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凯同学将与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靠近悬挂的轻质小球,发现轻质小球被吸引,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一定带正电 B、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创造了电荷 C、摩擦时毛皮得到正电荷 D、摩擦时橡胶棒得到电子 -
2、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剖面图,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
B、
C、
D、
-
3、下列4幅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用燃气灶烧水时,燃气的化学能转化为水的内能 B、乙图,小球弹跳的高度逐渐降低,说明能量会凭空消失 C、丙图,火箭发射时加速上升,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丁图,只要坚持不懈,科学家们终有一天会发明出永动机 -
4、如图所示是智能纸巾盒,闭合开关 , 电源指示灯L亮,然后手进入感应区时开关闭合,电动机M转动送纸;断开开关 , 手进入感应区时电动机M不能转动送纸。如图所示电路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
5、学习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如图所示,(a)、(b)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形可知:图是噪声的波形;噪声发声体的振动是(选填“规则的”“无规则的”);
(2)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监测器测定的是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频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58.6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噪声监测设备(能/不能)减弱噪声的强度;
(3)某小区一群大妈常跳广场舞,优美的舞曲声对于附近居民楼上的居民来说是。(填“乐音”或“噪声”),让大妈们戴上无线耳机来听音乐属于在处控制噪声。音乐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变化,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
-
6、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40
0.5
②
钢
(a)
(b)
③
钢
60
1.0
④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和猜想三,表格中至少还需要补充的一组内容是:(a);(b);
(3)若小明为了验证猜想二,选用了①③两次编号,你觉得存在的问题是;
(4)下列实验中用到与该实验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A.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起水花用来探究声音的产生
C.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D.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
(5)下列是小明制作“水瓶琴”乐器,如图甲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若用嘴依次吹瓶口,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6)①小明和同学利用图乙用棉线连接“土电话”并张紧棉线,能实现10m间通话,这表明;
②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7、小明在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15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分别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显示的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了;
(3)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小车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为s,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m/s,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的AC段的平均速度偏(选填“大”或“小”)。
-
8、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1)、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祯祯和湘媛同学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a)她们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甲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b)如图乙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中,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填图中字母)
(2)、晨宇同学用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先后四次测得练习本的长度为:17.1cm、17.1cm、17.2cm、17.3cm,则练习本的真实长度较接近下列哪一个值( )A、17.1cm B、17.175cm C、17.2cm D、17.3cm(3)、思琪同学使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运动的成绩时,若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会(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
9、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小红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小明沿铁管在水管的某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 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 , 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s),若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为40m,则实验中小明能听到几次响声是( )A、1次 B、2次 C、3次 D、无法确定
-
10、如图所示中对应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用听诊器看病,减小声音分散,可提高声音的音调 B、乙图:从左往右敲击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低 C、丙图: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D、丁图:该实验在月球仍可以成功 -
11、甲、乙两物体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它们的路程s与时间t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t1时刻,甲、乙的速度相等 B、在t2时刻,甲、乙的速度相等 C、t1到t2时间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t1到t2时间内,甲、乙之间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 -
12、同学用刻度尺正确测的某物体长2.745dm,则该同学所选的刻度尺是( )A、米刻度尺 B、分米刻度尺 C、厘米刻度尺 D、毫米刻度尺
-
13、如图甲所示,小车A和小车B在马路上相向而行,小车A向右运动,小车B向左运动。如图乙是小车A和小车B的路程随着时间变化的坐标图,从开始计时到第15s两车正好相遇。求:
(1)、小车B在前10s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小车A和小车B在开始计时的时候相距多远;(3)、如果丙所示,马路为双向两车道,每条车道宽3.5m。一辆长5m、宽2.1m的小车C(小车可看成一个长方体)以5m/s的速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在右侧车道的正中间。此时,一行人突然从图中E点横穿马路,人与小车在东西方向的距离为s3=25m。为了能够安全通过,行人速度的范围是多少。(不考虑小车车速和方向变化,以及制动情况) -
14、小华从烟台出发去杭州旅游,所乘坐的高铁时刻表(时间为一天内的时间)如表所示,求: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1
烟台
始发站
8:30
0
2
济南东
10:21
10:26
456
3
徐州
11:30
11:35
648
4
杭州
14:09
终点站
998
(1)、烟台到徐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2)、当高铁以此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长为的隧道时,他测出高铁完全在隧道的时间为20s。 则该高铁的长度是多长? -
15、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
(1)、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太短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写出一种合理方法即可);(2)、若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终点C时未及时停止计时,则所测AC段平均速度偏(选填“大”或“小”);(3)、小华改用如图乙所示的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用计算机绘制出如图丙所示小车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小车在斜面上做(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小车在斜面上运动3s的平均速度为m/s。 -
16、如图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依据照片所示的情景回答下面问题:
(1)、甲船的运动方向是(选填“向左”或“向右”)的,其运动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风速。(2)、若以甲船为参照物,则乙船是(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的。 -
17、小毛将正在发声的闹铃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毛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选填字母)A、闹铃声音的响度太大 B、闹铃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2)、器材调整完好后,小毛用抽气筒有效地逐渐向外抽气,在抽气的过程中,小毛会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的音调(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3)、小毛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毛将(选填“完全不能听到”或“还能听到微弱的”)闹铃声音,由此现象(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接下来他应该进行合理的; -
18、小聪在学校操场100m跑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运动了60m,他在第6s运动的路程是m.
-
19、下列两只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被测木块的长度为 cm;(2)、停表的测量结果为 s。 -
20、成都市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机场高速路上(一段平直的)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正在向放置在机场高速路上的测速仪水平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收到第二次信号,用时1.7s C、汽车的速度是34m/s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