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16世纪下半叶,欧洲人编辑了一些游记作品集。赖麦锡的《航海旅行纪》把非洲、红海到马鲁古群岛之间广大地域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伊登和威尔斯合编的《东西印度群岛行纪》提供了前人曾采用或正在寻找的到达亚洲和其他地区路线的记述。这反映( )A、欧洲贸易格局的改变 B、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 C、古代地理知识的普及 D、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
2、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记载了拜占庭与波斯、汪达尔、哥特的战争。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表明作者( )A、创新历史编纂体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 C、继承古典著史传统 D、借鉴东方史学成果
-
3、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242个科研机构的转制方案。2000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率先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领到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成为全国转制科研机构中第一个注册的企业法人单位。这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B、企业成为科研工作主体 C、科研指导方针的调整 D、国家下放行政审批权力
-
4、唐代中后期,统治者面临“方镇之兵盛”“强臣悍将兵布天下”的现实问题。此后,历代统治者为避免出现该问题,可能遵循的原则是( )A、右武抑文,姑息藩镇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 C、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D、画野分州,任土作贡
-
5、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出现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下列考古发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洞穴遗址中出现打制石器 B、居住遗址有明显用火痕迹 C、公共墓地存在多人合葬墓 D、高级墓葬中出土雕花骨筒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黄河、永定河等水患严重。1882年,李鸿章尝试使用西方机器船治河,清淤疏浚效果不佳,清廷批示,此机器船“起泥不灵,看来竟是废物,嗣后毋庸购买”。1886年,醇亲王等人又以现用船只“笨滞无力”为由,奏请“购造试办”西方机器船,若用来拖带传统刷沙工具,可“事半功倍”;清廷允准。山东巡抚购买西方机器船,并委托国内船厂仿造。1898年,西方专家受邀考察勘测黄河河道,提出水土保持等整体治河方案,清政府未予采用。
——摘编自《再续行水金鉴》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大中小相结合的水利工程系统。1951年作为建国初期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官厅水库建设开始启动。刚刚获得解放的劳动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水库建设当中,轮番工作,昼夜不停;在中央统一调配下,各地迅速支援大型机器设备和钢筋、水泥等材料。1954年官厅水库竣工,基本解决了长期危害永定河两岸人民的水患;此后又在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以及水力发电、生态环保和旅游开发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十年北京市水利建设成就史料》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清政府治河时对西方技术的尝试及其态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以官厅水库建设为例,概述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 -
7、中国古代新建王朝前期的统治者,面对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大多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顺应民意的措施,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治世”,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上述措施与“治世”之间的关系,概括最准确的是( )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8、1830-1896年美国生产1蒲小麦由3小时变为10分钟;1869年美国运输1蒲小麦到英国需37美分,1905年缩短到5美分。上述变化的主要物质支持是(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电力应用的普及 C、生产工具的更新 D、劳动技术的提升
-
9、16世纪,西属拉丁美洲的波托西成为世界重要的银矿开采中心,其人口高达12万人,比西班牙任何城市都多,印第安矿工艰难劳动生产的银锭和劳工生产的银子流入世界各地。导致波托西繁荣的直接原因是( )A、种植园制的盛行 B、奴隶贸易的兴盛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掠夺的疯狂
-
10、文艺复兴时期,有学者赞成古希腊人的说法,认为人类历史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也有学者质疑古希腊人的人类历史退化观,其理由是仅印刷术一项就可以超越古人的所有发明。上述观点与文艺复兴特点相符合的是( )A、汲取东方文化精华 B、批判继承古典文化 C、崇尚理性科学思想 D、追求现世幸福生活
-
11、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出改革要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B、农业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 C、对外开放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急需调整
-
12、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 )A、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 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
-
13、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 )A、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 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 C、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 D、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
-
14、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 )
天津武备学堂
(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
天津中西学堂
(1895年,综合性学堂)
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
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
A、百日维新的成效 B、统一学制的建立 C、社会制度的演进 D、洋务人士的反思 -
15、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 )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 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 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 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
-
16、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 )A、维护了门阀制度 B、破除了门第界限 C、改革了选官制度 D、削弱了士族集团
