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连州市二中李同学与父母到乡下游玩,李同学对着大山大喊一声,历时3s他听到了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m/s)求:(1)、写出速度公式;(2)、3s内李同学的喊声传播的距离;(3)、李同学离高山的距离。
-
2、慧光中学黄同学做了一个测量自己走路平均速度的实验。他先设定好起点与终点,测出起点与终点处的距离为100m,利用电话手表测量自己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为90s。请完成:(1)、写出速度公式;(2)、写出速度公式中每个符号的意思及所用的国际主单位;(3)、求出他走路的平均速度。
-
3、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一位同学很粗心地仅画了三根光线,没有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1)、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是 , 法线是(前两空选填“MM”或“”):玻璃在分界面的侧;(2)、入射光线是(选填“AO”“BO”或“CO”),反射角大小为;(3)、折射光线是(选填“OA”“OB”或“OC”),折射角大小为。
-
4、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 , 说明像与物的大小;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像(选填“虚”或“实”);
(3)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5、(1)、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 , 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如图甲、乙所示,1元硬币的直径为cm。停表的读数为s。(2)、小明利用手机示波软件做家庭实验,在相同的坐标轴中显示了3种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可知响度最小的是图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图的声音(选填序号)。
-
6、如图所示,作出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
7、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在水中的折射光线。
-
8、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离凸透镜10cm的白纸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凸透镜的焦距为cm。如图是他用该凸透镜观看书本上“中国梦”三个字时的情况,他看到了放大的正立的“国”字,这是光的现象,凸透镜对光有作用。
-
9、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cm;(2)、s;(3)、s。
-
10、夏天,太阳光照进树林,在地面上形成圆形的小光斑,小光斑是太阳的像;小明照镜子看到自己镜中的像是小明的像;小明爷爷老花眼,用凸透镜靠近报纸看到正立放大的字是像。(均选填“实”或“虚”)
-
11、如图为北山中学小琪与同学做的家庭实验,将一枚硬币放在空碗底部,观察者能看到碗中的硬币是因为硬币反射的光(选填“进入”或“不进入”)了人的眼睛。然后小琪将碗移到观察者刚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保持观察者的眼睛、碗和硬币的位置不变,小琪缓缓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升高,观察者(选填“能”或“不能”)重新看到“硬币”,这是由于光的的缘故。
-
12、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减弱噪声;日常讲话交流是利用声音传递。
-
1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能够传播声音 B、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无关 D、用B超检查人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
14、中国的诗词歌赋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月亮倒影比天上的月亮距离液面近一些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是自然光源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赏的天上明月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
15、升旗仪式,播放一遍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所用的时间约为( )A、16s B、46s C、126s D、256s
-
16、关于物理学习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理解物理概念;②多做实验并联系生活;③多做针对性习题并总结;④多问同学和老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轮船、汽车、工程机械与物理无关 B、桥梁、隧道、建筑与物理无关 C、手机、电脑、互联网与物理无关 D、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
18、下列不属于物理学学习内容的是( )A、声现象和光现象 B、热现象和力现象 C、遗传与变异 D、电现象和物质结构
-
19、阅读《简易密度计》,回答题。
简易密度计
“密度”一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例如: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表示单位面积人口和建筑的数量;物理学中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物体质量的大小。密度反映了物质固有的一种性质。
农业生产中的盐水选种技术是把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里,利用浮力把好种子和坏种子分开。这种方法选种,就要掌握好盐水的密度,我们可以用如图所示的密度计来测量。它一般由玻璃制成,上方是标有刻度的规则圆柱形,下方是不规则圆柱形,最下端装有铅颗粒。测量时,将密度计置于待测液体中,待其稳定竖直漂浮时,液面位置所对应的刻度值就是该液体的密度。
观察密度计的刻度,我们会发现上面的刻度值小,所测得的液体密度小,而下面的刻度值大,所测得的液体密度大,简称“上小下大”;而且刻度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上面的刻度分布较稀疏,下面的刻度分布较密集,简称“上疏下密”。“上疏下密”的刻度分布与我们常见测量工具的刻度分布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在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下端缠绕一些细铜丝模拟密度计来探寻其中原因,如图甲所示。将甲依次放入一系列密度已知的液体中,每次当其在液体中处于竖直漂浮状态时,在木棒上标出与液面位置相平的刻度线及相应密度值 , 并测量木棒浸入液体的深度h,再利用收集的数据画出图像,如图乙所示。很显然,如果密度均匀增加 , h的变化是不一样的。在密度越小的地方(对应密度计的上方),h变化越大;而在密度越大的地方(对应密度计的下方),h变化越小。
根据上述材料和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文中密度计不能测量____的密度。A、酒精 B、矿石 C、牛奶(2)、简易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受到的浮力。(选填“相同”或“不同”)(3)、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简易密度计上面的刻度小,下面的刻度大。 -
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跨学科实践——自制杆秤
⑴实践背景:如图是《墨经》记载的杆秤,文中将待称量的物体称为“重”、将秤砣称为“权”。称量时,先将“重”挂在挂钩上,然后将“权”拨到合适位置,直至秤杆水平平衡,此时根据“权”绳所对应的刻度就可以知道待称量物体的质量。其中“标”、“本”表示杠杆五要素中的 , 当“重”更重时,要使秤杆再次水平平衡应将“权”向移动(选填“左”或“右”)。为此,跨学科实践小组准备结合《墨经》的记载和已学知识,自制一把杆秤;
⑵器材准备:轻质木条(总长22cm)、轻质纸盘、细绳、钩码(50g、100g、200g各一个),如图乙所示,BC=4cm;
⑶制作要求:①测量范围为0~400g。②分度值为20g。③在木条上做刻度,相邻两刻度之间的距离相等且适当大一些;
⑷作品分析:如图乙所示,若轻质木条和轻质纸盘的质量都不计,则该杆秤的零刻度线在提纽(选填“B点处”“B点左”或“B点右”),为了达到上述制作要求,你应选g的钩码作为秤砣更合适,理由;
⑸作品调试: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小明发现“轻质木条”质量并不小,不能忽略不计,为此,他用一合适的烧杯替代轻质纸盘,使杆秤的零刻度始终满足上述要求和分析。在测量过程中,要提高测量的量程,下列方法肯定可行的是。
A.减小秤砣的质量 B.增加烧杯质量并缩小BC长度
C.将B向C点移 D.减少烧杯质量并增大AB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