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朝花夕拾》中的篇章,哪一个内容不属于作者对孩童时代的回忆?( )A、《阿长与<山海经>》 B、《五猖会》 C、《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D、《藤野先生》
-
2、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
【乙】
曾子不受邑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学生。②邑:国君封赏的土地。③修衣:添置衣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不亦说乎 (2)博学而笃志
(3)衣敝衣以耕 (4)鲁君使人往致邑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画2处)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4)、曾子在乙文中的言行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从乙文曾子的言行中,你有哪些启发? -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B、诗歌前两句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C、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D、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紧张,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4、古诗也是一首首哀婉的“有声曲”,道尽了诗人的心语。李白离开家乡时,既有辞亲远游的不舍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喜悦,他把这种复杂的情感揉进了美好的月色中“① , ②”(《峨眉山月歌》);马致远用点睛之笔“③ , ④”(《天净沙·秋思》)直抒思乡之苦;王湾在异乡道出“⑤ , ⑥”(《次北固山下》)感慨岁月更迭,蕴含自然理趣。
-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向阳而生的葵花
①夏日的早上如同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新鲜李子,冉冉升起的朝阳与硬朗脆爽的果子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整装待发的清新感。下午如同褪去了青涩的火龙果,只剩一颗丰盈多汁的红心,让人慵懒而又倍感舒适。而黄昏的乡村又是一派迷人的景象,一垄又一垄的向日葵铺天盖地,把金黄色的光晕延伸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尽头。
②如果说初秋的向日葵如同母亲一样温润成熟,那么夏季的它就像小孩子一样蓬勃可爱,我曾经非常幼稚地问外婆,为什么向日葵总是迎着太阳绽放笑脸,难道它就没有垂头丧气的伤心事吗?它会不会在某天像追日的夸父一样死掉?这时的外婆总会笑我傻,说夸父逐日是由于他和太阳赛跑,耗尽能量干渴而逝,而向日葵吸吮大地之水,采太阳的光辉蓄力,最后结出丰硕之果。听了外婆的话,我忍不住想伸出小手去抚摸它,却又被外婆阻止了,她让我不要轻举妄动,因为葵花是很有灵性的花儿,摸了它以后,娇气的葵花宝宝会生气的,它一生气就不结葵花仁了,长个空壳。净是秕子,过年客人进门时没有葵花籽嗑,那岂不是少了许多乐趣?
③后来“朵朵葵花向太阳”的秘密也被我在书中尽悉:清晨,太阳升起来了,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里的植物生长素溜到背光一面去,因此,背着太阳的一面就长得稍微快一点儿,朝着太阳的一面就长得稍微慢一点儿,这样,花盘就会被牵引着一直朝向太阳。同时我也深谙了外婆不准我扒拉着花盘一探究竟的原因,那是因为向日葵头顶的那朵大花盘由近千万朵小花组成,每一朵小花都会结一粒籽,外婆担心我的莽撞会破坏那些微小的花朵相互授粉以及光合作用。随着每年夏季的来临,向日葵就会盛开成一片明艳的花海,朵朵葵花千娇百媚的俊俏模样自然很是招蜂引蝶,那些小蜜蜂简直是忙得不可开交。随着花朵的凋零,向日葵开始虚怀若谷起来,它渐渐地低下了头,在一个类似蜂巢状的大圆盘里开始酝酿果实。
④犹记有一年夏天,我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了一粒向日葵种子,轻轻地把它掩埋在一个大花盆里,眼巴巴地盼着两瓣月牙状的向日葵嫩苗破土而出。以后的日子里,我天天精心伺候着这株植物,渴盼着能早日吃上自己亲手种下的向日葵果实,想象着跟小时候一样,眼看着花柄里面的花粒籽一点一点地萎了,直至外面的花盘风干成褐色,深藏在里面的通体黑色白边的瓜籽壳就裸露了出来,摘下花盘,用手掰开,粒粒瓜籽就脱盘而出,享受着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简直是人生莫大的欣喜。还没等完全成熟,我就迫不及待抠了几粒果实,可是剥开后没有一粒有果仁,完全是一场空欢喜。当我向外婆讨教时,外婆还像当年一样笑我傻,她说向日葵是异花授粉的农作物,单独种一株不说,而且还“金屋藏娇”放置于阳台,蜜蜂都会疑惑不解,为啥你只种一株向日葵?所以没有经过授粉的向日葵最终长成空壳也就不足为奇了。
⑤如今又到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夏季,我不禁缅怀起有向日葵相伴的童年时光。那时的外婆就是我心底里的“小太阳”,我则像是一枚小小的向日葵,一路撒着欢儿地去追随她忙碌的步伐。可惜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外婆已然驾鹤西去,仿若一起带走的还有她对我的叮嘱,每每念及时,心海里便激情澎湃。眼前的向日葵一排排、一株株盛放,一朵花就是一粒瓜籽的灵魂,脑海里蓦然想起“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那些陈年旧事,难以言说的伤感顿时散落了一地……
