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靠昆虫和细菌能“吃掉”白色污染吗

    ①什么?竟然有昆虫把塑料当作美味!

    ②对的,你没有看错,科学家发现了很多爱“吃”塑料的昆虫,并对它们解决白色污染寄予厚望。近日,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孙建中团队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昆虫及其肠道共生菌在塑料生物降解中的独特作用。

    ③那么,这些昆虫为何能练就“吃掉”塑料的独门绝技?人们能否利用它们解决白色污染难题?

    ④据研究者介绍,昆虫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生物,科学家发现印度古螟、草地贪夜蛾、黄粉虫等昆虫展现出了消化聚乙烯、聚苯乙烯等常见塑料的能力,而这背后,昆虫肠道共生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⑤目前已发现的能够降解塑料的昆虫肠道共生菌包括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等。昆虫肠道共生菌能够分泌酯酶、脂肪酶、过氧化物酶、漆酶等酶类,促进塑料的分解。而一旦塑料被分解,产生的化合物也可以被用作昆虫肠道共生菌生长的碳源。

    ⑥此外,除了昆虫肠道共生菌外,在被污染的水体和土壤中存在的一些细菌、真菌、藻类等也能够降解塑料。

    ⑦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据媒体报道,目前全球每年生产超过3.3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两倍。既然昆虫肠道共生菌能“吃掉”塑料,那么人们是否能对其加以利用,从而大量消解塑料垃圾呢?

    ⑧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指出,昆虫肠道共生菌能“吃掉”塑料,与大量降解塑料并不能混为一谈。与自然环境中动辄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降解时间相比,虽然昆虫肠道共生菌对塑料的降解速度相对较快,但仍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仅仅依靠昆虫肠道共生菌本身产生的酶作用有限,还需要人工制备酶,以优化塑料降解过程,提高降解速度。

    ⑨为此,研究人员需要研究不同酶的代谢途径,筛选出可降解塑料的、适合培养的酶。随后,研究人员会通过基因工程对细菌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可大量产生这些酶的“工厂”。研究人员还表示,未来科学家将继续寻找具有塑料降解能力的昆虫肠道共生菌,同时通过生物工程手段改良塑料降解酶的活性和特异性,使其能更有效地分解不同类型的塑料。

    (选自2024年10月8日《科技日报》,有删减)

    (1)、根据选文内容,下面关于昆虫“吃掉”塑料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肠道共生菌是昆虫能够“吃掉”塑料的关键。 B、昆虫肠道共生菌能够分泌酶类,促进塑料的分解。 C、所有昆虫都能够分泌昆虫肠道共生菌,“吃掉”塑料。 D、昆虫肠道共生菌在“吃掉”塑料的过程中也在吸收产生的化合物,帮助自己生长。
    (2)、下面说法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实际上,昆虫肠道共生菌对塑料的降解作用有限,难以满足需求。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阐明了塑料废弃物将带来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 C、昆虫肠道共生菌对塑料的降解速度相较自然降解速度更慢。 D、未来科学家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手段改良塑料降解酶的活性和特异性。
    (3)、同学们阅读完这篇科普文章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兴:文章的标题是个疑问句,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有趣,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 B、小语:文章的结构是典型的“总—分—总”,我们看开头和结尾就知道全文的主要内容啦。 C、小文:文章中有许多生物学和科学专业术语,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D、小叶:读完文章,我明白了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防治塑料废弃物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 2、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呼朋引伴(A)的努力下,他终于写出了这部文稿。他心怀忐忑地将稿件投了出去,此后,在等待回信的每个晚上他都翻来覆去(B)、难以成眠。但写作是无休无止(C)的痛苦现实中的一方净土,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将坚持写作。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收到了回信,顿时喜出望外(D)。

    A、呼朋引伴 B、翻来覆去 C、无休无止 D、喜出望外
  • 3、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与云贵高原过渡带,这里洞穴高大宽倘 , 天坑星罗棋布,石林姿态各异,静默伫立,峡谷雾岚浩渺气象万千 , 亿万年光阴流转 , 孕育了此地非凡的喀斯特地貌,可谓别具一格。公园地表石芽密布,奇峰亭亭而立,犹如由岩石组成的茫茫“大海”,故又名“石海”。徜徉在石海中,石芽纵横如织,交错密布,形态千姿百状,因沐浴在阳光下而闪烁着粼粼光芒,似波涛翻滚,如浪花飞溅。置身于这样的美景,怎能不令人心绪起伏,徘回留恋,欣然忘返呢?

