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由本题中的st图像可以观察到,甲、乙两物体都是在做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选填“多”或“少”),表明甲运动得比乙(选填“快”或“慢”)。

  • 2、请完成下列填空。如图1,便携式噪声监测仪监测的环境噪声是66.9(填单位);如图2,用抽气机不断向外抽出空气,观察到闹钟持续摆动,而闹钟声不断(选填“变大”或“变小”),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3、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原理制成的,如图甲所示是某地温度计示数的一段截图,读数是°C。图乙所示是某物质的(选填“凝固”或“熔化”)图像。

  • 4、甲、乙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3,甲车所用时间是乙车的一半,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A、4:3 B、2:3 C、1:2 D、8:9
  • 5、在“霜的形成”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往金属罐中装入大半罐的碎冰块,再向冰块中撒入适量食盐。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金属罐下部和底部形成了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霜的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撒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冰的熔点 B、金属罐下端形成的霜是空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C、如果不加盐,则罐底会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D、在干燥的环境中更容易形成霜
  • 6、按要求填空:
    (1)、如图A所示,将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做“探究光的空气折射规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实验的折射光路如图示,可以判定折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增大入射角时,观察到折射角(填“增大”或“减小”);

    (2)、有同学想知道: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发生折射时有什么规律呢?即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该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实验:让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先从水斜射入玻璃,再从玻璃依次斜射入冰、空气中,其光路如图B所示。光在一些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表。针对该同学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图B中的光路,对照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介质

    光速/(m·s-1)

    2.25×108

    玻璃

    2.0×108

    2.30×108

    空气

    3.0×108

    酒精

    2.2×108

    (3)、请在图C中画出光由玻璃斜射入酒精时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4)、在防溺水教育活动中,老师告诉学生,在池塘边,切勿因看起来水很浅就下水游泳,池塘里的水的实际深度比看起来的深度要深。如图D所示,A为水底的物体,A'是岸边儿童看到的A的像。请你在图E中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B点代表儿童的眼睛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汽车中的光现象

    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所示)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 Up Display),简称HUD.HUD是为了高速行驶的车辆而研发的.在高速行驶时,如果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在前方遇有紧急情况时就有可能因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事故.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地将车外的景象与挡风玻璃所成的车辆信息的像尽收眼底,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同时驾驶员不必在观察远方的道路和近处的仪表之间调节眼睛,可避免眼睛疲劳,确保驾驶舒适安全。

    (1)、HUD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容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选填“厚度”或“透明度”)。
    (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度数为
    (3)、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选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
    (4)、汽车上还有雷达装置,雷达启动后发出超声波信号,经周边的物体的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与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相比,在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
    (5)、为了使挡风玻璃所成的像离人眼距离达2m以上,甚至更远,以避免观察数据时眼睛的疲劳,下列做法可行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将显示器上的字体变大 B、将显示器安装在后挡风玻璃上 C、让显示器上的信息通过多面平面镜多次成像
    (6)、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一般都是(填“竖直”或“倾斜”)安装的,这是为了使车内景物所成像的位置在汽车前面的(填“正前方”或“正上方”)。
  • 8、“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如图.在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蜡烛A为物体。

    (1)、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方便比较关系;
    (3)、点燃蜡烛A,小心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4)、实验中需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选填字母);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避免偶然性因素,寻找普遍规律
    (5)、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填“A”或“B”)这一侧观察.若无论怎样调节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则可能的原因是
    (6)、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无论如何移动玻璃板后面的光屏,在光屏上都(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像;
    (8)、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应为5m,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m,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m。
  • 9、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装置图,其中M是平面镜,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平面,可以沿ON轴线翻折: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50°

    3

    60°

    60°

    (1)、如图甲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NF于镜面;
    (2)、如图乙所示,将纸板NOF沿ON轴线向后折,纸板NO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再将纸板NOF折回原来的位置,观察纸板上能不能看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验证
    (3)、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E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表所示,表格中有一个数据错误,则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正错误后,某同学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光反射时,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甲图中的方向射出,这说明光的反射现象中
    (5)、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白纸比较(填“亮”或“暗”),它发生了。(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 10、按要求填空:

    (1)、如图甲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放置正确的是刻度尺,其分度值是 , 按正确方法读数时,该物体的长度是cm;
    (2)、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s;
    (3)、甲、乙、丙三名同学对量筒读数的视线如图丙所示,正确的是同学;图丁是利用方铁块、细线和量筒测量不规则泡沫块体积时的情景,则泡沫块的体积为cm3
  • 11、作图题:

    (1)、在如图1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在如图2中,竖起的墙面上有一块平面镜MN,人站在平面镜前,他的脚前有一个发光点A,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人通过平面镜看到发光点A的像的光路图;
    (3)、在如图3中,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请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折射角α
  • 12、如图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这个现象称为光的。紫光所在的位置是(选填“A”或“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

  • 1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入射角度数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度数为°,镜面不动,入射光线远离镜面旋转20°,反射角度数为°。

  • 14、光的传播介质(选填“需要”、“不需要”);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常用字母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通常取c=m/s
  • 15、把甲、乙、丙、丁四种声音分别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其中音调最小的是 , 响度最小的是 , 音色相同的是

  • 16、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音色”)来判断的;埙是我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是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音色”)﹔用不同力度吹奏,主要是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 17、物体产生声音的条件是物体在 , 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和有关,人耳可接收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 18、按要求填空:
    (1)、请填上合适单位:一张纸的厚度约0.1
    (2)、港珠澳大桥全长55km=m;
    (3)、一节课时长45min=s。
  • 19、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B、手在灯光下形成影子 C、汽车后视镜可扩大视野 D、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像断了
  •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因测量工具不够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B、测量时选用的工具越精密越好 C、某钢尺的最大测量长度为15cm,无法用它来测量长约50cm的课桌的宽度 D、测量长度时,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
上一页 210 211 212 213 2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