⑥如果时光允许,我情愿做回那个被外婆宠爱的单纯少年,一如既往地站在灶台旁观察她炒葵花籽时喜笑颜开的神情,只见她手执锅铲在一口大锅里翻来覆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直至把我的衣兜装成鼓鼓状,直至我心满意足一溜烟跑开,直至我找到院子里的小伙伴们把荷包里的幸福秘密尽情地分享出去。
(选自“江苏散文网”2022年8月8日,有删改)
(1)、请以“我”为叙述对象,结合文章梳理内容。“我”问外婆“朵朵葵花向太阳”的原因→①→②→“我”忆念外婆炒葵花籽等往事
(2)、作者为什么在第①段反复描写早上、下午、黄昏的阳光?(3)、第⑤段写“脑海里蓦然想起“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那些陈年旧事”,此处的“柳絮因风起”与下面链接材料中的“柳絮因风起”表达意图有什么不同?【链接材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节选自《咏雪》)
(4)、小语觉得文章用《朵朵葵花向太阳》做标题更好,而小文则认为《向阳而生的葵花》更好,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并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②在湮远③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① 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②踯躅:停留。③湮远:久远。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第①②段描绘春天降临的情形,语言灵动形象,想象丰富,饱含深情。 B、本文第③段写所有生命在黯淡和严寒中坚韧、执着地坚守,终于盼来了春天。 C、本文第④段通过写“春”这一名字的由来,表现春的到来为人们内心重新注入舒畅和愉悦。 D、本文主要运用比喻手法,使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具体可感,给读者形象逼真之感。(2)、按照要求赏析句子。(1)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赏析)
(2)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文章结尾说“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凐远年代中的春天”,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段的表达作用。 -
7、进入中学,你一定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请你参加七一班组织的“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1)、【活动一:设栏目】班里要办一期“有朋自远方来”主题手抄报,请你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一:
栏目二:
(2)、【活动二:论真友】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你收集到了这样几则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请结合下面文字内容,谈谈你对中学生如何正确交友这个问题的看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
以利交者,利尽则交疏,安有真正之友谊耶?正当之友谊必致力于道德之修养。——柏拉图
(3)、【活动三:诚交友】在“我与文学家交朋友”的环节,请你参考示例,从下面的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并结合他/她的作品,简要阐明与他/她交朋友的理由。参考人物:①史铁生 ②鲁迅 ③冰心
-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选自《言语》篇和《方正》篇,这两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B、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就是指王昌龄。 C、《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家君”与“尊君”,前者谦称自己的父亲,后者尊称对方的父亲。
-
9、◆端午飘香
下列书法作品都是描写端午香粽的诗句,对字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是小篆,字形呈长方形,笔画复杂,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富有古风古韵。 B、图2是隶书,字形多呈扁宽,蚕头燕尾,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相对平直方正的笔画。 C、图3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给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D、图4是草书,字形端正,笔意行云流水,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潇洒畅达。 -
