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众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国庆假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科技伦理的提出源于技术发展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张力。哲学家汉斯·乔纳斯在《责任伦理》中构建了“未来导向”的伦理框架,强调技术应用需承担对未知世代的道德责任。当代科技伦理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可修正性”:伦理准则必须随技术迭代与社会认知的动态平衡而持续进化。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算法透明”曾被视为伦理黄金标准,但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揭示了其脆弱性——完全透明可能导致算法被恶意操控(如2023年某金融风控系统因代码公开遭黑客逆向破解)。学界因此提出“可解释性优先”的修正原则,要求算法在不暴露核心逻辑的前提下,向监管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因果链条。这种进化印证了技术哲学家唐娜·哈拉维的断言:“科技伦理不应是束缚创新的锁链,而是导航未知海域的罗盘。”

    ②更深层的挑战在于跨文化伦理冲突。2024年欧盟《数字生命法案》要求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必须遵循“人类尊严不可侵犯”原则,而新加坡国立大学却在“治疗严重遗传病”前提下批准了线粒体置换技术。这种差异揭示了伦理准则的时空相对性:挪威学者阿恩·内斯提出的“深层生态学”强调技术必须适应地域性生态智慧,而硅谷工程师更倾向普世主义的技术伦理观。科技治理“可修正性”在此表现为弹性共识的构建过程,而非简单的规则更替。

    材料二

    ①科技发展的双刃剑效应在医疗AI领域呈现戏剧性张力。2024年波士顿医学中心的医疗影像AI系统误诊率达5.2%,溯源发现其训练数据中非裔、拉美裔样本合计不足8%。这一案例印证了技术社会学中的“科林格里奇困境”:技术的社会影响往往在其深度嵌入社会结构后才被察觉,此时修正成本呈指数级增长(如更换该AI系统的成本高达2700万美元)。伦理学家为此提出“预防性原则”,主张在研发初期嵌入“伦理影响评估”(EIA)机制。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开发的早期胃癌筛查AI,通过预置“数据多样性校验模块”,成功将少数族裔误诊率控制在0.3%以下,成为预防性伦理的典范。

    ②但过度保守的伦理框架可能扼杀创新。CRISPR-Cas12基因编辑技术突破时,全球27个国家因担忧伦理风险全面暂停研究,直接导致遗传性血液病治疗研究停滞。这种困局催生了“伦理沙盒”概念——英国药品监管局允许在严格监控下开展“有条件临床试验”,既控制风险又保留探索空间。技术史学家梅尔文·克兰兹伯格曾警示:“伦理教条主义是技术进步最隐蔽的敌人。”当前科技伦理的深层价值,正在于平衡“风险控制”与“探索自由”的动态艺术:既要在自动驾驶算法中设置“最小伤害”的伦理阈值,也要为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保留试错余地。

    材料三

    ①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实践揭示了制度设计的复杂性。该法案将AI系统分为“不可接受风险”“高风险”“有限风险”“最小风险”四级,高风险领域(如生物识别、关键基础设施)需通过七项伦理审查,包括“人类监督”“数据可追溯”“社会影响评估”等。特斯拉欧洲公司因伦理委员会否决其“乘客优先”自动驾驶算法引发争议:该算法在无法避免碰撞时选择优先保护车内人员,被裁定违反“生命平等”原则。而宝马公司开发的“随机避险”算法(不预设保护优先级)虽通过审查,却因决策逻辑不可预测遭到43%用户抵制。

    ②更具启示性的是柔性伦理的力量。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医疗AI团队误用未脱敏的患者数据训练模型,在隐私泄露前主动终止项目并向欧盟数据局自首。此举不仅避免重大事故,更催生了“联邦学习”新范式——各医院数据无需共享即可联合训练AI。该团队因此获得首届“全球伦理创新奖”,评委会强调:“负责任的失误比完美的保守更有价值。”这种案例印证了管理学家玛格丽特·赫弗南的洞见:“好的制度要让守夜人严格,也要为探险者留灯。”

    ③当前的前沿争议聚焦“算法正义”的量化难题。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伦理嵌入”概念,主张在算法开发阶段植入道德代码(如资源分配AI必须包含罗尔斯“差异原则”)。但某社会福利分配AI因过度追求结果平等,导致高生产力群体福利反降14%,引发新的社会不公。这暴露出科技伦理的终极困境:善意的准则可能在复杂系统中产生悖反效应。

    (1)、以下对“可修正性”的理解,最能体现材料一观点的是(   )
    A、根据技术突破全盘推翻既有伦理框架,建立全新道德准则体系 B、在保持伦理准则内核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参数微调 C、允许伦理准则结合地域文化特征进行动态适应性改造 D、要求跨国科技企业统一执行硅谷制定的普世伦理标准
    (2)、结合材料,以下关于“预防性原则”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可通过内置实时监测模块预防算法歧视的潜在风险 B、必须整合区块链技术实现训练数据的全程可追溯 C、会导致医疗AI研发周期延长,因需额外进行数据多样性验证 D、要求开发者为技术应用二十年后的所有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3)、对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实践,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使生物识别领域的技术事故率同比下降43% B、用户抵制“随机避险”算法因其存在技术漏洞 C、分级管理制度可能削弱技术的场景适配能力 D、柔性伦理机制导致高风险AI审查标准放宽
    (4)、请分析材料三第③段中如何用某社会福利分配的例子来阐释“伦理嵌入”的困境的。
    (5)、比较材料二日本案例与材料三苏黎世案例,说明科技伦理实践的两种方式。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安的荔枝(节选)

    马伯庸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的青岩旁边。

    ⑪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⑫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⑬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⑭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⑮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⑯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⑰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十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⑱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一骑,只有一骑。

