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勋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声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厚度相等的不同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勋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的原理;
    (2)、根据小勋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
  • 2、为了探究声音的特性,同学们用两把大小完全一样的钢尺和塑料尺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如图所示:

    (1)、 如图甲,将钢尺一端紧紧压在桌面边缘,钢尺伸出       桌面的长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可以得出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的  有关。
    (2)、把(1)步骤中的钢尺换成塑料尺,其他操作相同,则两次声音的  不同。
    (3)、图乙为小雨做的“水瓶琴”,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从左到右,音调越来越 。
  • 3、 小洵和小暄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1)、如图甲所示,正在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着的乒乓球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这个实验中应用了物理学中的  法;此时人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播的。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乒乓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声;若将乙装置搬上月球实验,则乒乓球  (选填“能”或“不能”)被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音乐芯片的铃声会越来越  ,进一步推理得出: 不能传声;
  • 4、小龙和小静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她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记录小车运动所用时间。

    (1)、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
    (2)、为更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实验开始前,小龙需调节木块的位置,使斜面保持较  的坡度。
    (3)、小龙测得s=90cm,tAC=4.5s,则小车通过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4)、为了测量小车通过AC全程过程中下半程BC段的平均速度,同组的小静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C点的时间,之后计算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小龙认为小静的做法不正确。据你分析小静的测量结果比小车通过AC全程过程中下半程BC段的平均速度  。
  • 5、在某段区间测速路段,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测速仪接收到超声波用时0.6s,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则:0.6s内超声波传播的路程为m;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测速仪接收到超声波用时0.4s。若两次发出超声波的间隔是1.8s,小车在此路段的平均速度为m/s

  • 6、如图(a)是用频闪相机拍摄的甲、乙两球从A点竖直下落至B点的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02s曝光一次。甲、乙两球从A点竖直下落至B点的过程,平均速度之比为  ;(b)图中的图象描述的是  球的运动。

  • 7、 蝴蝶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20次,此时频率为Hz,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蝴蝶飞行时的声音。
  • 8、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的复原图。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 9、如图1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图2停表的读数是  s。

  • 10、a、b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南运动,图甲是a车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b车运动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s内,a和b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0~6s内,a车的平均速度是10m/s C、0~6s内,a和b车有二次相遇 D、4~6s内,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北运动
  • 11、.关于如图所示声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二胡的琴弦越紧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B、图乙: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图丙: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D、图丁:学校附近的道路上有“禁止鸣笛”的标志,此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 12、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13、汽车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人与车”全场景自然交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语音助手切换不同人的声音,主要是改变了声音的音色 B、语音助手能对用户指令回应,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语音助手属于科技产品,发声时不需要振动 D、语音助手的音量减小,实质是降低音调
  • 14、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被称为“隐形杀手”。控制噪声已成为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下列关于如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B、图乙:演奏编钟时发出的声音可能是噪声 C、图丙:道路旁的隔声板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D、图丁:噪声监测器可以减弱噪声
  • 15、如图所示,汽车利用倒车雷达减少了倒车时发生的碰撞次数,下列声的利用,与倒车雷达工作时声的利用方式相同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B、利用地震监测仪监测地震等级 C、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昆虫的位置 D、超声波加湿器打碎水珠加湿空气
  • 16、“参差不齐”这个成语大家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意思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或水平不一、很不整齐。但是在古代“参差”还表示一种乐器你知道吗?如图所示,它由许多根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下列关于这种乐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差”演奏时靠竹管的振动发声 B、竹管长短不一是为了改变“参差”发声的响度 C、该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用力吹同一根竹管可以改变此乐器的音色
  • 17、小刚四次测量课本的宽度,记录结果:17.51cm、17.32cm、17.30cm、17.31cm,则课本宽度为(  )
    A、17.33cm B、17.30cm C、17.305cm D、17.31cm
  • 18、下列几种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教室内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为3200cm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1m/s C、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0s D、一支新中华铅笔的长度约为17.5dm
  • 19、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假如某一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在5kHz~40kHz,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一般情况下,超声波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超声波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是因为声音能够传递 
    (2)、下列哪种动物能发出与声呐相同的波 ____。
    A、大象 B、 C、蝙蝠 D、
    (3)、在月球上不能利用声呐测距,原因是 
    (4)、人耳能够听到该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
    (5)、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k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km。

  • 20、汽车刹车之后,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发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下表是一个机警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速度v(m/s)

    反应距离S1/m

    制动距离S2/m

                    

    8

    4.8

    8

    16

    9.7

    32

    24

    14.6

    72

    32

    19.3

    128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s;(保留一位小数)
    (2)、分析题中所给数据表可知,汽车的行驶速度越大,制动距离 ;当速度增加为原来的2倍时,制动距离增加为原来的 倍;
    (3)、当这辆汽车在路面上以24m/s的速度行驶时,该司机突然发现离车80m远的路中间有一很大的障碍物,立即作出刹车反应并操纵制动器,则该司机 (选填“能”或“不能”)安全停车;
    (4)、此路况下,制动距离S2与行驶速度v的关系可以用图示坐标系中图线 (选填“a”或“b”或“c”)表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