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方正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形的重要时期。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应该说,从先秦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学习和背诵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维在作怪。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选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古典诗词以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高度的思想性、动情的内涵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古诗词短视频在该平台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无独有偶,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人们依然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那些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十分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历史上的唐朝,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许多英雄和天才人物,涌现出大量的诗人、艺术家。现存的5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历代人充满敬仰。也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唐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古诗词?以唐诗为例,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们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面对艰难险阻,“诗仙”李白也会有迷茫,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展示的豪迈自信之力又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且常常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一读古诗词就能百病皆消,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能够学习诗人的自信、乐观:我遇到了困难,我承认这个困难,我也敢于面对这个困难,并最终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对未来的憧憬,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总之,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就在于它能够变成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读一首绝句或者律诗时,文字背后的诗意、韵律也被深深印入脑海,使我们看月不仅是月,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看水也不仅是水,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仍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我想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选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古文既能见识到中文的美,也能领悟古人造诣的深度和高度,还能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 B、功利思维造成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然而学习古诗文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积淀坚实的文化底蕴。 C、阅读古人面对困境之作,不是为了体会其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而是要学习其展现出来的自信、乐观的心态。 D、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热度不减,是因为它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和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谈到了古诗文、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中引用顾随先生的观点,意在分析人们对学习古诗文产生误解的原因。 C、现存的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这是唐诗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D、唐诗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能在唐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找到与古人强烈共鸣的情感瞬间。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请简述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材料一引用了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的话,“学古诗文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学习古诗文对一个现代人的意义。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遥

    我终于上了高中。

    我意识到,这是我生活道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但是,很快我便知道了:我在这里所面临的困难,比我原来所预想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当然,饥饿依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可严重的困难还不仅仅在此。

    在家里时,四舍八邻都不富裕,因此谁也不为自己的贫困而害臊。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对比,就明显地感到自己太凄惶了。我羡慕我的同班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运。但我并不妒忌他们,我只是为我自己的寒酸而难过。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过错——谁愿意过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呢?

    但是,我也担心往后有人会因为我的贫穷而欺负我,所以心情一直很沉重。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久,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尤其是班上那个恶作剧的文体干事周文明——看来这是一个对人毫无怜悯心的家伙,而不幸我却和成了同桌。

    每当下午自习时,我就饿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咽着口水。而我的同桌偏偏就在这时,拿出混合面做的烤馍片或者菜包子,在我旁边大嚼大咽起来,还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对我说:“马建强,你个子这么高,一定要参加咱班上的篮球队!”

    这个恶劣的家伙!他知道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利索了,却叫我去打篮球!有一天,我们全班在校园后边的山上劳动,他竟然当着周围几个女同学的面,把他啃了一口的一个混合面馒头硬往我手里塞,那神情就像一个阔佬耍弄一个叫花子。

    这侮辱太放肆了,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来。我沉默地接过这块肮脏的施舍品,一下把它远远甩在了一个臭水坑里!周文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绺浅黄的头发披散在额前,手足无措地立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告诉他:他如果要是再公开拿我的贫穷开心,我决不会对他客气的。我的同桌从此便很恨我,但他是再不敢在公众面前侮辱我了。可过了不久,更叫人难以忍受的事又发生了。

    有一天,我们宿舍一位同学放在饭碗里的一个玉米面馍突然丢了。那个同学很快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事情很快就传开来,说我们宿舍出了“贼娃子”。不用说,怀疑的目光又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鄙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使得我神情沮丧,连拍脚动手都变得不自在起来。

    人们开始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我,而背后我又成了他们谈话的中心。后来,连外班的同学也在指指划划了。每天晚上,我都半夜睡不着觉,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此刻,我真想和什么人狠狠地打一架,好把我满心的愤懑排解一下!而我自己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人却突然给班主任报告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玉米馍渣子!

    班主任听到反映后,乘我不在的时候,带领几个班干部很快去查看了“现场”。据说,我的枕头底下的确有玉米面馍渣子。可是同时,有人也发现,我枕头底下还有一些荞麦皮,大家再仔细一检查,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

    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是可恶的老鼠把那个玉米面馍拉在这里吃了,并且还捎着咬破了我的枕头。真他妈的!人倒霉了,连老鼠也来糟践!事情到此实际还没有完。外班一些不明真相人听到的还是当初的传说。他们对这号事又没追根刨底的兴趣,所以我的“贼名”还继续在他们中间传播着。

    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个困难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而对我来说则是双重的。

    我常常呆呆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望着一群一伙的同学们从学校的大门里涌出来,一路上互相热烈地交谈着,亲切地说笑着,有的甚至友好地手臂相攀,向灯火通明的街道走去。我真想大哭一场!我在心中默默地向他们呼喊: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

    文本二:

    这束淡弱的折光(节选)

