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交河中学等校联测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陶瓷发展简史问答

    问一:中国瓷器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何时?

    答:中国瓷器的起源可追溯至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6世纪),其最初形态被称为“原始瓷”。

    问二:原始瓷与陶器有哪些本质区别?

    答:原始瓷以瓷石(指含高岭石、石英等成分的原料)为主要原料,胎质细腻致密;而陶器多使用普通黏土,胎质疏松多孔。原始瓷需在1200℃左右的高温下烧制,釉层虽薄但已初步具备玻璃质感;陶器则多施低温铅釉(指800℃以下烧制),釉面易脱落。原始瓷因胎质坚硬、耐高温、易清洗,逐渐从陶器中分离,成为贵族日常用具(如饮食器)的补充;陶器则因成本低廉,仍是平民生活的主流器皿。

    原始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技术从“土器”向“石器”(瓷)的关键跨越,为后世成熟瓷器的诞生奠定了技术与原料基础。

    问三:唐代为何能成为“瓷器时代”的起点?

    答:唐代是中国瓷器从“技术积累”走向“成熟独立”的关键时期,其核心突破在于高温烧制技术的稳定掌握,使瓷器真正具备了“坚硬如石、釉色莹润”的特质,彻底与陶器区分。

    问四:唐代“南青北白”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答:南方青瓷以越窑为代表,利用当地富含铁元素的瓷土,通过还原焰烧制,使釉料中的铁元素呈现青绿色,釉面“类冰似玉”,深受文人雅士喜爱(如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北方白瓷以邢窑为代表,通过精选高岭土降低胎釉含铁量,结合高温烧制,使釉面纯白如雪、胎质坚致,满足了唐代贵族对“洁净素雅的器物的需求。

    “南青北白”不仅是地理分工的体现,更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瓷器审美的多元化需求——南方尚“韵”,北方重“洁”,共同推动了瓷器从“实用器”向“艺术载体”的升级。

    问五:五代十国时期陶瓷的代表作是什么?

    答: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故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景德镇陶录》上记载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问六:宋代瓷器为何能登顶“中国陶瓷史巅峰”?

    答: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与制瓷技术的高度成熟共同促成了这一局面。其中,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代表了宋代瓷器的最高水平,各具特色。

    问七:……

    答:……

    问八:元代瓷器为何能开启“彩瓷时代”?

    答:元代是中国瓷器从“单色釉”向“彩绘瓷”转型的关键期,其最大突破是青花瓷的成熟。青花瓷以钴料在瓷胎上绘制纹饰,再施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釉下彩工艺使其色彩稳定、不易褪色,彻底改变了此前瓷器“单色为主”的格局。

    问九:青花瓷的成功有哪些关键因素?

    答:元代通过丝绸之路引入“苏麻离青”,烧制后呈现浓艳的宝石蓝色,极大提升了青花瓷的艺术表现力。景德镇窑工将宋代的影青釉与金代磁州窑的技法结合,创烧出“釉下彩”工艺。元代疆域辽阔,中外贸易兴盛(如“海上丝绸之路”),青花瓷得以成为出口中东、欧洲的“爆款”。青花瓷的崛起,不仅奠定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更开启了中国彩瓷的辉煌历史。

    问十:明清时期瓷器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答: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在技术、工艺、品种上全面突破,形成“官民竞市、内外销旺”的局面。

    明代创烧“斗彩”(釉下青花+釉上彩)、“五彩”,清代康熙年间更发明“粉彩”“珐琅彩”,工艺精细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两代均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造宫廷用瓷(如明代永乐甜白釉、宣德宝石红釉,清代郎窑红、豇豆红),成品代表当时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除官窑外,景德镇民窑数量庞大,生产民用瓷器,题材贴近生活(如婴戏图、渔樵耕读),并大量出口(如清代外销“广彩瓷”,融合中国纹样与欧洲洛可可风格)。

    明清瓷器通过海上贸易远销亚、非、欧,成为“中国符号”之一。明清景德镇瓷器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更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输出的核心载体,“景德镇”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瓷都”。

    问十一:中国陶瓷的文化内涵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答:陶瓷中融涵中国哲学与审美。瓷器追求“天人合一”,体现道家“道法自然”;明代青花瓷的“水墨意境”,则反映文人“以瓷为纸”的艺术追求。

