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两学部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04 类型:月考试卷

一、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创新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令人痛心,因这事实明显代表着文化衰落。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细节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节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中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之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金中都的中轴线营建持续演进。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成为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近现代以来,中轴线虽然已经不再为封建皇权服务,但它仍是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提到中轴线的研究与保护,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梁思成。1951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盛赞“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概念被明确提出。

    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精妙的城市设计思想,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塑造了空间秩序,中轴线通过严谨的空间布局,突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创造了宏大的轴线建筑群,使老城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了城市景观,元代中轴线顺应游牧民族习惯,借助天然水系确定城市布局,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灵动的水系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观。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主线传承了文化精髓,中轴思想在近现代持续影响着城市设计,如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以及永定门和天桥的复建等,中轴线不断发展,形成了更为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摘编自公众号“北京中轴线”)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的创新必须扎根于传统基础,即使受外来文化影响(如南北朝佛教雕刻),最终仍会形成本土化的成熟艺术。 B、作者批评近代上海等城市盲目模仿欧美商业建筑,认为此类建设缺乏文化自觉性,无法体现中国复兴精神。 C、抗战前的“宫殿式”新建筑虽在形式上模仿清代宫衙,但在结构上完全沿用了《营造法式》的范式,是传统与现代科学结合的典范。 D、梁思成主张城市建设应保留牌坊、古树等传统元素,反对生硬移植西式喷水池等设施,因其缺乏文化根基且破坏城市整体美感。
    (2)、下列对中国建筑发展及北京中轴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的创新需以传统为基础,即使受外来影响(如南北朝佛教雕刻),仍能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成熟艺术体系。 B、北京中轴线虽偏离子午线约2度,但其设计思想仍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以中为尊”的礼制观念,并融入星象秩序。 C、欧美建筑大多是延续西方血统,这是中国建筑在采用西洋方法建设时,仍要展现本国精神的根本原因。 D、北京中轴线南段考古发现的天桥、正阳桥等遗迹,印证了古代“左祖右社”“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且通过三合土等工艺体现技术创新。
    (3)、下列对材料中修辞手法或论证逻辑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将中国建筑比作“词汇”和“文法”,旨在说明建筑构件与设计规则需遵循传统范式,不可创新。 B、材料二引用《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的记载,论证北京中轴线布局体现了古代礼制思想的延续性。 C、材料一用“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批评近代仿古建筑,强调形式模仿需与功能需求深度结合。 D、材料二以“暮鼓晨钟”描述钟鼓楼报时功能,通过双关手法暗示中轴线建筑群承载的时间文化象征。
    (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关联,但论述角度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二者在论证视角上的差异。
    (5)、梁思成提出“建筑是社会的缩影”,请结合两则材料,以北京中轴线为例,阐释这一观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旅馆里,只有两个美国客人留宿。他们进出房间,上下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一个都不认识。他们的房间在二层,面朝着海,房间也与公园和战争纪念碑相对。公园里有大棕榈树,绿色的长椅。风和日丽的时候,时常能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喜爱棕榈树的样子,也喜爱面朝着小公园和大海的旅馆艳丽的色彩。意大利人自远方赶来瞻仰战争纪念碑,纪念碑以青铜铸成,在雨水中泛出光芒。天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间滴落,在石子路的缝隙中形成积水。海水夹着雨呼啸而至,又顺着海滩退回去,接着,又夹着雨滚滚而来。停在战争纪念碑旁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朝着空阔的广场望去。

    那美国太太站在窗前眺望,外面,就在他们的窗下,有只猫蜷在一张不断向下淌水的绿色桌子下。那只猫拼命缩成一团,好不让雨水淋湿。

    “我去下头把那只猫带上来。”美国太太说。

    “我去吧,”她丈夫从床上说。

    “不,还是我去吧。外边那只可怜的小猫想在桌子下避雨。”

    丈夫继续看书,他枕着两只枕头靠在床头。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前台时,旅馆老板起身,向她弓腰致意,老板的办公桌就在前台的那一头。他是个老人,个子很高。

    “下雨了。”太太说。她喜欢这个旅馆老板。

    “是啊,太太,天气可真不怎么样。”

    他立在幽暗的房间那一头的办公桌后头。

    这个太太喜欢他。她喜欢他对待抱怨时,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她喜欢他那严谨的态度,喜欢他愿意为她效劳的心态。她喜欢他那作为旅馆老板的自觉。她喜欢他那张上了年纪而饱经摧折的脸与那双大手。