10、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夜深人静,独自在家的他尽情地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曲,人声鼎沸 , 招来了邻居的不满。 B、运动会上,同学们各得其所。运动健将们参加比赛,啦啦队员们都是文艺活跃分子。 C、我和小明虽然多年未见,再次相逢却没有一点陌生之感,很快就混为一谈 , 聊得火热。 D、他那咄咄逼人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
1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B、为了搞好班级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并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C、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广州市交通巡警大队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D、学校的几个领导正在研究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
-
1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千千世界丰富而深沉,在大自然的垂爱中,我们见证了太多美好。漫步秋天的北海,我们感慨于史铁生在秋风落叶中与母亲jué别,在那片烂漫的菊花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走进温晴的冬天,我们体会济南人心中有了着落的幸福;走过四季,我们感受着春雨的娇媚美丽,夏雨的热烈粗犷 , 秋雨的端庄沉静,冬雨的自然平静;在千年前的那个雪夜,我们仿佛看见了漫天如柳絮般飘落的白雪;莫怀戚在春日田野的散步中用爱与责任化解分qí,背负起继往开来的希望;小鲁迅奔跑在百草园里,享受着肆意畅快的童年……通过阅读,我们远离喧嚣的人群,由衷地感叹生命之美好。
(1)、文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诀 zhuó guǎng 岐 B、决 zháo kuàng 歧 C、决 zháo kuàng 岐 D、诀 zhuó guǎng 歧(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那片烂漫的菊花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句中的“烂漫”“菊花”“领悟”分别是形容词、名词、动词。 B、“我们仿佛看见了漫天如柳絮般飘落的白雪”,句中用到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C、“在大自然的垂爱中”,句中“垂爱”是敬辞。 D、“秋雨的沉静,冬雪的温柔”,句中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史铁生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震颤了我们的内心;莎莉文老师一个紧紧的拥抱,温暖了读者的心灵;冰心对母爱的呼唤,让我们内心变得祥和宁静……有时候,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便能让我们读懂一个人。
请以“我读懂了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内容积极向上,卷面整洁,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14、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朝花夕拾》中便蕴含了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并联系生活实际,完成下表。
教育观念
经典片段
对于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你的评价或感悟是:②
观念1: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观念2:①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长辈”禁止,呵斥,甚至于打手心。
-
15、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名为“温馨的回忆”的微信群,下面哪个人物不会被邀请?请结合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寿镜吾先生 阿长 藤野先生 衍太太
-
16、在空白处按要求填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的诗歌不仅描绘自然之美,更暗含诗人的万千情思:曹操登临碣石,写下“① , 若出其中;② , 若出其里”(《观沧海》),展现了大海的壮美宏阔;马致远羁旅天涯,面对苍茫萧瑟的深秋晚景,难掩孤寂愁苦,不禁悲叹“③ , ④”(《天净沙·秋思》);李白将担忧和关切托付给明月,伴随朋友一路前行,深情吟诵“⑤ , 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17、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江口泊舟
[唐]储光羲
寒潮信未起,出浦缆孤舟。
一夜苦风浪,自然增旅愁。
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
欲有知音者,异乡谁可求。
