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由于流体的粘滞性,使得在流体中运动的物体要受到流体阻力,在一般情况下,半径为R的小球以速度v运动时,所受的流体阻力的大小可用公式 f=6πηRv表示(η为流体的粘滞系数,已知球的体积公式是 V=4πR33).

    (1)、小球在流体中运动时,速度越大,受到的阻力.
    (2)、密度为ρ、半径为R 的小球在密度为ρ0、粘滞系数为η的液体中由静止自由下落时的v-t图象如图所示,根据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判断:此时的小球受到个力的作用.
    (3)、若小球从足够深的流体中静止自由下落,小球的运动情况为:.
    (4)、根据以上分析请推导出速度 v,的数学表达式.
  • 2、关于下列图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表明同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B、图乙表示物体在AB段和BC 段做不同的匀速运动 C、图丙表示物体在 DE段和EF 段做不同的变速运动 D、图丁表示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 3、如图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椅子,椅子下面装有可滚动的小轮.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物理规律的是(    ).

    A、椅子腿下的轮子能够减小移动时的摩擦 B、人坐在椅子上脚向前用力蹬地,椅子向后运动,是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脚蹬地后迅速抬起,椅子仍能运动,是由于惯性的缘故 D、椅子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小,是由于椅子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
  • 4、社会生活中密度用途很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变小,所以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贴近地面爬行 B、农民常用一定密度的盐水进行选种 C、飞船尽可能采用强度高、密度大,性能优良的新材料制造 D、拍摄房屋倒塌伤人的特技镜头时,房屋构件的道具一般用泡沫塑料制作,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泡沫塑料的密度较小
  • 5、如图是“利用杠杆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 (ρ=1.0×103kg/m3).

    (1)、在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这样做的目的是 , 并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如图乙所示,将石块缓慢浸没在水中,让溢出的水流入小桶A中,此时小桶A 中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3)、将石块从溢水杯中取出,擦干后放入另一相同小桶B中,将装有水和石块的A、B两个小桶分别挂在调好的杠杆两端,移动小桶在杠杆上的位置,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恢复平衡,如图丙所示.此时小桶A、B的悬挂点距支点O分别为 13 cm和5cm ,若不考虑小桶重力,则石块密度的测量值为kg/m3;若考虑小桶重力,石块的实际密度将比上述测量值
  • 6、电动自行车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交通事故.某市为了减小交通事故率,要求电动自行车“净重不大于40 kg,设计速度不大于20km/h,电动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应不大于240 W,脚踏骑行功能能正常使用”.请你根据初中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限定电动自行车的质量和速度?
  • 7、采用如图所示站姿锻炼手臂力量:双脚并拢,脚尖O触地,脚后跟踮起,手臂水平,手掌支撑在竖直墙壁上的A点,B为人体重心所在位置.锻炼时,躯体伸直,手臂弯曲和伸直动作交替进行.现要估测手掌对墙壁的压力F(g为已知常量).

    (1)、用体重计称量出人的体重(质量)m:用卷尺分别测量出两点间的竖直距离l1 和两点间的水平距离l2(均填“A、O”或“B、O”).
    (2)、手掌对墙壁的压力 F=(用已知和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3)、锻炼时,脚尖离开墙壁越远,手掌对墙壁的压力就越
  • 8、如图所示是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示意图,B是配重.起重机工作时,在钢索吊起货物加速上升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钢索对货物的拉力等于货物的重力 B、货物加速上升过程中没有惯性 C、货物的动能转化为它的重力势能 D、配重是为了防止起重机翻倒,利用了杠杆原理
  • 9、如图所示,轻质杠杆AB 可绕O点转动,当物体C浸没在水中时杠杆恰好水平静止,A、B两端的绳子均不可伸长且处于张紧状态.已知C 是体积为1 dm3、重为80 N的实心物体,D是边长为20cm、质量为20kg的正方体,OA:OB=2:1,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为 400cm2(g=10N/kg),则下列结果中不正确的是( ).