    她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很大,有个披着橡胶雨衣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向餐馆走去。那只猫大概就在右边附近,也许她可以沿着屋檐下过去。正当她站在门口时,有张伞从背后撑开了,原来是那个收拾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不要淋湿了啊。”她笑着用意大利语说,不用想,一定是旅馆老板叫她来的。

    侍女为她撑着伞,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下,桌子就在那里,被雨水洗刷得很干净,但那只猫却不见了。她突然感到十分失望,那个侍女抬眼望她。

    “您丢了什么吗,太太?”

    “刚刚这里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啊,一只猫。”

    “一只猫?”侍女笑着说,“在雨里有猫?”

    “是呀,”她说,“就在这张桌子下头,”接着她又说,“啊,我好想要它,我想要有只小猫。”

    她说英语的时候,侍女的脸绷紧起来。

    “走吧,太太,”她说,“我们进去吧,您该淋湿了。”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回去,进了旅馆内,侍女在外面收了伞,美国太太经过前台时,老板在桌后向她欠身。太太心里感到有点儿渺小和紧迫,不过这个老板的表现却令她觉得自己很渺小同时又很了不起,刹那间她觉得自己尊荣无比,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乔治在床上看书。

    “猫带来啦?”他放下书本问。

    “找不到了。”

    “那它会跑到哪里去呢?”他说,暂且不看书,歇歇眼睛。她在床边坐下。

    “我好想要那只猫啊,”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要那只可怜的小猫。可怜的小家伙在雨里可不大好。”乔治继续看书。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起手持镜子照了照自己、她端详着自己的侧脸,看完一侧,又看另一侧。接着,她又端详后脑勺和脖颈。

    “我要是把头发留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她问,又照了照自己的侧脸。

    乔治抬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头发剪得很短,像个男孩子。

    “我喜欢你这样。”

    “可我已经腻了,”她说,“我讨厌像个男孩子了。”

    乔治在床上换个姿势。打她开始讲话,他的目光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下来了。

    “我要把头发向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脑后挽个大结,可以让我摸摸,”她说,“我想要只小猫来坐在我膝头上,只要抚摸它,它就咕噜咕噜叫起来。”

    “哦?”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要用银器饮食,我要点上烛火。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件新衣裳。”

    “啊,别说了,找点什么来看看吧。”乔治说。他又继续看书了。

    他妻子向窗外望去。此刻,天已很黑了,雨水仍旧打着棕榈树。

    “总之,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就要一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不听她说话了,他在看书。他妻子望着窗外,广场上灯火已经亮起。

    有人在敲门。

    “请进。”乔治说。他从书本上抬起眼。

    那侍女站在门口,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放到地上。

    “打扰了,”她说,“老板要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

    【注】这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传统的美国家庭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丈夫决定着妻子的一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太太执着于寻找雨中的猫,主要是因为她非常喜爱动物,渴望拥有宠物。 B、旅馆老板派侍女送猫给太太,体现了他对美国客人的尊重和周到的服务意识。 C、乔治对太太想要猫的请求始终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反映了传统家庭中男性对女性情感需求的忽视。 D、女侍者在太太寻找猫时撑伞陪伴,并理解太太对猫的渴望,表现出对她的同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雨”为背景贯穿始终,既渲染了压抑的环境氛围,也隐喻美国太太内心对情感陪伴的隐秘渴望。 B、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面呈现了美国太太、乔治、旅馆老板等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变化。 C、“我要一只猫”的反复出现,运用反复手法强化了美国太太对情感归属的迫切需求,凸显其内心的孤独。 D、结尾侍女送猫的情节看似突兀,实则是与前文旅馆老板与太太互动的伏笔的照应,体现作者在细节安排上的匠心。
    (3)、小说中美国太太与乔治的对话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些对话如何反映两人关系的本质?
    (4)、“猫”在小说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晁)错为人峭直刻深。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尝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 , 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己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 , 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惟能前知A其当然B事至C不惧D而徐为之E图F是以得G至于成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诘难、责难,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中的“难”词义相同。 B、疾,厌恶、憎恨,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的“疾”词义相同。 C、弱,削弱,与《过秦论》中“天下非小弱也”中的“弱”词义与用法不同。 D、重,不轻易,与成语“安土重迁”中的“重”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收取他们的近旁诸郡,商议时遭到窦婴的反对,二人由此产生隔阂。 B、晁错的父亲理解并支持晁错的行为,但他明白这一定会给刘家带来危险,不忍心灾祸殃及自身,于是饮药而死。 C、吴、楚七国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下令诛杀晁错,让天下人为之悲叹。 D、苏轼认为晁错削藩政策而导致七国造反并不值得奇怪,但如果假如晁错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吴、楚,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错尝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②使吴、楚反,错己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