    ⑳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㉑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㉒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㉓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自从化出发一路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㉔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㉕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有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㉖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㉗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在贵妃诞日之前,他接到要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材料二: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時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材料三:

    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下列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段画线句对城门的描写,展现了贵妃诞辰庆祝活动的盛大隆重,表现皇帝对此事的重视,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繁华与风流的向往。 B、第⑲段画线句中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有”二字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艰难与代价之大。 C、第㉓段画线句中的“应该”一词,可以看出李善德对荔枝的保存方式高度自信,“各种竹筒”也引发读者想象李善德等人付出的不懈努力。 D、第㉘段画线句中一连串动作的描写,暗示了荔枝送达后李善德的如释重负,“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照应前文,也体现了他的气定神闲。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描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的情景,极具镜头感,先远景展现一骑疾驰的动态画面,再聚焦特写,突显骑士的疲惫。 B、与蒲松龄的《促织》一样,本文也“以小见大”,通过刻画小人物的命运来折射大时代,寄寓着深刻的历史思考。 C、节选部分围绕李善德转运鲜荔枝展开故事,只采取单一线索叙事,减少不必要的人物与情节,节奏明快紧凑。 D、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上好坊与春明门的对比,从化出发时浩荡的队伍与到长安时的一骑对比,颇具艺术张力。
    (3)、文本一中第⑬至⑯段写出李善德的多重心理感受,请梳理概括。
    (4)、三则材料都写了“运送荔枝”,但不同文体呈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人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节选自《论语·八佾》)

    材料二: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不可与虑A始B而可与乐成C论至德者不和D于俗E成F大功者G不谋于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与《劝学》“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用法不相同。 B、缘,遵循,与《齐桓晋文之事》“犹缘木而求鱼也”的“缘”意思相同。 C、易,改变,与《〈老子〉四章》“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相同。 D、“其周之东乎”与《〈论语〉十二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之”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与他谈论礼、乐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B、在变法这个问题上,甘龙和杜挚的看法与商鞅不同,他们认为遵循成法、旧礼,国家更不容易出偏差。 C、商鞅为说服孝公变法,引用汤和周武王的史实,来论证改革的势在必行,孝公最终采纳了商鞅的建议。 D、吴国公子季札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舞蹈,他认为从音乐的角度看,卫国可能最先要亡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②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

    (5)、孔子、商鞅、季札对于“礼”或“乐”,分别持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 , 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有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苍劲中蕴藏着一股郁抑之气,交代背景,同时扣住题意“觐省”,借“老莱衣”之典反衬现实之悲。 B、颔联对仗工整,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到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C、颈联的“静”字突显滩声汩汩,以静衬动;下句想象江上暮霭渐浓,寒风使疏朗的树影在水边摇曳。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形成前后呼应,意味极其深长。
    (2)、前人评此诗“悲慨之味深”,认为诗中蕴藏着诗人极为深沉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2)、《(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3)、《大学之道》中的“”说明要获得知识就要研究万事万物;而“”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才能对物外之理有充分认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这是西晋文学家束皙所写《饼赋》中的一段。试想,(   甲   ),烈风阵阵,人们起床以后,又饿又冷,浑身颤抖,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一碗滚烫的汤饼下肚更舒服呢?

    汤饼是什么? ①  , 就是饼撕碎了泡在汤里,类似今天羊肉泡馍或牛肉罩饼。实则不然。古时所有的面制食品,包括蒸的、煮的、烤的,都称为饼。《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炊饼”原本叫作“蒸饼”,其制作方法与馒头类似,因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而被改称“炊饼”。汤饼则是在开水里煮熟的面食,即面条或面片。

    北魏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九“饼法”里对汤饼制作有详细介绍:把面团揉搓成大拇指粗细,按扁,再以二寸为度,用手一段段掐断,投沸水中,用急火煮熟。 ②  , 不过改用刀削而已。

    有趣的是,在很久以前,(   乙   )的汤饼却是人们盛暑的时令食品,《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是也。伏日进食汤饼的习俗应与古代的伏祭活动有关。古时每年六月和十二月举行祭祀仪式,祈福禳灾,分别叫伏祭和腊祭。《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就是这个意思。

    由汤饼辟恶,后世还进一步发展出了祈福的食俗。如孩子生日吃长命面,老人寿诞吃长寿面。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赠进士张盟》诗云:“忆尔悬弧弓,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可见, ③ 。当然,骄阳似火的盛夏吃热面条显然不太舒服。聪明的古人想出了一种宜于夏季食用的——冷淘

    (1)、下列语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加点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C、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D、“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2)、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不超过20个字。
    (3)、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乙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圣外王”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指加强自我修养,践行君子人格,追求圣贤气象,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孔子对于“内圣”的构建寄托在“仁”的层面。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这是正面的阐释。也有反面的阐释,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自然非仁人君子所为。孔子敬畏天,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外王”指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孔子认为,作为国君应“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即社会财富分配合理,社会秩序安定,这才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他提倡“德政”,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主只有行德政,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

    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结合在于提倡表率与民本的道德教化思想。他认为道德示范在于上行下效,如果上位统治者僭越肆欲,肯定会激起庶民的贪欲失序。在位者如果秉持仁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庶民备受环境的浸染,自然会有如影随形的仁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在故宫古建筑命名中,“内圣”的思想有着相当广泛的体现。如“养心殿”,“养心”一词,出自《孟子》中“养心莫善于寡欲”,即有意识地控制欲望,这是古代儒家思想中修心养性的至高境界。养心殿内有“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意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三希堂”这个名字的理解。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坚守”与“变通”的抉择。坚守,是对信念、原则、理想的执着守护,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不随波逐流。变通,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它使我们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化解难题。“坚守”与“变通”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