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不旋转的铝件在强大压力作用下顶住高速旋转的铜件,通过的方式使两者接触处温度急剧升高,内能增大,这样铜和铝接触处的分子相互渗透,由于分子间存在力的作用,从而使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先进的“旋转焊接”技术.

  • 2、如图所示的几幅图运用了的方法说明分子也具有动能和势能.

  • 3、如图是小明制作的简易“蒸汽船”模型.将盛有一定量水的铜容器安装在“船体”上,用蜡烛对铜制容器底部加热,一段时间后铜管会向右喷蒸汽,“蒸汽船”就向左行驶.

    (1)、蜡烛对铜制容器加热导致容器内水温升高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2)、当铜管向右喷蒸汽时“船体”获得喷出的蒸汽对其向左的推力,这说明了
  • 4、如图是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瓶子里装有一些水,用力打气,在瓶塞未跳起前,瓶内气体的内能将 , 原因是;继续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到瓶内有白雾产生,说明瓶内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了.根据此现象,某同学认为:所有物体在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都会减小.他的观点正确吗?请你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举出一实例.

  • 5、如图所示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热水瓶,其外壁采用镀银的双层玻璃,并将中间抽成真空,这是为了减少.注入一定量的热水后,立即盖上软木塞,软木塞会跳起来.这一过程中瓶内气体的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

  • 6、“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宋代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一句诗.诗中描述的“花气袭人”现象表明:分子在.
  • 7、在下图的漫画中,老人和小孩的感觉虽然不同,但从科学的角度看,两幅图都说明了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图中的小孩从滑梯上滑下,他的重力势能(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小”).

  • 8、“漂移”是一种高难度的汽车表演项目.有一种“漂移”方法如下:当汽车在水平地面上疾驶时,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选填“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此时突然刹车,但汽车仍要向前运动,这是由于汽车具有.同时.转动方向盘,汽车急转弯,这是摩擦力改变了汽车的.该过程中车胎温度升高,这主要是通过的方式改变了车胎的内能.
  • 9、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塞子被冲出试管后为什么继续向前运动?

    回答:.

    (2)、问题:塞子被冲出的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回答:.

    (3)、提出一个与物态变化有关的问题并回答.

    问题:?

    回答:.

  • 10、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就能使它们结合在一起,而两块打碎了的玻璃即使用很大的力也很难将它们拼合起来,其原因是(    ).
    A、铅的分子之间有引力,而无斥力 B、玻璃分子之间有斥力,而无引力 C、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块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力大于斥力的程度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11、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四位同学中判断正确的是(    ).

    A、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 B、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 C、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 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 12、做研究浮力的实验中

    (1)、测量浸没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步骤如图a所示:

    ①用细线把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所示,测出该物体所受重力G=1.2N.

    ②把该物体浸没在水中如图b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

    ③该物体所受浮力 F= ..

    (2)、按上述方法测定两组共8个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一 体积均为100cm3的石块、铝块、铁块、铜块

    物    体

    石块

    铝块

    铁块

    铜块

    物体所受重力G(N)

    2

    2.7

    7.9

    8.9

    物体所受浮力 F浮(N)

    1.0

    1.0

    1.0

    1.0

    表二 四块质量不等、密度相同的石块

    物    体

    石块1

    石块2

    石块3

    石块4

    物体所受重力G(N)

    0.7

    1.4

    2.8

    4.2

    物体所受浮力 F浮(N)

    0.5

    1.0

    2.0

    3.0

    ①为了研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根据表一数据,在以G 为横坐标、F浮为纵坐标的方格纸上如图c中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②甲同学根据图线得出“一切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皆相等”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表二数据得出“一切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所受重力成正比”的结论.请你从两位同学的结论中任选一个判断其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③假如将体积为100cm3的铅块浸没在水中,它将受到多大的浮力.