(1)、下列情景没有在诗中出现的一项是( )A、潮水清寒 B、一叶孤舟 C、游子漂泊 D、月明星稀(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交代时间、地点,写诗人在寒夜里的浦江口岸停船歇脚。 B、颔联既有叙事,也有抒情,写诗人经历了一夜风浪,自然而然地增添了羁旅的哀愁。 C、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一个问句透露出诗人虽身处异乡却觅得知音的万千感慨。 D、这首诗语言浅易流畅,像与人交谈般自然、有条理,读来质朴清新、含蓄隽永。 -
18、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伋始至行部① , 到西河美稷②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③ , 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④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⑤ ,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qì):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相当于随行秘书。⑤野亭:郊外的亭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计日告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遂止于野亭 于我如浮云 C、须期乃入 去后乃至 D、其为人若此 为人谋而不忠乎(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郭伋受人喜爱,出巡时有孩子们夹道相迎接。 B、文章通过细致地描写郭伋与诸儿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章选取了正面例子来展现郭伋诚实守信的品质。 D、郭伋自己计算好了归期,亲自告诉了孩子们。(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
19、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场三条记忆
肖复兴
①草厂共十条胡同,长巷共五条胡同,它们各自呈弯曲状,分别从西北向东南,由东北向西南,荏芦草园汇合,然后到北桥湾。在讲究街巷布局横平竖直的北京城,它们是最集中的斜街,一道绝无仅有的景观。
②十条胡同里,住着我的发小儿黄德智。
③“发小儿”,是地道的北京话,必带尾音“儿”,透着亲切的劲儿,只可意会。黄德智就是我这样的一个发小儿,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有整整七十年的友谊。他家境殷实,住在草厂三条路西一个独门独户的小四合院里。那是非常漂亮的一个院子,大门上还有一副精美的门联: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小时候,我看不大懂,只是觉得词儿很华丽。长大以后,知道这是一副集宋诗联,前联寇准诗,后联欧阳修诗。
④那时放学之后,为便于监督写作业,老师会把就近住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学习小组。我和黄德智在一个小组,学习的地方就是他家,学习小组的组长老师也指定他当。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几乎每天放学之后,我都要上他家写作业,顺便一起疯玩。天棚鱼缸石榴树,他家样样东西都让我感到新奇。
⑤开始,我们还趴在他家那张大写字桌上安静地写作业,后来就屁股上长了草,坐不住,开始玩,打打闹闹,很快就“大闹天宫”了。玩完了,疯够了,天渐黄昏,倦鸟归巢,该回家了。我们走了,还要在胡同里疯跑瞎玩一阵,黄德智则不行,他妈妈不让他出来,把他留在家里临帖写大字。
⑥童年就像一只调皮的小岛,眨眼之间就飞走了,飞得无影无踪。
⑦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插队,黄德智留在北京肉联厂炸丸子。分别之际,他送我一本《朗诵诗选》。从北大荒回北京探亲的时候,我去肉联厂看他,一口足有一间小屋子那么大的大锅,哪吒闹海一般翻滚着沸腾的丸子。他拿着一把大铲子,不停地搅拌着锅里的丸子,再挥舞着一把大笨篱,把锅里的丸子一个个油淋淋地捞上来——这是他每天要对付的活儿。
⑧六年后,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他还在那口大锅前炸九子。
⑨我在一所郊区的中学教书,并悄悄地写一部名叫《希望》的长篇小说,每写完一段,晚上就穿过墙缝胡同,到草厂三条黄德智家,兴致勃勃地念给他听。其间,他从来都是张大眼睛,唇角微扬,不错眼珠地盯着我,眸中闪烁着润泽的莹光。就这样,从春雨霏霏一直到大雪茫茫。
⑩每次听完之后,他都对我说:“不错,你得写下去!”然后,拿出他写的字和字帖,向我讲述他的书法,这下轮到我只有听的份儿了。这是他从小的爱好,对他的书法,我也只是说“好”。在那段苦闷的日子里,即使我们写得不好,也要给对方打气,让已经干瘪的气球别继续瘪下去,即使它不能像鸟一样飞起来,多少也该充盈一些。我们既是上场的运动员,又是场外鼓掌的观众,我们就这样使劲儿地鼓励着对方,孤独地欣赏着彼此。就这样,关于我的小说、他的书法,没有第三个人知道、看到,只有窗外春天的风吹,冬天的雪飘。
⑪每次告别时,黄德智会送我走出他的小屋,一直送到草厂三条胡同的北口。夜深时分的街道,寂静得没有一人,只有街灯的光如霜,凄清地洒在我们的肩头。整整一年的时间啊,几乎天天都是在这里分手。然后,我穿过墙缝胡同,一拐弯儿就到家了。走在那条短短的、黑黑的路上,回头一看,总还有他的影子。即使是没有星星和月亮的寒风呼啸的夜晚,我的心里也格外明亮而温暖。
⑫我写的那部长篇小说《希望》,最后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希望,成了一堆废纸。他写下的一幅横幅——六个楷书大字“风景这边独好”,则贴在了他家的墙上,墨汁淋漓,无语沧桑,看得我眼泪汪汪,心里的那只瘪气球,又莫名地呼呼鼓胀起来。
