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尽心上》)

    【乙】

    张桓,字彦威,真定藁城人。父木,知汝宁府,因家焉。桓以国子生释褐 , 授滑之白马丞,入补中书掾,擢国子典簿。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以言事不合去。未几,汝宁盗起,桓避之确山。贼久知桓名袭获之罗拜请为帅弗听。囚六日,拥至渠魁前,桓直趋据榻坐,与之抗论逆顺。其徒捽桓起跪,桓仰天大呼,詈叱弥厉,且屡唾贼面。贼犹不忍杀,谓桓曰:“汝但一揖。亦恕汝死。”桓瞋目曰:“吾恨不能手斩逆首,肯听汝诱胁而折腰哉!”贼知终不可屈,遂刺之。年四十八。贼后语人曰:“张御史真铁汉,害之可惜!”事闻,赠礼部尚书,谥忠洁。

    (选自《新元史》)

    【注】①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②滑:地名,滑州。③渠魁:指首领,头领。④捽(zuó):抓,揪。⑤詈(lì):骂。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鱼,我所也/己所不 , 勿施于人 B、是亦不可以乎/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也,告之于帝 C、一揖/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贼后人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吾恨不能手斩逆首,肯听汝诱胁而折腰哉!

    (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贼久知桓名袭获之罗拜请为帅弗听

    (4)、【甲】文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该文再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5)、请联系【甲】文,对【乙】文中张恒的言行进行评价。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围绕“少年正是读书时”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活动一:我探究·读书现状】

    在探究同学们的读书现状时,小文同学对九年级1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阅读方式

    阅读目的

    纸质阅读

    数字阅读

    兴趣爱好

    学习需要

    开阔眼界、提高修养


    53

    47

    38

    20

    42

    【活动二:我思考。读书有法】

    (1)、请你根据小文整理的材料写出一条结论。

    结论:                                                                      

    (2)、在活动讨论环节中,你和身边的同学就“读书方法”展开了讨论,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

    小文:虽然我们现在学习时间紧张,但是如果读书方法得当,其实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的。

    你:是的。我最近阅读名著,就了解到了一些好的读书方法。例如,在整本书阅读时,可以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出自《周易》的zhēn yán,理至易明 , 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如何做到自强不息?首当其冲的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其次,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决不能墨守成规 , 要以非凡的胆识,自强不息,不断创新。最后,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与至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纵观中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qián pū hòu jì,同样诠释着他们对自强不息的理解。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 xūn táo 与影响,成为更出色的自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zhēn yán(2) qián pū hòu jì(3) xūn táo

    (2)、这段文字加点的四个成语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理至易明 B、生生不息 C、首当其冲 D、墨守成规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断提高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思维能力,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B、不仅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要树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C、一边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一边树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D、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 4、小南学习完初中语文古诗文后,对苏轼的生活圈做了梳理,制作人物信息卡,请你帮他完善下列表格。

    人物关系

    姓名

    相关诗句

    苏轼的伯乐

    欧阳修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苍颜白发,(1) , 太守醉也”为自己留下了与民共饮、与民同乐的特写镜头。

    词坛并称

    辛弃疾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了却君王天下事,(2)!”表达他恢复中原大业、建立不朽功名的豪情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苏轼的偶像

    范仲淹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写下了“(3) , 人不寐,。”点明了他忧国思乡之情。

    苏轼的弟弟

    苏辙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4)”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和对天下人的祝福。

    苏轼的学生

    秦观

    秦观在《行香子》中用“(5)倚东风,”表达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

    拓展迁移

    苏轼若能与唐代诗人结友,你认为他会选择哪位诗人?请为下面同学们的讨论补充诗句。

    小南:我认为苏轼会选择李白。李白《行路难》中“(6)”两句,和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样化用典故,都表达了渴望重新被任用的心愿。

    小粤:我认为刘禹锡也是不错的选择。漫长的贬谪之后,他仍以乐观旷达的心境吟诵出“(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哲理名句,和洒脱豁达的东坡先生何其相像!