    陶瓷中折射中国的礼仪与制度。历代官窑瓷器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体现“礼制”文化;而民窑瓷器上的“福”“寿”“松鹤”等吉祥图案,则承载民间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中国陶瓷是“技术输出”与“文化传播”的双料冠军,文化符号则成为“中国”的全球代名词(英文“China”即源于“昌南”镇,景德镇旧称)。

    (改编自《中国陶瓷发展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瓷升级了陶器的制作工艺,所以比相对粗糙的陶器有更多优点,也成为贵族彰显阶层身份的器物。 B、唐代“南青北白”格局形成,有地理分工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唐代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格局所致,其艺术性大大提升。 C、文中引用的诸多记载或描述瓷器的古诗文,侧面反映出审美需求在中国瓷器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D、“标志着”“代表了”“彻底改变了”“开启了”,这些词语如同一个个“锚点”,概括了瓷器发展的各个进程。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陶瓷从色彩上看,大致走过了单色、彩绘、多元色彩的发展历程,是一条从素朴到绚烂的文明之路。 B、中国瓷器在发展过程中葆有开放融合的文化特性,这在“釉下彩”工艺、“广彩瓷”样式等的出现中可见一斑。 C、瓷器从诞生到走向巅峰再到走向世界,从原始瓷出现到彩绘瓷再到青花瓷,综合瓷器发展史,最核心的技术是原料革新。 D、中国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创作和中国哲学与审美、礼仪与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输出陶瓷也是输出文化。
    (3)、根据材料问二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5个字。

    这段文字聚焦原始瓷与陶器的本质区别,从                                                          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通过具体数据(如烧制温度数值)和简洁对比,直观呈现了两者的差异,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与说服力,三方面的内容层次清晰,便于理解,最后强调原始瓷在制陶技术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使读者全面认识了其历史价值。

    (4)、根据上下文,问七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材料中唐代“南青北白”的审美格局、元代青花瓷的崛起、明清官窑民窑竞市等陶瓷发展的历史,对当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一谈。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枪口下的大师

    范 稳

    赵广陵在离昆明二百公里的小乡镇上读到闻一多先生用生命呐喊出来的《最后的讲演》时,已经是1946年的秋天了。他艰难地想起受伤前自己遭受到的猝然一击,以及为什么会在醒来之时,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萧瑟秋风中,树叶飘零,回忆也零碎。

    1946年昆明的夏天,阴晴无定,时而乌云翻滚,阵雨骤来,时而阳光普照,凉风习习。

    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民主中国的光明,独裁政权却把他们的名字染黑。赵广陵回昆明后,见了从前的军中弟兄,昆明警备司令部宪兵十三团的中尉排长郑霁。郑霁在老长官面前完全没有警惕性,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份名单,“我现在在清剿那些跟政府过不去的人。上司已经去南京请示了,只要上面一同意,我们就该抓的抓,该杀的杀。”

    赵广陵接过名单一看,第一名是李公朴,第二个是闻一多。还有不少他当年读西南联大时的教授,潘光旦、费孝通、吴晗等。

    赵广陵暗暗记下所有名字,立即去见两位先生。让赵广陵惊讶的是,李公朴轻蔑地抖抖那张纸,笑着对闻一多说:“闻先生,愚弟不才,虚列榜首,看来要比你先走一步了。”闻一多正在画民主集会的海报,他用红色的颜料把民主两个字写得鲜红似血,对那份黑名单看也不看 , “仆如,你去了,我给你开追悼会。如果你的血不够,我就来添上。我们的血还不够,自有更多的仁人义士。我就不信中国唤不来一个民主的政体”。李先生颔首道:“嗯,民主不是黑色的,是红色的,民主是要用鲜血去换取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一份‘黑名单’算什么?今天我们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

    迎着枪口往上冲的人,赵广陵在战场上见得不少,但这两个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面对枪口毫无惧色,不能不让赵广陵既佩服又心戚戚然。什么样的政权,才会把国之大器、民族精英时常置于阴险的枪口下?我们究竟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流多少血,才能催生出民主中国的到来呢?

