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小明在窗外敲玻璃时,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到同样的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并靠在玻璃板的左侧;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出,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来反映的。
    (2)、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出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这一操作不当有关,应做的改进是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3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4)、请你说出房屋使用双层玻璃的一个优点:
  • 2、实验:测量小车的运动的速度

    (1)实验器材:小车、刻度尺、电子表、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图中圆圈里记录的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圆里的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B=m/s , 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BC=m/s , 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C=m/s

    (3)通过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 3、中国铸币发展史源远流长,如图所示,“钱范”是古代铸造钱币所用的模具,由正、背两块组成,内部均刻有图文。铸币时,合上正、背两块,将液态金属灌入其内,待液态金属凝固后取出,即可得金属钱币。如表提供两种材料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请回答:

    材料

    熔点t/℃

    660

    1538

    (1)、已知铜的熔点为1083℃,若想复刻铸造纯铜钱币,应选择表中哪种材料制作“钱范”?为什么?
    (2)、根据所选“钱范”的材料,写出所灌注铜液的温度不能超过多少摄氏度?为什么?
  • 4、“国庆”长假,小梦一家驾车游玩。途经晋祠特大桥时,小梦心想:“怎样才能知道这座大桥的长度呢?”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简要地写出测量大桥长度的两种合理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 5、如图所示的两个声音的波形图,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选填“甲”或“乙”)属于噪声。

  • 6、如图所示是小宇测量铅笔长度的示意图,小宇特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读数,正确的角度应该是图中的(选填“甲”“乙”或“丙”)。

  • 7、近几年,不少地区推行的“区间测速”也作为判断是否超速的依据之一,若监测点A、B相距20km,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一辆轿车通过两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通过两监测点的速度分别为110km/h和100km/h,该车(选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

  • 8、监测器测得某次鸟鸣和猫叫的声音信息如下表,则响度大,音调高(选填“鸟鸣”或“猫叫”)。

    声音

    鸟鸣

    猫叫

    声音的频率/Hz

    5000

    800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30

    60

  • 9、东汉王充所著《论街》中有“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其中“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 10、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家中步行到学校,刚好在学校大门口相遇,他们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的速度始终比乙的速度大 B、10~12min,乙处于静止状态 C、12-16min,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D、甲、乙同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一样大
  • 11、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换,如图所示。已知甲是水,则(     )

    A、乙可能是冰 B、丙是水蒸气 C、由甲到丙的过程放热 D、由丙到乙是升华过程
  • 12、1978年8月1日,沉睡了2400余年的曾侯乙编钟(如图)首次公开奏响,关于曾侯乙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编钟的振动产生声音 B、编钟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敲击力度越大音调越高
  • 13、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 14、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是世界级“超级工程”,如图甲所示。某汽车由静止开始驶入深中通道,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经0.05h行驶2km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0.15h的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80km/h,则

    (1)、0.15h内汽车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2)、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为多少?
  • 15、五代名士谭峤所著《化书》中,记载了照镜子时“影与形无异”的现象。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明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

    (1)、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选填“有关”或“无关”);
    (2)、为了确定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小明按图乙所示进行实验,需要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中的(选填“①”、“②”或“③”)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光屏上都(选填“可以”或“不可以”)观察到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与水平面垂直,如图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在图中的(选填“A1”“A2”或“A3”)处;小轿车倾斜的前挡风玻璃就是利用这个原理设计的,可以防止(选填“车内”或“车外”)物体所成的像在车的正前方干扰司机视线;

    (4)、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时,需确保(选填“左右”或“前后”)位置不同,这样做的原因是。(选填“A”或“B”)。

    A.减小误差             B.得到普遍规律

  • 16、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纸板由可以绕接缝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第一次

    20°

    70°

    第二次

    30°

    60°

    第三次

    50°

    40°

    (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2)、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如图乙),实验所测数据如上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则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 17、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常见的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变成的振动,便于观察;

    (2)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

    (3)如图丙小明把伸出桌边一端钢尺的长度逐渐变短一些,用相同的力再拨动钢尺,声音的音调变(填“高”或“低”),如果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拨动钢尺时,可能听不到,此时钢尺发出的是(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正常声波”);

    (4)如图丁,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慢,一次快,发现塑料片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选填“高”或“低”)。

  • 18、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甲中小车上方的椭圆形圆圈内的数值是小车到达该位置时从停表读出的时间,则:

    (1)、实验前小华想练习一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小车的长度为cm,如图丙,秒表的读数为s;
    (2)、在BC段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m/s;
    (3)、小明在实验时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选填“大”或者“小”);
    (4)、如下图,某同学分别画了小车从A到C的运动图像,与事实相符的是______。
    A、 B、 C、 D、
  • 19、请在图中画出光线AO经空气射向水面时,画出反射光线、反射角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 20、2024年10月26日夜晚,我县境内普降小雨。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选填“较暗”或“较亮”)的地面;当你逆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选填“较暗”或“较亮”)的地面,这是由于人在反射光线的另一侧,水面发生的(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反射的光照不到人的眼睛里,而地面发生了(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站在反射光另一侧的人是可以接收到反射光的,使有积水的地面看上去比无积水的地面(选填“亮”或“暗”)。
上一页 252 253 254 255 2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