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特点”,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3)、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化过程持续min,在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4)、丁图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由此判断蜂蜡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
2、(1)、如图甲所示,圆的直径是cm;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如图丙所示,秒表的示数为s。
(2)、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 ;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8.5℃,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依次测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36.5℃和39.2℃,那么测量乙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为℃,测量丙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为℃。 -
3、(1)、如甲图所示,这是一物体在0~8s运动的v-t图像,请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s-t图像;
(2)、标准大气压下初温为80℃的水,用图像在图中大致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不用标坐标轴的刻度;
(3)、请画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并标明反射角及其大小。
-
4、如图甲所示,交警利用无人机对高速公路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图乙是无人机上升到某高度后沿直线水平飞行的v-t图像,以无人机为参照物,路旁树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无人机在第25s时的速度为 m/s,无人机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是m。

-
5、蝙蝠在空中停留时,翅膀每分钟扇动600次,则翅膀振动的频率为 Hz;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常伴随有(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产生,因此可以用仪器监测自然灾害。这种声波(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6、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第一次:75.15cm、第二次:75.16cm、第三次:75.15cm、第四次:77.15cm、第五次:75.17cm,其中明显出错的是第次测量结果,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 cm。
-
7、如图所示, MN 为平面镜, AO 是入射光线, OP是线,反射角的大小为°,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间的夹角增大时,反射角(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
8、声音是多种多样的,许多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非常舒服,例如歌唱家的歌声、演奏家演奏的乐曲声。人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下列四个波形图中不是乐音的是图。图中音调相同的是;响度相同的是(以上均填写图的编号:甲乙丙丁)。

-
9、《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天工开物》中对钱的铸造有“一罐约载铜、铅十斤,铜先入化,然后投铅,洪炉扇合,倾入模内”的记载,其中“铜先入化”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
10、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t=0时刻, A 在 O 点, B在距离O 点5m 处 B、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 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 比B 迟3s才开始运动 C、第3s后, va>vB,第 5 秒A、B相遇 D、0~5s内,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
1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A、镜花水月 B、立竿见影 C、一叶障目 D、坐井观天
-
12、“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雾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
13、下列四个选项中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其中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A、在高架路两旁建隔音墙 B、房间墙壁上使用吸音材料 C、在住宅区附近禁鸣喇叭 D、在道路两旁种植花草树木
-
14、下列诗句中所描述的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青衣江水东流去 B、千树万树梨花开 C、晴空一鹤排云上 D、飞流直下三千尺
-
15、 国庆节期间,小明从保定乘坐火车到哈尔滨旅游,他乘坐的G1240次9:28从保定东发车,到达哈尔滨西的时间是17:43,运行里程1276公里,他乘坐的火车长400米,途中,当火车以20m/s的速度穿过一条隧道时,小明测得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是70s。(1)、该隧道长度是多少km?(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多长时间?(3)、该火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16、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你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安装;(2)、由图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3)、图中该物质熔化过程共经历 min,熔化过程中不断 热量(填“吸收”或“放出”),而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从第5min到第6min,该物质处于 态。 -
17、如图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装置示意图。
(1)、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的坡度很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 。(2)、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全程s1和上半程s2 ,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用 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所用的时间t1和t2 , 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2。(3)、在求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采用从中点出释放小车,并记录下半程滑下的时间,从而求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这样设计实验是否合理? ,请说明理由 。 -
18、小明和小华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甲中的探究结论,小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音,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随着瓶内的空气逐渐减少,小华听到手机声音的响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4)、如图丁所示,小华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分别将钢尺的、、伸出桌外,每次都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通过观察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 。 -
19、图甲、乙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时的两种不同情境,其中图 是水正在沸腾时的现象。若水的沸点是98℃,则98℃的水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在沸腾。
-
20、甲、乙两地间距120m,某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1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15m/s,那么该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合 km/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