  • 5、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

    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

    请以“不该丢失的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6、根据要求写作。

    读《藤野先生》,读懂一个有志青年“为中国”的伟大情怀;读《愚公移山》,读懂有种精神叫不畏艰难、坚持不懈;读山水,读懂山的厚重与水的柔情;读往事,读懂生活充满酸甜苦辣咸的滋味;读亲情……万物万事若由“读”至“懂”,就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

    请以“读”为话题作文。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A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A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1)、文段中画线句是《红星照耀中国》中对A(事件)的高度评价。在这部名著中,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由文段可知,“红星”的含义是什么?                                        
  • 8、八(1)班举行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各一个。

    名言警句:

    成语典故:

    (2)、《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正真聪明的人,是以诚待人,只有用真心实意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才能为自己赢得信任和认可,从而得到他人同样真诚的回报。真诚之人心怀暖阳,驰骋坦荡,能广种善缘,广结人缘,正所谓人无诚不立。”请你为这则新闻评论拟一个标题。
    (3)、据报道: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的老人),然才救助老人,请你对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
  •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⑤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细读文章第①段,说说母亲的“勤”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要求:每一个事例概括不超过10个字)
    (2)、小语发现文中多次写到“泪”,于是进行了整理。请你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帮她将表格补充完整。

    序号

    语句

    情感

    1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2

    ……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3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4

    泪遮迷了我的眼

    “我”对母亲的不舍以及不能陪伴她过年的伤心之情。

    (3)、老舍文章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根据提示进行赏析。

    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从修辞的角度)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 10、阅读《藤野先生》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

    ①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②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③“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④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⑤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⑥“你改悔罢!”

    ⑦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⑧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⑨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⑩“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⑪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句中的“变化”指什么?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选文中回忆了“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并分析所表现出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事件一: ;精神品质:                                                                                                                                                                                                                                                                                                                   

    事件二: ;精神品质:

    (3)、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4)、“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文中主要回忆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对先生的怀念,写“他们”的种种表现,是否偏离主题?并说明理由。
  •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读来意味深长。 B、后人常用“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立志之语。 C、“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告诉我们: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为尾句收束全诗,是本诗的核心。
    (2)、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出诗人怎样的精神面貌?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仆:我,自己的简称。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④限日:遮挡阳光。⑤幽岫:幽深的山穴。⑥重:向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雾将       消散 B、无复有能其奇者     和 C、重幽居   向来 D、语哉                  只、仅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美     梅溪西 B、自康乐来     钱覆其口 C、俱备     元方年七岁 D、是欲界之仙都     偏饶竹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借与谢公比肩,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B、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C、乙文通过描写蝉、猿、鹤等动物在山间自由吟唱,增强了山水的活力和生命力。 D、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宜人,食源丰富。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艾芙•居里在《美丽的颜色》一文中记述了母亲通过艰辛的研究,终于成功提取放射性元素镭的过程,让读者领略到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 B、“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是一个议论性语句。 C、“他给我拣定了一张靠车门的椅子。”这个句子中的“拣”是一个动词,“一张椅子”是一个偏正短语。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 1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选自《呐喊》。 B、《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我们七年级曾经学过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 C、《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这两篇文章标题中最后一个“书”的意思相同,都是指“书信”。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 15、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所谓特写,本是摄影、电视、电影的一种常用手法,指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放大占据整个画面,形成强烈视觉效果,以增强艺术表现力。_____________。

    ①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②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

    ③新闻特写,是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④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⑤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

    A、③②①④⑤ B、③④⑤①② C、③④②⑤① D、③②④⑤①
  •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 C、天府机场高速路的开通,将进一步提高成都的东进步伐,刺激经济的发展。 D、这次活动的主旨是以展现皮影戏演变的过程为目的,并以此弘扬传统文化。
  • 17、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十月份,蒲江中学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孙老师在八年级1班执教公开课,最开始,只见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 , 大气都不敢出。但孙老师的分析入木三分 , 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课后同学们也觉得孙老师的课别具匠心 ,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公开课结束后是自习课,在安静的教室中,有一些同学鹤立鸡群 , 大声讨论,破坏了大家和谐的学习氛围。

    A、正襟危坐 B、入木三分 C、别具匠心 D、鹤立鸡群
  • 1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躁热   镌刻   禁锢   精疲力尽 B、遁形   彰显   僵绳   震聋发聩 C、喝彩   篡改   烂漫   杳无消息 D、杀戮   萋然   缀学   翘首以待
  • 1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名(nì)        一(lǚ)        热(zhì)        无消息(yǎo) B、农(diàn)     亮(zèng)     轮(guò)        首低眉(hán) C、(jì)        酒(sì)        娌(zhóu)        有成就(zhuó) D、然(chù)       两(xiá)     和(mù)          深痛疾(wù)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童真、童趣和成长经历是学问;《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为海伦·凯勒启示真理,以爱引导是学问;《<论语>十二章》中的“三省吾身”等是学问。你有没有从生活中的人、事、物、情、理等获得学问的成长经历呢?

    请以“长学问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说真话,抒真情;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上一页 75 76 77 78 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