    路遥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由不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我”在上高中之后,很快发现有比饥饿更严重的困难。既点明人物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B、“我”羡慕同班同学的幸运生活,但并不妒忌他们,这种矛盾的心理恰好表现了“我”因极度贫困而产生的自卑以及强烈的自尊与骨气。 C、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如写周文明在“我”旁边“大嚼大咽”“故意吧咂嘴”,用余光扫视“我”的喉骨眼,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 D、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对友情的渴望和对平等的期待,表明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青年人所面临的困难,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2)、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小说主人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身上闪射出来的极为可贵品质,能给人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B、文本二表明,作者对拜金主义充斥我们的现实生活感到特别失望,因此他希望用文学的方式让读者在美的欣赏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C、文本一中的“我”不仅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评论者,“我”常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在贫困处境中的凄惶心境。 D、路遥的许多作品都再现了过去那些特殊日子里的贫困生活,从创作角度来看,真实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痛苦与不幸,是路遥作品的主题。
    (3)、“周文明”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路遥的小说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为路遥作品写一则小评论,列出评论要点。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孟德。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文本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降A张绣等B失不便C取其质D以至于E此F吾知所以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人的表字,在名外另取的和名意思相同或相近关系的称谓。 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的“且”与“且战且退”中的“且”含义不同。 C、顿首,旧时的礼节。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接触地面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的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他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错误,并承诺不再因此而兵败。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继续重用两人。 D、文本二和《短歌行》均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地抒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5)、文本二中,对“有行”和“进取”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请概括回答。

四、阅读 Ⅳ (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 , 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燃犀处,指消灭敌人的地方,这里指采石矶。③香囊,《晋书·谢玄传》中有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洗虏尘静”写出了词人为好友于采石矶战胜敌军而欢欣鼓舞的喜悦心情。 B、“风约楚云留”写出了词人在楚地赋闲,无法亲自参与抗战的无奈。 C、“剩喜”表达了词人对战胜的无限喜悦,“骇浪与天浮”实写了战场的环境。 D、“击楫誓中流”借祖逖中流击水之典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愿望。
    (2)、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用了“小乔初嫁”这一历史典故,但用意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两句化用《诗经》里的句子,情味缠绵悠长,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望。

    (2)《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选取乡村里常听见的声音展现田园生活的生机和乐趣的两句是“”。

    (3)《登高》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写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凄凉之感的诗句是“”。

六、语言文字运用 Ⅰ (本题共3小题,11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在胡同里,鼓楼独具特色的三重檐歇山顶与绿琉璃灰瓦进入眼帘。不同于钟楼的砖石本色,鼓楼通体漆以正红,颜色稳重典雅,与上层的建筑金色的纹案和灰瓦绿剪边对比鲜明,却又________。登上鼓楼,北京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地安门内的大街________,四合院在大街两侧一字排开,________的古树点缀其中。阳光射入二层殿内,经岁月打磨的地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继续向前漫步,越过层层叠叠的屋顶与树木向北仰望,钟楼屹立在夏日湛蓝的天空与白云所形成的背景里。与立于道路尽头的鼓楼相比,钟楼更加靠近民居。矗立在胡同之中的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敕建庙宇的雕梁画栋的钟楼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登楼而望,满眼都是生活的烟火气,一群信鸽围绕着钟楼飞行,凉爽的风吹动着繁茂的槐树,将朵朵槐花洒满屋顶。

    如果说站在鼓楼上看到的是城市的繁华,那么站在钟楼上感受到的则是北京的古韵。灰砖白栏黑瓦绿琉璃剪边,朴素简洁,又饱含砖石建筑的沉淀感。钟楼,虽饱经沧桑,却仍静静地守护在这里,忠实地履行着职责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语言文字运用 Ⅱ (本题共2小题,9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海退潮了。海面上露出了美丽的珊瑚……它们一丛一丛,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简短的文字,生动描绘出珊瑚的千姿百态。

    其实,___①___,珊瑚礁还对地球和海洋生态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通过自身形成的三维结构减轻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作用,维系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此外,珊瑚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不过,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以及敌害生物等影响,___②___。

    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珊瑚礁生态修复”保持与恢复珊瑚礁资源、扭转其退化趋势——我们称之为“种”珊瑚。珊瑚是动物,动物咋还能“种”出来?这是因为,珊瑚礁生态修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像植树造林一样 , 将人工培育的珊瑚苗种安放在合适的海域中,从而促进珊瑚资源快速恢复。具体操作时,我们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___③___,就形成了一棵棵娇小的“幼苗”。等幼苗长到适合移植的大小,再选定水质、温度、地形等环境条件合适的海域,把它们固定到自然的珊瑚礁或人工礁体上。

    (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就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死亡。 B、雨天,拾荒农妇从门前经过,我会像妈妈一样追出门,给她一顶草帽。 C、天和号核心舱是世界最大最重的太空舱,功能齐全,就像旅馆一样。 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欧阳修有言:“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旨在表明诗人在经历困境后更能写出优秀的作品。这种现象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所选名篇的作家身上就有体现:《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分别是曹操和陶渊明遭逢乱世后的内心写照;《登高》和《声声慢》反映了杜甫与李清照天涯漂泊的真实心境;没有遭遇过贬谪,没有经历过从巅峰跌入谷底的痛苦,恐怕《琵琶行并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不会名传千古……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能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