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质量相同的薄壁容器,两个容器开口大小相同、底面积相同,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ab两种液体,两个容器中的液面深度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容器对桌面压力的大小关系是F>F B、两个容器对桌面压强的大小关系是p>p C、两种液体对容器底压力的大小关系是F>F D、两种液体对容器底压强的大小关系是p<p
  • 2、如图所示,固定在竖直墙上的直角三角形支架ABC放置空调室外机,A处受到膨胀螺丝水平方向的拉力为F(支架重力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角三角形支架的A点为支点 B、若室外机向外移动,A点受到拉力变小 C、从安全角度分析,A处受到的拉力越大越安全 D、其它条件不变,边AC越长,A处受到的拉力越小
  • 3、如图所示,小明沿滑道从顶端匀速下滑的过程中,小明的( )

    A、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B、动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C、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减小
  • 4、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小明没有推动静止的汽车,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

    火车刹车后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火车具有惯性;

    高速飞行的子弹具有惯性,穿入木头静止后惯性消失;

    将锤子的木柄在硬地上撞击几下,锤头便套紧了,利用了物体的惯性。

    A、 B、 C、 D、
  • 5、如图所示,向西匀速运动的列车车超内,在水平桌面上A处静止的小球,突然沿虚线运动到B处,设过程中列车( )

    A、减速行驶,向南转弯 B、减速行驶,向北转弯 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 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 6、用手施加力F把木块压在墙面上使其静止,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手对木块的压力和墙对木块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和手对木块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手对木块的压力和木块对墙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和木块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 7、“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数据中,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
    A、体育课上中学生所用篮球重约50N B、中学生正常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3Pa C、此时平铺在桌面上的答题卡所受的大气压力约为6000N D、一个苹果漂浮在水面受到的浮力约30N
  • 8、如图所示的剪刀中,要剪开较硬的物体,使用哪种最合适
    A、 B、 C、 D、
  • 9、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其中,到2025年,成都、重庆四向通道基本形成,两城之间1小时可达。如表是高铁从沙坪坝站到成都东站的时刻表,已知高铁总里程约为396km,高铁长度为200m,沿途经过某条隧道,求:

    车站

    到站时间

    发车时间

    沙坪坝

     

    14:40

    大足南

    15:00

    15:03

    成都东

    15:46

     

    (1)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高铁以第一问的平均速度完全穿过该隧道用时半分钟,隧道的长度为多少m?

    (3)速度为80m/s的高铁全部在该隧道中行驶所需时间为多少s?

  • 10、如图所示,小明发现校园内的巡逻车,沿学校的南北大道行驶5min,通过的路程为600m,则:

    (1)巡逻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以该平均速度巡逻校园2km,需要用多少s?

  • 11、小明同学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f= cm

    (2)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 , 便于观察;

    (3)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成(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 cm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如果用黑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像将(选填“仍然完整”、“只剩上半部分”、“只剩下半部分”);

    (4)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将向 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 移动(两空均填“上”或“下”);

    (5)小明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丙中①至⑥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②①③

  • 1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明明同学利用如图甲器材进行实验,

    (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应该选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明明同学选用玻璃板而非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透光,便于

    (3)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用(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蜡烛(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体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4))如果玻璃板向前倾斜,蜡焰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与图甲中位置相比将会偏 (填“上”或“下”)。

  • 13、如图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 (选填“大”或“小”)一些;

    (2)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sAC=cm,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vBC=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3)为了测量小车下半程BC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下半程BC的平均速度,他这样做是否正确?(选填“正确”或“错误”);

    (4)某同学测量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时,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计算所得的上半程AB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5)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s-t图,图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   B.   C。    D。   

  • 14、人急行的速度大约是2m/s,人急行横过8m宽的马路需要的时间大约是s;若一小汽车正以20m/s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司机经过0.6s的反应时间后开始刹车,由于惯性,汽车又经过3s,滑行了24m,车才最终停止。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完全停止的全过程,汽车的平均速度是m/s。
  • 15、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0s运动了100m,该物体前5s的速度是 m/s,另一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4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6m/s,则该过程的平均速度是m/s。
  • 16、如图所示,甲图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其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cm;乙图停表的读数s。

  • 17、月球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真空中的光速为 m/s。
  • 18、单位换算

    (1)66m= nm       

    (2)10m/s=km/h             

    (3)3h30min=min

  • 19、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从同一方向运动,他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s 时,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前方 B、在 2~4s 内,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0~4s 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4m/s D、在 0~2s 内,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v
  • 20、一束光射到水和空气的界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CO为入射光线 B、BF为水和空气的界面 C、反射角的大小为60° D、AD的左侧为空气
上一页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