    A、物体C的密度为 8×103kg/m3 B、杠杆A 端受到细线的拉力为70 N C、物体D对地面的压强为 1.5×103Pa D、物体C浸没在水中前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了2×103Pa
  • 10、一个质量为80g的圆柱形瓶身的空玻璃瓶,内装10 cm深的水密封后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甲所示,再将玻璃瓶分别倒置在盛有水和某种未知液体的容器中,静止后,瓶内、外液面的高度差如图乙和图丙所示 (ρ=1×103kg/m3,g=10N/kg,瓶壁厚度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在未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B、玻璃瓶底的面积为50 cm2 C、未知液体的密度为0.75 g/cm3 D、玻璃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4.8N
  • 11、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容器,质量和底面积相同,分别装有密度不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将两个体积相同的小球a、b分别放入两液体中静止,此时两个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相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入小球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F B、两种液体的密度 ρ>ρ C、a、b两个小球的质量: ma<mb D、若将a球放入乙液体中,b球放入甲液体中,静止时,a、b两个小球所受到的浮力 Fa<Fb
  • 12、在底面积为 S 的薄壁柱形容器内注入适量的水,让空烧杯漂浮在水面上,测出水的深度为h0 , 如图所示;再将一金属球放入烧杯中,此时烧杯仍漂浮在水面上,测出水的深度为h1;最后将该金属球取出放入水中(空烧杯仍漂浮在水面上),待金属球沉底后测出水的深度为h2.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则(    ).

    A、金属球的密度为 h1h0h2h0ρ B、金属球的密度为 h1h2h1h0ρ C、金属球沉底后,它对容器底的压力为 ρg(h1h2)S D、金属球沉底后,它对容器底的压力为 ρg(h1h0)S
  • 13、关于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拦河坝下宽上窄,是为了减小水对坝体的压强 B、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C、乘车时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人的惯性 D、铁轨铺在枕木上,是为了减小对路基的压力
  • 14、如图,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下端挂一底面积已知的圆柱体(带有纵向刻度,零刻度在底端),盛有适量液体的透明玻璃杯置于升降台上,调节升降台高度从而改变圆柱体底面在液体中的深度.利用该装置探究圆柱体底面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定量关系,实验中不需要测量(或读出)的是(    ).

    A、液体的密度 B、底面所处深度 C、圆柱体的重力 D、测力计的示数
  • 15、如图甲是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实验所用的长木板一面比较光滑,另一面比较粗糙.同学们根据猜想进行了实验,得出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长木板表面

    木板放置方式

    拉动木块的个数

    弹簧测力计实数/N

    较粗糙

    平放

    1

    1.5

    较粗糙

    平放

    2

    3.0

    较光滑

    平放

    2

    1.6

    较光滑

    竖放

    2

    1.6

    (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的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2)、由实验序号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和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3)、由实验序号②③可得到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有关.
    (4)、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发现用如图乙所示的方式测量滑动摩擦力效果更好.图乙实验中(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5)、根据你在本实验中的收获,请写出一种避免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出现打滑现象的具体做法: .
  • 16、如图所示,有一重力不计的方形容器,被水平力 F 压在竖直的墙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缓慢地向容器内注水,直到将容器刚好盛满为止,在此过程中容器始终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容器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B、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C、水平力 F 一定不变 D、水平力 F 必须逐渐增大
  • 17、实验室常用的弹簧秤如图甲所示,弹簧的一端与连接有挂钩的拉杆相连,另一端固定在外壳上的O点,外壳上固定一个圆环,整个外壳重为G,弹簧和拉杆的质量忽略不计.现将该弹簧秤以如图乙和丙的两种方式固定在地面上,并分别用同样的力 F0(F0G))竖直向上拉弹簧秤,则稳定后弹簧秤的读数分别为(    ).

    A、乙图读数为F0-G,丙图读数为 F0+G B、乙图读数为F0+G,丙图读数为F0-G C、乙图读数为F0 , 丙图读数为F0-G D、乙图读数为F0-G,丙图读数为 F0
  • 18、如图,带电小球A 悬停于带同种电荷的球M 正上方,请作出球A 受力的示意图.

  • 19、山体滑坡是一种在强降雨天气下极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强降雨时,由于雨水浸入,有些本来不够稳固的山体的不同地质层(板块)之间摩擦力 , 部分山体在的作用下向下滑动而导致山体滑坡.
  • 20、.如图所示,坐在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船就相互远离而去,这个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是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上一页 158 159 160 161 1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