⑬如今,草厂三条已经扩建成一条宽阔的马路,从前门大街直通两广大街。有时候,我会到那里走走。每一次去都会想起黄德智和他家的小院,还会想起那些难忘的往事。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9月06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称呼黄德智为发小儿,显示了我们之间的亲切与亲昵。 B、“我”小时候总是被黄德智的妈妈邀请上他家玩。 C、在“我”去插队的分别之际,黄德智送“我”一本书,说明他很了解“我”的兴趣爱好。 D、“我”和黄德智各有兴趣和志向,在苦闷的生活中互相鼓励,互相打气,令这段友谊熠熠生辉。(2)、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用白描的手法写了胡同的布局和方位。 B、选文语言平实质朴,感情真挚,读来具有感染力。 C、选文写探亲时“我”去肉联厂看黄德智,见识到了他工作的辛苦,表达了“我”对他的工作的不满。 D、选文首尾呼应,并进行今昔对比,表现了“我”对故人和往事的怀念。(3)、文章重点写了哪几件往事?这几件事对作者而言有什么特殊意义?请概括作答。(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其间,他从来都是张大眼睛,唇角微扬,不错眼珠地盯着我,眸中闪烁着润泽的莹光。
-
20、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坐 雪
舒维秀
①进入小雪大雪天气,就更离不开火了。一家人挤坐在火铺上,围着火炉家长里短。如果脚后跟仍感到冷,祖父会嘀咕一句:“明朝怕要落雪结冰咯。”
②我心里盼望着落雪。第二天,早起的母亲推开木门,说了一声:“好大的雪啊!”我就晓得,对面坡上千树披银,这边寨里家家素妆,白雪铺在木屋青瓦上,好似盖了一张银色的晒席。窗格子外偶尔传来几声小山雀的叽喳,我也晓得,当它们从这梢飞到那桠时,准会抖落下几丝积雪。
③“小孩盼过年,懒子想落雪。”落雪了,特别是连续落了几天大铺雪后,湘西侗寨人家难得地守在屋里,进入坐雪时间。
④有时落沙雪,就像细沙子落下,虽然持续不了多久,但落地后同泥水沾和在一起结成冰,要好几天才能融化,正应了“沙雪打底,够得(时间久)晴不起”这句话。
⑤有时落铺雪,飘飘洒洒,无声无息。远山传来枞树枝条的折断声,那是森林在悄悄告诉人们大铺雪来了。落了铺雪,一般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天气就会放晴出太阳,阳光没什么暖意,只是给没有融化的雪白上加白罢了。
⑥有时落完雪会结“桐油冰”,瓦片上、树干上、地面上结一层硬硬滑滑的冰,颜色白偏暗,有些像桐油铺地。“桐油冰”又硬又滑,人们不敢轻易出门,连去井边挑水,也要在胶鞋上缠绕几圈山藤,再用锄头刨出一个个小坑,脚踩进去才牢实。狗也怕在“桐油冰”上行走,有好强的狗要去追行人,还没在冰上跑几步,就东滑西拐,赶紧灰溜溜地转回来。
⑦“今年雪大,安心坐几天雪。”母亲嘴里这么说,手上却不闲着,她有一句口头禅——“雨天有雨天的活路,雪天有雪天的活路”。于是,找来针线盒,坐在火边一锥一针再一线地纳鞋底:先用锥子把千层底锥通,手捏针在头发上顺抹几下,再穿过鞋底,然后一手一手地拉扯麻索,任那均匀的“唰唰”声响满火铺间……
⑧如果厢房里传来“乒乒乓乓”的木匠行头声,那准是父亲在做木匠活。每年的坐雪时间,正是他木匠行头响得勤的时候。“弯木头,直木匠。”那些歪歪扭扭的木板,在他闭一只眼、弹一线墨以及一斧一刨之间,很快就变成一张张平整、漂亮的壁头。
⑨坐雪天,祖父总会转到牛圈或猪圈边,取出木犁、锄头、单耙、踩耙和镰刀等农具,察看哪里有损坏或松动,细心打整一番再放回原处。经过一冬的坐雪,这些农具也有了崭新的精气神,静等开春耕作日子的到来。
⑩坐雪天,最好玩的要数滑雪板了。滑得最快的是旧圆桶板,两头翘、中间鼓,小屁股坐在中间凹处,从屋旁的土坡滑下,有时会中途翻车或到头刹不住车,滑下路坎也是常事。不过,这可吓不倒我们,翻身爬起来,拍拍屁股,抖落身上的雷,扛起雪板又往上走。
⑪“今年这大雪,落金落银啊!”乡人们不讲“瑞雪兆丰年”这样文绉绉的话,但他们也晓得,大雪一来,要冻死田地里许多害虫。今年一场雪,明年一场雨,喊得应(说完应验)的,风调雨顺也是可期。
⑫这些都是小时候的事情了。如今入冬,不管雪大雪小,乡人们照例骑着摩托或开着大小车辆,该外出务工的务工,该去跑运输的跑运输,该赶集做生意的赶集做生意,似乎忘记了曾有坐雪这一回事。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描写了坐雪天母亲纳鞋底、祖父做木匠活、父亲修整农具、“我”和伙伴们玩滑雪板等充满温情的画面。 B、落雪后结的冰因颜色有些像桐油而得名“桐油冰”,它又硬又滑,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C、母亲嘴上说着“安心坐几天雪”,手上却不停歇地纳鞋底,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D、落大雪预示着来年很可能是丰收之年,因此乡人们说落大雪是“落金落银”。(2)、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铺在木屋青瓦上的白雪比作银色的晒席,写出了雪势之大。 B、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大铺雪到来时静谧的情景。 C、文章标题“坐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文章内容紧密相连,使得全文结构整齐紧凑,主题鲜明。 D、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城市化进程中乡人们忘记坐雪传统的批判。(3)、明明想将选文编入校刊,下列最适合这篇文章的栏目是( )A、咏史怀古 B、乡景乡情 C、社会百态 D、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