-
17、中华文明之生成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成不变。在比较的视野和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考演化之路径,察历史之创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何以中国?“中国”概念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由最初标杆竖旗以示居处方位的中心概念——“余其宅兹中国”(铭文见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逐渐发展到文化和权力叠加的辐射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进而再到愈益清晰化的政区地理界分的民族国家疆域概念。有学者研究推测,早在陶寺文化就已经有了地中的观念。约铸于西周中晚期的遂公盨(又名豳公盨)铭文有“天命禹敷土(划分土地),随山浚川”等记载。
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的历史记忆奠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认同。章太炎说:“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钱穆说:“断断无一国之人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据钱穆《国史大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何尊发现的意义,概括禹的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章太炎“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的认识入手,例举人类文明演进的相关史实,以“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着力推进金融货币改革。1933年在上海试点“废两改元”,“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均按此定率用银币收付,不得再用银两”。1934年,世界性的银价发生暴涨,国内“金银外流近4亿元,社会几濒于破产”。1935年,为“谋货币金融之永久安定”,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规定汇价为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此后不久,国民政府又将法币与美元挂钩。我国用银习惯为时已久,民间收藏多属银类,特别是乡辟地区由于纸币尚未流通,因此持有银币、银两的兑换十分不便。在改革实施区域方面,广东地区长期为地方政治势力所掌控,直到1936年广东的货币改革才提上日程。
——摘编自吴景平《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
材料二 长城以南的中原、长城以北的草原、嘉峪关以西的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四大区域共同构成中国,而河西走廊是中国若干个走廊当中唯一一个连接中原、草原、西域、高原的区域,所以到河西走廊,才能看到真正的中国。
——摘编自施展《枢纽》
材料三 河西地区又是一个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的聚合区。特别是汉武帝以来,汉族及其农耕文化扎根于此,这里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以及外来文明接触交流和文化创新的舞台。如敦煌、凉州成为了佛经翻译、传播的中心。而在永嘉之乱后,河西一度成为中原儒家文化的复兴基地。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在西晋永嘉之乱后,“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复经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通,而形成了包括河西儒学在内的具有河西特色的本土文化。
——摘编自雍际春《河西四郡及其战略地位论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的币制改革。(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政府中出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紧张局面:一方是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制度,一方是于把它们应用于重新统一的帝国中远为复杂的形势的要求。……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化和效益化的时期,又是行政活动进行法典化和正规化的时期。当时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长治久安怀着信心,致使政治家们都倾向于以全帝国适用的统一制度和社会行为的持久准则来考虑问题。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的法国法律受到了罗马法的深刻影响,自然法的理念十分流行。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自然法理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并提出了一系列立法原则。大革命开始后,在这些立法原则的指导下,法国先后制订了一些民事法律。但由于时局动荡,统一的法典始终无法编订。拿破仑掌权后,亲自主持民法的立法工作,多次出席相关会议并裁决争议。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实施。此后,《法国民法典》虽经多次修订,但其原则、框架和风格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并被德国、丹麦等国家所吸收。
——叶秋华、洪荞《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演进:纪念<法国民法典>编纂二百周年》
材料三 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制定和实施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在我国宪法发展史乃至世界宪法制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习近平《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角度指出“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是何制度。并结合所学,概述“唐代行政活动进行法典化和正规化”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简析《法国民法典》对于近代西方法律体系发展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当代中国人民宪法发展的历程。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非交往始于贞观年间。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材料二 中国和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从2015年提出中非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到2018年提出重点实施“八大行动”;从2021年宣布中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再到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十大伙伴行动”每一项都有具体目标,每一项都是务实行动,有力表明中国愿助力推进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南方现代化建设……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愿同非洲国家互学互鉴、互帮互助、并肩前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非都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
——整理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5日《以中非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并分析唐代中非交往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非“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