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题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应该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运动,此时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N;若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加速运动,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2、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V,家庭电路中电灯、电视、电风扇的连接方式是(填“串联”或“并联”);带有金属外壳的电水壶用三脚插头,是为了使用时让金属外壳与相连。 
  • 3、太阳能是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选填“转化”或“转移”)为内能,目前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所发生的是反应(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 
  • 4、在原子、原子核、质子中空间尺度最大的是 ,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诗人闻到了花香,属于现象;诗人通过闻香能感知到天气转暖,表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越剧烈。 
  • 5、如题图所示,小球在装满淡盐水的溢水杯中处于悬浮状态,下列对实验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往杯中加入清水,小球因浮力变小而下沉,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变小 B、往杯中加入适量盐,小球因浮力变大而上浮,容器部受到液体的压强不变 C、往杯中加入适量盐,小球因浮力变大而上浮,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变小 D、小球可以悬浮在液体内任何位置,因此小球在液体内部所受的压强处处相等
  • 6、如题图电路,电源电压恒定。闭合开关,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表示数变大 B、电流表示数变小 C、小灯泡亮度变亮 D、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大
  • 7、在扔铅球比赛中,抛出手后的铅球在空中运动轨迹如题图所示,若忽略空气阻力,关于小球在空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铅球最终落回地面时受到重力的作用 B、铅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惯性的作用 C、铅球离开手后,向最高点运动的过程中木断减速,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不为零 D、铅球落地时的速度一定大于离开手时的速度
  • 8、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 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像会变大 D、平面镜可以成实像
  • 9、关于能源、信息和材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光、电磁波都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B、用超导体材料制成输电导线和电动机,能减少能量的损耗 C、能的总量虽然不变,但是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所以依然要节约能源 D、我国建立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既能利用电磁波又能利用超声波工作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速自行车 

    如图是自行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骑行时人在脚踏处施力,通过曲柄带动前齿轮A顺时针转动,再通过链条带动后齿轮B与后轮一起转动。曲柄与齿轮A、后轮与齿轮B,两处都是同轴转动(物体绕同一个中心轴转动,在相同时间转过的圈数相同)的轮轴结构,也可视为杠杆。A、B齿轮通过链条配合工作,在相同时间转过的齿数相同,链条与A、B齿轮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结构 

     参数

    前齿轮(3速)

      齿数:22、32、45

    曲柄 

     长度:L=18cm

    后齿轮(7速)  

    齿数:12、15、17、19、21、24、28

    轮胎

      直径:D=60cm

    变速自行车与普通自行车的区别是它的前、后齿轮由多个齿数不同的齿轮组成,前后齿轮半径之比等于齿数之比。变速系统可以调节链条和不同齿数的前、后齿轮配合,即调节齿比数(前齿数+后齿数),从而改变车速。表是小明的变速自行车的部分参数; 

    (1)、刹车时用力捏刹车闸,是通过增大来增大摩擦。 
    (2)、保持链条在后齿轮上的位置不变,在同样的路况下自行车匀速前进时,链条调至前齿轮齿数为齿更省力。理由是 
    (3)、小明调节自行车齿比为45/15,当他通过蹬脚踏使前齿轮转动一圈,后轮转动圈:若小明蹬脚踏转动一圈用时 1s, 则车速为m/s。(π取3) 
    (4)、小明调节自行车为最大齿比,此时地面对后轮的摩擦力为24N,作用在脚踏上的力至少为N; 
  • 11、简单机械在我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如杠杆、滑轮、轮轴(g=10N/kg)。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提升重物或移动重物常用到滑轮组,如图甲、乙是用两个相同的滑轮,组成不同的滑轮组,分别将同一物体提升相同的高度,绳子自由端移动的 距离分别为S甲、S乙, 则S甲:S乙=;丙图是利用滑轮组水平匀速拉动物体A,请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绳子绕法。 
    (2)、如图丁所示是我国古人使用绞车和滑轮吊起石材时的情境,其简化结构图如图戊所示,绞盘横杆长度L与滚轴直径d之比为4:1,已知每块大理石的重力为280N, 吊框的重力为100N,不计绳重和机械间的所有摩擦。 

    ①绞车可以看做 (选填"轮轴"或"滑轮"): 

    ②一位工匠的最大推力为400N, 在某次工作中,该工匠匀速推动绞车提升大理石板 10m; 在绳子最大拉力足够的情况下该工匠最多一次能够借助绞车吊起块大理板。 

    (3)、桔槔(杠杆)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如图己是古人利用桔槔从井里汲水的示意图,在它的前端A处用一根轻质细杆系一个水桶,在后端B处绑一块配重的石块,O为支点且OA=30B。汲水时,先缓慢向下拉杆;装水后,缓慢向上提杆。桶重20N, 桔槔的自重及摩擦不计。若汲水时,己向下拉杆的力为F,装满水后,水和桶总重为200N, 向上提桶的力仍为F, 则F=N;配重石块质量为kg。 

