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甲乙两导体并联,通过的电流之比是2∶1,甲乙两导体的电阻之比是(       )
    A、2∶1 B、1∶1 C、1∶2 D、1∶3
  • 2、如图所示,夏天清晨,湿地公园的荷叶上有露珠,当两滴露珠距离比较近时,往往会自动结合成一滴大露珠,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存在空隙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存在斥力
  • 3、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中纬度冻上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在同等条件下,“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达到煤气的数十倍,说明“可燃冰”的(  )
    A、热值大 B、比热容大 C、温度高 D、内能大
  • 4、“拔丝红薯”是很多人喜欢的菜品,刚出锅的“拔丝红薯”香气特别浓,夹起一块红薯时就会拉出很长的丝,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刚出锅时香气特别浓,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B、夹起红薯时会拉出很长的丝,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红薯由生到熟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D、已加热的红薯有内能,未加热的红薯没有内能
  • 5、请根据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对应的实物电路乙。

  • 6、如图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向右飘。而两艘船上的旗帜分别向右和向左飘。两条船的运动状态是(  )

    A、A船肯定是静止的 B、B船可能是静止的 C、A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 D、B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
  • 7、某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运行时刻表如下表,自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58km。求:

    车次

    到、发站时间

    北京

    天津西

    济南

    上海

     

    发车时间

    14:20

    16:16

    20:23

    到站时间

    16:11

    20:16

    第二天4:20

    (1)、该次列车由天津西到济南所用的时间为h
    (2)、该次列车由北京到达上海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
    (3)、中途该次列车以100km/h的速度穿越长度为1600m的一个隧道,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70s,那么列车的长度是多少
    (4)、通过上一个隧道后,列车以另外某一速度向前匀速直线行驶,司机在离下一个隧道口950m处鸣笛,在行驶至距离隧道口750m处听到山崖反射的回声,求此时列车的速度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8、如图甲,小明和小红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在竖立的玻璃板M前(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A,拿(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与蜡烛A大小相同)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
    (2)、如图乙,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光屏,按照眼睛(选填“①”“②”或“③”)的方法观察光屏,光屏上不能出现蜡烛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
    (3)、如图甲,下列操作中,像的位置不发生变化的有(  )。(填字母)
    A、让玻璃板沿所在平面向右平移 B、将玻璃板绕00轴(如图中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转向自己 C、将玻璃板沿着水平桌面向后平移 D、观察者小明向左移动
    (4)、如图丙所示,小明在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了两个清晰的像k1k2 , 原因是
    (5)、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像和物的左右是否对调,她应将蜡烛改成图中的(选填“a”“b”或“c”)光源进行实验。

    a.b.c.

  • 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以下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如图甲所示;

    (1)、这些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2)、小明、小华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②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乙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

    (3)、如图丙所示,在教室里,老师敲响B音叉时,我们观察到与A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选填“会”或“不会”)弹动起来,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根据上面有关探究,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 10、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

    (1)、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选填“高”或“低”);
    (2)、若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手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则轻拨与重拨时,钢尺发出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3)、当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钢尺此时振动的频率低于Hz;
    (4)、换用塑料尺做此实验,塑料尺振动幅度和频率与钢尺均相同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 1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该实验的原理: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10cm,sBC=30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
    A、 B、 C、 D、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 , 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 , 则v1v2(选填“>”“ <”或 “=”)。
  • 12、按要求作图。
    (1)、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图是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画出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

  • 13、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1∶3,运动路程之比是4∶1,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14、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按压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改变吹葫芦丝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
  • 15、光在水中是沿传播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若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 16、早上爸爸送小明上学,车子向南行驶,小明前后两次从后视镜中观察到一辆越野车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设两车均匀速行驶,则以地面为参照物,越野车是运动的,越野车在向行驶,且越野车的车速(选填“>”“=”或“<”)小明车的车速。

  • 17、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渔民利用声呐发出的次声波探测鱼群 B、医院利用B超发出的次声波检查胎儿在母体内是否正常发育 C、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海啸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 18、下列数据是小宇同学对身边的一些物理量的估计,其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八年级学生的身高约为 165dm B、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 30m C、成人正常步行速度大约为1m/s D、人的心脏正常跳动一次时间约为 3s
  • 19、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成反比,速度决定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B、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C、物体运动所用时间越长,物体速度就越小 D、速度不随时间和路程而变化
  • 20、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甲与丙
上一页 123 124 125 126 1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