    (5)、对于晁错建议并协助景帝削藩,晁错的父亲与苏轼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本诗作于1130年夏。金兵于当年春进逼长沙,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抵抗,形势略有好转。此时诗人流寓湖南邵阳,住在贞牟山上。②陈与义,南北宋之交爱国诗人。③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山客龙钟”自况,既点明诗人年老流寓的处境,又暗含对国事动荡的隐忧,“危坐看阴晴”则暗示对时局的高度关注。 B、颔联“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以宏阔的视听描写展现暴雨气势,其中“通”“送”二字化静为动,赋予自然景象以动态生命力。 C、颈联“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运用双关手法,“海压”暗喻金兵压境,“晦还明”则象征抗金局势由危转安,表达诗人对胜利的笃定信心。 D、尾联反用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典故,以“不嫌屋漏”展现豁达胸襟,又借“洗甲兵”呼应武王伐纣典故,寄托荡涤敌寇、重整山河的壮志。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如何通过“云气”“雨声”“海压”“晦明”等意象的层层叠加,构建出多重象征意义,并阐释这些象征如何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与爱国情怀。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奏在经历短暂停顿后,出现了一个激烈的高潮。接着作者运用一个比喻表现音乐的终止“”。

    (2)杜甫《登高》中抓住“猿”“鸟”等意象,描写夔州秋天景色的名句是“”。

    (3)怀古词中,词人常以历史遗迹之冷落荒凉表达兴衰之感慨,这样的诗句有:“”。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病没灾,未老先衰。”这是很多人的自我调侃。年龄不大,心脏已经老了;皱纹不多,头发已经白了;还没发福,骨头已经脆了……①这种“断涯式”的“早衰”,②生理层面不仅存在,③更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④原来摧人老的,⑤不只是悠悠岁月的原因,⑥还有难以控制的情绪。

    那么情绪是如何影响衰老的?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驱动你去实现梦想,也能保护你及时躲避危险。不过,情绪也会带来负面后果和问题行为,进而伤身也伤心。因此,大多数人都对“负面情绪”避之唯恐不及,却又常常对其感到          A           , 短期负面情绪可能在瞬间带来明显的破坏力,不过只要给予足够的修复时间,身体创伤会愈合,心理创伤也会得到修复。但是,(          ),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负面情绪持续发酵和难以扭转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为“情绪惯性”。所以说,真正伤身伤心令人老的并非负面情绪本身,而是负面情绪始终          B          难以摆脱的状态。负面情绪如同毒素一般,在我们的体内日复一日地堆积,形成慢性毒性,          C          地侵蚀着细胞的活性,从而加速了个体的衰老。

    一般来说,(          。 这里的情绪稳定并不是指没有大喜大悲,而是指拥有快速冲破情绪惯性束缚的能力。研究表明,“亲友支持”“睡个好觉”“多读好书”是调节情绪的三大抗衰剂。我们应该认识到,负面情绪虽难以避免,却并不可怕。如果能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可以做到“不医不药,岁月静好”。

    (1)、下列短语与文中画横线的“亲友支持”“睡个好觉”“多读好书”结构类型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深度求索 B、红了樱桃 C、萝卜快跑 D、敬畏生命
    (2)、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书写错误及两处表述不当,请分别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ABC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处“不医不药,岁月静好”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故宫的修复室里,老匠人们总爱说一句话:“补画先认旧,全色莫遮新。”他们修复古画时,既严格遵循原作的笔墨脉络(守正),又会根据岁月侵蚀的痕迹调和矿物颜料(出新),让千年丹青在时光里焕发新生。这种“守”与“创”的智慧,恰如书法中的“守帖”与“破帖”,如同文明传承中的“继往”与“开来”,揭示着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的生命力,永远生长在守正与出新的辩证土壤里。

    这段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