    一个冰凉的雨夜,李公朴先生和他的夫人在回家的路上,两个冷血的枪手从他们背后开了枪。“我为民主而死!”这是他的最后呐喊。

    “闻先生,不能再有人为民主而死了。”赵广陵向闻先生恳求,“先生,让我跟在您身边吧!”

    从那天起,赵广陵重新回到闻一多身边。

    在昆明警备司令部,下一个暗杀目标早已锁定。

    宪兵团的中尉排长郑霁被指定为这个近百人的行动组外围成员,他听说闻一多好像雇了个保镖,郑霁一下就想到了赵广陵。

    冷清肃杀的联大教授宿舍里,闻先生正埋头刻手上一枚图章,屋子里光线昏暗,他不得不摘下眼镜将脸凑近些才看得见下刀。赵广陵至今还背得几年以前,由浦江清教授亲笔撰写,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熊庆来、朱自清、杨振声、潘光旦、沈从文等知名教授联合署名的为闻先生“挂牌治印”打广告的骈文润格。

    文人教授即便为生计谋,卖艺养家,行事也风雅守正,洋洒洒雅士风范,凛凛然圣贤气派,被人广为传诵,引为美谈,士穷乃见节义矣。

    “先生,你要答应我,明天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不要上台去讲话。”赵广陵说。

    闻先生拿着烟斗在屋子里转了一圈,说:“‘子曰: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我教过你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像李先生那样为民主而死,总比在家老死,溺水而死,出车祸而死,更能留取丹心照汗青吧。”

    “先生,我们曾在战场御敌厮杀,就是为了让闻先生这样的鸿儒大师有一方安静的书桌。有闻先生这样的大师在,中华文化就存在,就会代代传承下去,中国就不会亡国。小日本占得了我们的几片土地,他永远灭亡不了我们的文化。”

    “先生,您的学生巨浪,一直把先生的《楚辞校补》背在行军囊里。他阵亡时,鲜血都把《楚辞校补》洇红了。”

    “你们都是我的好学生……”闻先生忽然伤感起来,他蜷缩在破旧的沙发一隅,像个小老头般孱弱而孤独。

    凉风掠过屋顶,传来树叶的窸窣声,蛐蛐在低吟浅唱,高原夜空中流星陨落的叹息仿佛也能听闻,里间传来闻师母和孩子们均匀恬静的呼吸声,闻先生屏息良久,脸上浮现出孩子般纯真而幸福的模样。

    “你听,这真是人间最美妙的音乐!”他说。

    第二天一大早,赵广陵去踏勘一下从闻家到云南大学至公堂追悼会场的线路。

    走到一处叫丁字坡的地方,身后忽然传来一阵汽车引擎的轰鸣,一辆土黄色篷布的美式吉普“吱啦”一声停在他身边,“老长官,快上车!”驾驶座上的人喊。是郑霁。

    他坐上驾驶副座,话还未说出口,后脑就被重重一击。

    醒来时,已经是在离昆明两百来公里的玉溪县的监狱里了。

    监狱长说:“昆明出大事了。有个叫闻一多的教授被人杀了。郑霁为了保护你,把你送到我这里来了。”

    赵广陵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节选自范稳《吾血吾土》第十一章,有删改)

    文本二:

    我曾在此书的后记中为自己的写作总结为“拒绝遗忘”。自有文明史以来,遗忘其实就是人类的天敌。我们有时会有选择性地遗忘某段历史,有时又因为生命的自然规律而遗忘从前。正视历史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直到今天,它还部分是我们的欠缺。这正是我们作家和历史学者,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需要去做的工作。我希望能够借此体现出一种对文化的坚守。