  • 12、小明出差驾车沿包茂高速南宁方向前行。 

    (1)、在匀速行驶过程中,看到图甲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时车速如图乙所示:若以小明为参照物,此交通标志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乙图所示的速度大小为m/s;按图乙的车速,到达南宁所需时间为S;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此处至少需h到达南宁。 
    (3)、若小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时,前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110km/h,后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90km/h,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km/h;若小汽车在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11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90km/h,全程的平均速度为km/h。 
  • 13、小明坐普通火车从茂名到柳州,火车长160m, 在途中小明从车尾以 2m/s匀速走到车头:火车以20m/s匀速经过一隧道,火车完全在隧道的时间为 30s。求: 
    (1)、小明从车尾以 2m/s 匀速走到车头需要的时间? 
    (2)、隧道的长度? 
    (3)、 火车司机通过此隧道时经历的时间? 
  • 14、如图所示的是小明自制的一把杆秤,o为杆秤提纽,不挂重物和秤碗时,手提提纽,秤杆可水平平衡。向秤盘中放入0.4kg的物体时,需要将秤碗移至B点,才能使秤杆再次水平平衡。已知OA=2cm,OB=4cm。取g=10N/kg,求: 

    (1)、秤盘中物体的重力? 
    (2)、秤砣的质量? 
    (3)、若该杆秤的最大测量值为2kg,则秤杆的总长度? 
  • 15、小明利用铁架台、杠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使用的钩码质量均为50g, 杠杆上每格长度均相等。 

    (1)、当杠杆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处于(选填"平衡”或“非平衡") 状态。为了 , 需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当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右"或"左")调节。 
    (2)、如图乙所示,在杠杆两侧挂上钩码,设右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动力F1, 左侧钩码对杠杆施的力为阻力F2,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多次换用不同数量的钩码,并改变钩码在杠杆上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得到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 F2/N 

     阻力臂l2/cm

    1

    0.5 

     20.0 

     1.0 

     10.0

     1.0  

    15.0  

    1.5 

     10.0

    3

      1.5 

     10.0 

     0.5 

     30.0

    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本次探究经过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3)、如图乙所示,将A、B位置的钩码都向o点靠近相同的距离,杠杆将会(选填“仍然平衡""左端下沉"或"右端下沉")。 
    (4)、实验结束后,小明撤去右侧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继续实验。如图丙所示,他在左侧C点悬挂三个钩码,每个钩码重0.5N, 再用弹簧测力计(未画出)在D点拉杠杆。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能为. (选填序号)。 

    ①2.0N   ②2.5N   ③3.0N   ④3.5N 

  • 16、 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小明提出了如下四种猜想: 

    猜想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猜想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D: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物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拉动物块,由图甲可知,此时物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为N。 
    (2)、对比两图的实验,可以验证猜想A, 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3)、为了验证猜想C, 如图丁所示,小明将物块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比较甲、丁两图的实验, 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的结论。实验过程是否正确?(选填"正确"或"错误")。 
    (4)、为了验证猜想D, 小明用图丙的装置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猜想D是(正确/错误)的。 

    实验次数

    物块运动速度/m.s-1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

    0.05 

     3.6

    2

    0.10

    3.3

    3

    3.6

    (5)、小红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戊所示的改进,下列属于该方案优点的是____ (填序号) 
    A、弹簧测力计静止,方便读数 B、木板是否匀速运动不影响实验效果
  • 17、  
    (1)、小强在学校实验室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用了弹簧测力计和多个钩码(100g/个)做了以下研究:如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m/g 

      100 

     200 

     300 

     400 

     500

    重力G/N  

     1.0 

     2.0 

     3.0

      4.0 

     5.0

    ①实验前,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应在(选填"竖直"或“水平") 方向上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调零; 

    ②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保持静止时,根据原理,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受到的重力: 

    ③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小明设计并按照甲乙丙的实验顺序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对实验的影响;两端的定滑轮的作用是

    (3)、小玲利用如图丁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数据在图中已经标出,图中上方是小车运动到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h:min:s"). 

    ①组装器材时,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陡/缓): 

    ②在经过熟练使用电子表之后实验采集数据如上图所示,实验中小车通过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m/s。 

  • 18、    
    (1)、我国传统节日有悬挂灯笼的习俗,请在图中画出灯笼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请在图中画出杠杆的阻力F2及使杠杆平衡的最小动力F1的示意图。 

    (3)、如图甲所示为汽车沿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v-t)图像。请在图乙中画出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时间(s-t)图像。 

  • 19、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来提升货物,已知货物重350N,每个滑轮重50N, 若物体在 10s内被提升了6m, 不计绳重和摩擦,则拉力F是N,绳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m/s; 若工人重600N, 在不借助其他物体时,工人能提升的最大重物为N。 

  • 20、某校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 

    (1)、实验中让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的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 
    (2)、本实验是通过来体现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 
    (3)、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其运动的距离就越远;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种研究方法叫
上一页 644 645 646 647 6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