    A、(chǎng)            静(mò)            浩(miǎo) B、万千(xiàng)     流(zhuǎn)          非(fán) C、亭(tín)                 徜(yáng)          沐(yù) D、粼(líng)               心(xù)             徘(huái)
  • 4、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总很多初遇。初遇某个人,发生心灵的碰撞;初遇某件事情,感悟情感的真谛;初遇某本书,陶冶我的心智……无论是怎样初遇的情形,都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以“初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

    ②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

    ②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5、题目:请以“你是我最_____________的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站在青春的路口,回望成长的足迹,总有一些人在我们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感激的良师益友;沙莉文老师是海伦·凯勒最明亮的灵魂灯塔……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

    请以《你是我最                    的人》为题目,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注意突出中心。

    写作要求:

    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

    ②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6、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 ,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注】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无与为乐者     (2)竹柏影也

    (3)相与步于中庭            (4)皆可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亭午夜分                      康乐以来 B、实是欲界仙都                    山川 C、哀转久绝                              猿则百叫无 D、虽乘御风                         猛浪若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分别印证这两句话中的“可观”和“乐”?
    (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自信助人成功

    张雨

    ①有人请教林肯成功的经验,林肯是这样回答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多的知识,进入更高的境界。我的成功经验就是自信。”由此可见,要想成功,首先就要自信,自信助人成功。

    ②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我国著名数学教授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成绩很差。由于他的不聪明,小学时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拿到一本修业证书。他的数学成绩也不好,读初中的时候,他的数学还是通过补考才及格的。因此,同学们都笑他,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当别人这么叫他的时候,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成绩提高。从此以后,他笨鸟先飞,别人学习一个小时,他就学习两个小时。经过努力,他终于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最后还成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③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波尔是丹麦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获过诺贝尔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量子论。有一次,科学家们举行一个学术讨论会,当讨论到波尔的观点时,权威们否定了他的量子论。但权威的话没有毁掉波尔的自信心,反而使他更加振作起来。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开始实验,为理论找起证据来。后来,很多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波尔的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波尔出名了,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④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一位父亲带儿子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我也有为梦想奋斗的权利和义务。于是,从那以后,我便树立了自信心。”

    ⑤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人生中的一切都立于自信的基础上。

    (1)、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自信助人成功”这一中心论点的?
    (2)、选文第①段引用林肯分享成功的经验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下面哪两个选项和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①信心是命运的主宰②一切干干净净,留我一人惆怅③天生我材必有用④不幸的人才要坚强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宇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怒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地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②

    (2)、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4)、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指的是母亲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在原文中找出母亲有一种怎样的精神?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 9、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八年级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举行演讲比赛】有同学搜集了以下一组故事,准备以“言必行,行必果”为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这组故事中不合主题要求的两项是(只填序号)

    ①曾子杀猪            ②一言九鼎                         ③此地无银三百两

    ④一诺千金        ⑤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⑥指鹿为马

    (2)、【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同学们已经设计出一种活动方式,请你根据主题再设计一种活动方式(注意:不能再写“演讲比赛”这种活动形式了)。   

    活动一:开展“信守承诺最美”诗歌朗诵会

    活动二:

  • 10、“你是一位外国的客人,”他(刘龙火)解释说,“而且你是有事来找我们的毛主席。而且你的钱也没有用处。”他对我手里拿着的纸币瞟了一眼,问道:“你有苏区的钱吗?”我回答他说没有,他这才数出了值一块钱的苏区纸币说道:

    “这个你拿去,也许你路上要用的。”

    (1)、以上文段出自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选文中加点的“我”是(人名),“他”(刘龙火)的性格特点为
    (2)、下列是对《红星照耀中国》里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概括,符合周恩来形象的一项是(     )
    A、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头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B、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不知疲倦。 C、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尽管很忙碌,但总是不慌不忙。 D、他面目英俊,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是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周恩来。
  • 11、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描绘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12、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 , 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

    (2) , 松枝一何劲。《赠从弟》(其二)

    (3)树树皆秋色,。(《野望》)

    (4)《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 点明题旨,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5)《使至塞上》一诗中,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1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 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林地土壤能消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打比方、列数字 B、打比方、举例子 C、举例子、列数字 D、举例子、作比较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 D、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 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作品《呐喊》,文章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变化。 C、母爱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质朴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对母亲的深情。 D、《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B、这次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的地点是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 C、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广安市很多学校正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D、通过开展读经典美文、学传统礼仪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 16、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回头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 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17、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虎年央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令人叹为观止。它的创作灵感源于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舞者们用不同造型和体态模拟出层峦叠嶂 , 勾勒出如诗如画的山河;美妙的古琴乐声贯穿节目始终,与舞蹈相得益彰 , 将中国古典式的美学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

    A、叹为观止 B、层峦叠嶂 C、相得益彰 D、栩栩如生
  • 18、下列选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吹嘘   黝黑   诚惶诚恐   正经危坐 B、周济   劳碌   为富不仁   杳无消息 C、粗糙   燥热   筋疲力尽   和颜月色 D、杀戮   拮责   油光可见   惨绝人寰
  • 19、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形(dùn)   一丝不(gǒu)        颁发(bān)              锐不可(dāng) B、息(zì)          昂(xuān)         形(qī)                       藏污纳(gòu   ) C、名(nì)   教(huì)     铭记(mǐng)       抑扬顿(cuò) D、(cuò)   形(dùn             绯红(fēi )               任劳任(yuān)
  • 20、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完成问题。

    ①泸定桥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②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1)、选文记述了红军在闻名中外的(历史事件)途中,(红军故事)的故事。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红军?有何作用?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