    (节选自范稳在中国作协《吾血吾士》研讨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二段简短的描写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将叙述引入回忆,转换了故事情节和叙述的顺序。 B、文本一第三段暗喻了抗战后的局势,时局变幻莫测,黑云压城,强权专制,而和平民主的曙光,又令人憧憬。 C、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大多耳熟能详;作者将历史的真实质感和艺术的生动演绎完美结合,使小说一波三折,悬念迭起。 D、作者对人类的“遗忘”弱点深表忧虑,这和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达的批判一致。
    (2)、关于文本一中赵广陵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赵广陵的视角行文,用他的经历关联首尾,串联了故事,更客观全面地再现了那段独特的历史。 B、赵广陵暗记暗杀名单,报信预警,又自愿承担闻先生的警卫任务,是他战士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使然。 C、赵广陵因为要贴身保护闻先生,得以深入闻先生的日常生活,从而还原出一个更真实、更深情的大师形象。 D、赵广陵因郑霁的干预而错失了保护闻先生的机会,他的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既是怨和愤,更是深重的痛和悔。
    (3)、文本一中画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就其中的“红”“黑”二色加以分析。
    (4)、文本二中说:“我希望能够借此体现出一种对文化的坚守。”请谈谈作者在文本一中是如何践行这一写作宗旨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镇恶等至潼关,伪大将军姚绍所拒,不得进。请率水军自河入渭,直至渭桥。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诸舰悉逐流去,抚士卒曰:“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唯宜死战,可立大功。”乃身先士卒,即陷长安城。于灞上奉迎,武帝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帝笑曰:“卿欲学冯异邪?”

    (节选自《南史·王镇恶传》,有删改)

    材料二:

    十二年,武帝北伐,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故地,凄怆动容,问鲜之秦、汉所以得丧。鲜之具以贾谊过秦对。前至渭滨,帝复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有删改)

    材料三:

    《周史》述太祖论梁元帝曰:“萧绎可谓天之所废,谁能兴之者乎?”此《六经》之言也。又曰:“荣权,吉士也,寡人与之言无二。”此则《三国志》之辞也。其余言皆如此,岂是宇文之语耶?又案裴政《梁太清实录》称元帝使王琛聘魏,长孙俭谓宇文曰:“王琛眼睛全不。”公曰:“瞎奴使痴人来,岂得怨我?”此言可谓真宇文之言,无愧于实录矣。

    (节选自浦起龙《史通通释》)

    材料四:

    昔刘勰有云:“自卿、渊已前,多役才而不课学;向、雄已后,颇引书以助文。”然近史所载,亦多如是。故虽有王平所识,仅通十字;霍光无学,不知一经。而述其言语,必称典诰。良由才乏天然,故事资虚饰者矣。案《宋书》称武帝入关,以镇恶不伐,远方冯异;于渭滨游览,追思太公。夫以宋祖无学愚智所委安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群臣者乎?斯不然矣。更有甚于此者,睹周、齐二国,俱出阴山,必言类互乡 , 则宇文尤甚。而王劭掌策书,其载齐言也,则浅俗如彼;其载周言也,则文雅若此。夫如是,何哉?非两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虚实之异故也。夫以记宇文之言,而动遵经典,多依《史》《汉》,此何异庄子述鲥鱼之对而辩类苏、张,贾生叙鹏鸟之辞而文同屈、宋,施于寓言则可,求诸实录则否矣。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

    【注】①武帝: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②吕望:吕尚,即姜子牙。③太祖、梁元帝:北周太祖宇文泰所在的西魏与梁元帝萧绎的南梁是南朝北朝时并立的政权。④言类互乡:此处喻指语言不同。⑤王劭:曾任北周中书舍人,后被隋文帝授予著作佐郎。

    (1)、材料四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以A宋祖B无学C愚智所D委E安能援引F古事G以酬答H群臣者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表被动,与《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为”用法相同。 B、劳,慰劳,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的“劳”意义不同。 C、转,音zhuàn,转动,与《琵琶行并序》“转徙于江湖间”的“转”读音、意义均不同。 D、远方,遥远的地方,与《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远方”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潼关受阻后,王镇恶率领水军入渭,登岸前以断绝退路来激励将士,最终攻克长安,武帝用东汉名将冯异来类比称赞他。 B、北伐进入咸阳后,武帝遍览阿房宫的旧址,询问秦汉兴衰的原因;前行到渭水之滨,又感叹当世没有姜子牙这样的人才。 C、梁太清为了让人物性格更为鲜明以体现其“实录”的原则,采用了让宇文泰说出“瞎奴使痴人来”的俚语訾骂的记述方式。 D、刘知几认为,庄子记述的鲋鱼有苏秦、张仪的辩才,贾谊《鹏鸟赋》中鹏鸟有屈原、宋玉的文辞,这种笔法只适用于寓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唯宜死战,可立大功。

