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的电路,R2=15Ω,滑动变阻器R3的规格为“10Ω,2A”;
(1)当只闭合S2 , 并将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置于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5V,则此时电流表示数是A,电源电压是V;
(2)若电源电压可调,电流表A选接“0~3A”量程。同时闭合S1、S2、S3 , 要求:电源电压取6V~10V之间某一值,保证电路安全情况下,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电流表A的指针都能达到满刻度处。则满足上述要求时定值电阻R1的取值范围是。
-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煤炉给 20kg的水加热,同时他们绘制了加热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若在6min内燃烧了1kg煤,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煤的热值约为3×107J/kg。则
(1)1kg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2)经过6min加热,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煤炉烧水时的效率是多少?
-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V1、V2的示数之比为3:1,电压表V的示数为12V,则灯L1、L2两端的电压分别是多少?
-
4、在“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实验中:
(1)小罗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她选用的电源电压是3V。关于小灯泡规格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限制,可以任意选取
B.小灯泡的正常工作的电压必须为3V
C.小灯泡的规格应该不同,但正常工作电压均不低于3V
D.必须保证小灯泡正常工作的电流相同
(2)小罗同学将电流表接在A处,闭合开关,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她测出的A处的电流是A;
(3)小罗同学将电流表接入C处测量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丙,说明了。
-
5、请根据图甲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乙图的实物图连线。
-
6、烧开同样一壶水,需要完全燃烧的干木材与完全燃烧的无烟煤质量不同,是因为干木材和无烟煤具有不同的;从壶嘴喷出的“白气”是由水蒸气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
7、(1)、“钻木取火”时,木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是通过的方式增大物体的内能。(2)、如图所示,不旋转的铝件在强大压力作用下顶住高速旋转的铜件,通过摩擦的方式使两者接触处温度急剧升高,内能增大,这样铜和铝接触处的分子相互渗透,由于分子间存在力的作用,从而使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先进的“旋转焊接”技术。
-
8、关于物体内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块0℃的冰熔化成的水,内能增加 B、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变大,温度一定升高 C、晒太阳使身体变暖,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 D、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
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闭合开关S1和S2 , 灯泡L1亮,L2不亮 B、闭合开关S1和S2 , 电压表测电源电压 C、只闭合开关S1 , 流过灯泡L1和L2的电流不等 D、只闭合开关S1 , 灯泡L1和L2两端的电压相等
-
10、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气体受热膨胀﹣﹣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走过花园,闻到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两块平整的玻璃不能压成一块玻璃﹣﹣分子之间的斥力大于引力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一﹣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
11、如图所示是小玲家的洗衣机。小玲发现,只有关上洗衣机的筒门,按启动开关洗衣机才能工作,打开筒门时按启动开关洗衣机不能工作。若将筒门看做开关S1 , 启动开关看做开关S2 , 小玲设计的四个电路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12、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c铜<c铝),放出相等的热量后相互接触,热量将( )A、一定从铜传给铝 B、一定从铝传给铜 C、不会发生热传递 D、不能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
-
13、下列估测中,你认为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B、教室里学生书桌的高约为200mm C、人体安全电压为38V D、健康人静坐时,每分钟脉搏跳动约75次左右
-
14、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空气能热水器
空气能热水器(如图甲)是吸收空气能来制造热水的装置。其耗能约为电热水器的四分之一、空气能属于可再生的新能源,拥有先天的节能环保的优势;
图乙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它主要有储水箱、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制冷剂在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之间循环过程与我们所熟悉的电冰箱的制冷过程相同,其工作过程如下:
A.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迅速汽化,并从空气中吸收内能;
B.制冷剂汽化生成的蒸气被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气进入冷凝器;
C.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内能传递给冷水并发生液化;制冷剂依此不断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
空气能热水器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能效比,它是指水箱中的水吸收的热量Q(热量Q为比热容、质量、变化温度三者的乘积)与压缩机等电器消耗的电能W(电能W为额定输入功率与时间的乘积)的比值。能效比越高,说明热水器的制热效果越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冷剂在中汽化,在中液化;(2)、制冷剂在工作循环过程中,将中的热能不断地“搬运”至中;(3)、某品牌空气能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参数如下:电源电压
额定输入功率/W
进水温度/℃
出水温度/℃
能效比
220V
840
20
56
3.4
从表格中折数据可知,该空气能热水器正常工作3600s可产生的热水的质量为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
1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但是蝙蝠却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解封其耳朵,把它放在黑暗的房间里,蝙蝠却能正常飞行没有地碰到障碍物,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蝙蝠是通过①___________(选填“超声”或“次声”)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拿一根细棒用相同的力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出不同②___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的声音,进行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多”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材料四:气温影响着地面附近的空气状况,气温越高,地面附近空气变得越稀薄,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较上层快,所以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问题: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 ②;(2)、材料三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低于Hz;(4)、赤日炎炎,在沙漠里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从材料四中可以知道,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向(上/下)拐弯;(5)、在秋冬季节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因山脚下的温度比山顶上温度低,故姑苏城外山上寒山寺的钟声向客船的传播路径是向(上/下)拐弯,客船上的人与寒山寺里的人听到钟声的是不同的(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
16、如图所示,轿车在限速110km/h的高速上从惠来往揭阳方向快速行驶,高速路牌A表示的是A距离目的地揭阳的距离是120km,B路牌表示的是B距离目的地揭阳的距离是70km,车辆由A路牌行驶到B路牌的时间为0.5h。(1)、轿车从A地到达B地的平均速度?轿车是否超速?(2)、如果轿车以70km/h的速度从B地继续匀速行驶开往揭阳,需要多少小时?(3)、如果轿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B处时按喇叭,1.5s后听到正前方远处大山的回声,求听到回声时轿车到大山的距离是多长?(设此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
-
17、如图所示,这是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的情景。某天早晨,小明先以6m/s的速度匀速骑行了50s,后3min内骑行路程为的850m,求(1)、小明前50s内骑行的路程;(2)、小明在后3min内骑行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3)、小明从家到学校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
18、小名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蜡和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1)、要完成该实验,除了图甲所示的实验仪器外,还需要一种测量工具是;(2)、安装实验装置时要按的顺序进行(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3)、实验中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的目的是让试管中的固体物质;(4)、小名先探究蜡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他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蜡的状态。他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蜡的温度是 ;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T/℃
42
44
46
49
50
51
52
(5)、小名向另一个试管中放入碎冰,继续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他仍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图像丙,由图丙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因为。他还观察到:当时间t=4min时,该物质处于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
19、小明在研究声音产生与传播时,完成实验:(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2)、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3)、如图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随着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能听到的响铃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由此推理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 , 声音不能在中传播不能传声;(后两空均选填“介质”或“真空”)(4)、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_________(填序号)。A、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近居民楼的高架路安装隔音墙 D、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
20、如图所示是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1)、根据实验的原理可知,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选填“大”或“小”);(2)、图中AC段的路程测得sAC=80.0cm, 时间tAC=3.6s,AB段的路程sAB=cm,时间tAB=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m/s;(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到C点准时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选填“大”或“小”);(4)、根据测量可知,小车全程做直线运动(选填“变速”或“匀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