  • 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制作能够方便鉴别液体种类的仪器.他们猜测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液体的种类存在着某种关系,并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时,该小组同学选用一个圆柱形的瓶子,内装不同质量的细沙,先后漂浮在甲、乙两种液体中,并用仪器测出每一次实验时瓶和细沙的总质量及圆柱形的瓶子底部所处的深度h(已知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z),如图所示.记录的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液体甲    

    实验序号

    瓶和沙总质量(kg)

    深度 h(m)

    1

    0.2

    0.09

    2

    0.4

    0.18

    3

    0.6

    0.27

    表二 液体乙

    实验序号

    瓶和沙总质量(kg)

    深度 h(m)

    4

    0.2

    0.07

    5

    0.4

    0.14

    6

    0.6

    0.21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结论:漂浮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形瓶子,它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与瓶和沙的总质量成比.
    (2)、分析比较实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甲ρz(选填“<”“>”或“=”).
    (3)、实验序号1的这次实验,圆柱形瓶子所受的浮力为N(g 取10N/kg),若圆柱形瓶子的底部面积为0.002m2 , 则甲液体的密度为kg/m3(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 14、如图所示,圆柱体甲和装有适量某液体的圆柱形容器乙的底面积之比为3:4,把它们平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在甲物体上,沿水平方向截取一段长为x的物体A,并平稳放入容器乙中,用力使物体A 刚好浸没在液体中(A不与容器乙接触,液体无溢出).截取后,甲、乙对桌面的压强与截取长度x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的密度为 0.6×103kg/m3,容器乙壁厚和质量均忽略不计,g 取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柱体甲截取前和容器乙中的液体质量之比为3:2 B、圆柱体甲截取前对桌面的压强为1000Pa C、容器乙中液体的密度为 0.4×103kg/m3 D、容器乙中未放入物体A 时,液体的深度为8cm
  • 15、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 100cm2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满了水,底部中央固定有一根体积不计沿竖直方向的细杆,细杆的上端连接着密度为0.6g/cm3的圆柱体A,容器的底部安装有阀门.现打开阀门控制水以50cm3/s流出,同时开始计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则阀门未打开前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a,当t=52s时,细杆对物体的作用力大小为N.

  • 16、将一底面积为0.01m2的长方体木块用细线拴在一个空容器的底部,然后向容器中缓慢加水直到木块上表面与液面相平,如图甲所示.在此整个过程中,木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强随容器中水的深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木块所受到的最大浮力为N,木块重力为N,细线对木块的最大拉力为N(g 取10N/ kg).

  • 17、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一个底面积为 S 的圆柱形容器、内装密度为ρ1 的液体,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体积为V的实心金属球浸没在该液体中(液体未溢出,并没有沉底),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撤去弹簧测力计,球下沉并静止于容器底部,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容器底对金属球的支持力的n倍.则(     ).
    A、金属球的密度为 Fρ1V B、金属球静止于容器底部时支持力为ρ1gV C、圆柱形容器内液体的质量为 nFgρ1V D、金属球浸没在该液体中时,容器中液体的体积为 nFρ1g
  • 18、有一个重为G0N的空心金属球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完全浸没入一种密度为ρ1 kg/m3的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空心金属球重力的 15 , 如图所示的另一容器,上部的横截面积为 S1 m2 , 底部的横截面积为S2m2 , 里面盛有密度为ρ2 kg/m3的另一种液体, ρ1:ρ2=2:5,若把空心金属球放到这个容器的液体中待其静止后(容器足够大),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为 Pa,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力为N(g 取10N/ kg).

  • 19、如图所示,把装水的大烧杯放在水平升降台上,将一轻质玻璃杯倒扣在水中,玻璃杯内封闭一些气体,玻璃杯底用L形支架固定,支架在水中部分的体积忽略不计,水面都是静止的.将升降台缓慢升起一定高度(玻璃杯口没有接触大烧杯底部),水面静止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杯内的气体压强逐渐变大 B、玻璃杯外、内水面高度差变大 C、大烧杯底部内表面受到的压强变大 D、支架对玻璃杯的压力变小
  • 20、在学习了浮力的有关知识后,甲、乙两同学对“物体的上浮或下沉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了探究.他们各自将一根新鲜萝卜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发现萝卜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如图a所示).为了使漂浮的萝卜沉下去,两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

    甲将一根铁钉全部插入萝卜中(如图b所示),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沉入水底.

    乙也用同样的铁钉,但只将其一部分插入萝卜中(如图c所示),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也沉入水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体受力的角度看,他们在萝卜中插入铁钉是为了改变的大小.
    (2)、结合两位同学的实验目的、过程及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虽然两同学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老师认为甲同学的方法更科学.你认为老师这样评价的主要理由是.
上一页 419 420 421 422 4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