    (2)非两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虚实之异故也。

    (5)、材料四中,刘知几运用三则材料中的相关事实说明了什么观点?你认为应以怎样的态度读史?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嘉泰改元桂林大比与计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礼作是诗劝为之驾

    王正功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鲲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注】①此诗为桂林独秀峰下读书岩口石壁上的摩崖诗作。②王正功:时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任职第二年秋,广西乡试有十一人中举,他在庆祝会上作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题目比较长,近乎一个小序,交代了写作此诗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B、颔联笔力刚健,将文场比作战场,“酣”字写出了学子们笔墨挥洒的热烈状态。 C、“九关虎豹”比喻科举难关,“鲲鹏”出自《庄子》,象征才华横溢的学子。 D、尾联的细节写出诗人内心的欣悦和振奋,他希望南方学子们放下争端,奋发向上。
    (2)、“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们熟知的对桂林山水的赞语,在本诗中却寄意深远,情感内涵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端午节时,小达看着争先恐后竞渡的龙舟,不由想起课本中学到的屈原在《离骚》中表达时不我与之意的句子:“。”

    (2)学期伊始,班主任老师引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勉励同学们做事要勤勉,说话要谨慎得体,学会虚心向他人请教。

    (3)与下图内容和意境相契合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风”是写文章的风格,体现着作家为人处世的方式。作家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学养不同,文章的风格必然不同。但健康的文风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好的文章,必然具有a“事信而不诞”b“文丽而不淫”c“风清而不杂”d“体约而不芜”e“义直而不回”f“情深而不诡”这“六义”。

    (甲)是文章应该具有深沉的真情,但这个真情应该是符合人类共同伦理的真感情,而不是体现自己私利的“真感情”。

    (乙)的“风”不能简单理解为风格,而应指向体现人类普遍价值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指向文章具有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丙)指的是文章说理应摆事实讲道理,不能虚构事实,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丁)说的是观点明确,不隐晦。①苏轼说时人认为弟弟苏辙的文章不如自己,②是因为弟弟为人“深不愿人知之”,③苏辙从不以文章当作炫耀的工具,④其文章自有严谨明快的“秀杰”之处。⑤一个人如果行文故意东拉西扯,言不及义,⑥这显然有悖写文章的初衷。

    (戊)指的是文章应追求(     ),不拖沓,不能有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的“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的毛病。

    (己)指的是文章的语言应该典雅优美,但不能把文章语言的华丽当作终极目的,更不应该追求华而不实的文风。

    (1)、根据第二段到第七段展开的具体内容,将文中第一段的“六义”填入各段首空白处的对应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a甲/c乙/f丙/d丁/e戊/b己/ B、a甲/c乙/d丙/e丁/f戊/b己/ C、f甲/c乙/a丙/e丁/d戊/b己/ D、f甲/c乙/e丙/d丁/a戊/b己/
    (2)、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填入文中第六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言不烦 B、言必有中 C、简洁明了 D、言简意赅
    (4)、下面是某同学以“生活中的改变”为话题写的一则作文的片段,请结合上文中的“六义”对其文风的不简洁问题做出两点批注。

    生活里的改变,真的是一件特别特别难以言说,又充满了无数未知的事情。这种改变,它不是那种简简单单、一眼就能看穿、毫无波澜的小变化,而是如同一场在内心深处,以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都会掀起巨大风暴的转变。

    改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痛苦和失落。因为生活就是在不断的改变中前进和发展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在改变中成长和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改变,勇敢地迎接改变带来的挑战,在改变中寻找新的机遇和可能。

    生活中的改变无处不在,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你要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真正喜欢和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在改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5)、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辞尚体要,不惟好异”,请结合文本内容和标题,为上文写一段收尾的话。要求:让文章首尾呼应,语意完整,形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不超过90字。

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的记忆和真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带给我们的启迪永远映照现实、昭示未来。

    ——习近平

    自有文明史以来,遗忘其实就是人类的天敌。我们有时会有选择性地遗忘某段历史,有时又因为生命的自然规律而遗忘从前。

    ———范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