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路易十四亲政初期(1661-1670年)延续了前代国王的太阳符号传统,凡尔赛宫建筑群中大量使用太阳轮、阿波罗战车等象征图案。但1670年后,凡尔赛宫装饰工程发生显著转向:太阳符号被路易十四本人的半身肖像、骑马雕像及拉丁文箴言“朕即国家”取代。例如,镜厅天花板原计划的太阳神浮雕被取消,代之以路易十四接受欧洲各国使臣朝拜的巨幅油画。这一变化侧面反映了(     )
    A、中古政治模式的转变 B、君权神授思想的淡化 C、君主统治地位的加强 D、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2、天主教会认为人的时间是“人们忍受苦难的过程”,是“无意义的生命的简单延续”。但后来有这样一批人,却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从事伟大的事业,而人的事业必须有时间作保证,因而时间就被赋予了价值,成了人类的宝贵财富……重视时间被视为人们的一种高贵品德。”这种对时间的新见解始于(     )
    A、十三世纪 B、十四世纪 C、十七世纪 D、十八世纪
  • 3、下表:1894年梁启超撰写并刊印的《西学书目表》的目录

    西艺(13类128本)

    西政(10类169本)

    杂类(5类56本)

    算学

    化学

    电学

    医学

    史志

    官制

    学制

    法律

    工政

    兵政

    船政

    游记

    报章

    西人议论之书

    21

    12

    3

    39

     

    25

    1

    7

    12

    38

    56

    9

     

    8

    5

    11

     

    据表可知,梁启超此时的思想(     )

    A、突破了“中体西用” B、致力于宣传“强兵” C、开启了“西学东渐” D、主张君主立宪制
  • 4、有学者在评述明代政治时说:“皇帝偷懒,率性不朝百官,不见大臣,于是宦官居间,得上下其手,有时皇帝更叫他们代为批红。因为司礼监不但控制内阁之票拟权,而且窃夺皇帝之权,宰制朝政。”由此可见,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是(     )
    A、宦官专权操弄朝纲 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内阁制度名存实亡 D、司礼监成为行政中枢
  • 5、下图是唐代至宋代人口密度变化图,导致图中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北方政局动荡 B、南方政局稳定 C、经济重心南移 D、政治中心南迁
  • 6、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大臣退职,还常有提调某某祠的虚衔。相对言之,武职官员就没有如此优遇了,岳飞的系狱即一个显著的例子。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
    A、官僚体制分权制衡 B、吸取前代教训 C、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D、提升文官地位
  • 7、据宋代《九国志》中记载,郑璠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最早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 8、据《南史·张融列传》记载,张融生前立下遗嘱,要求入殓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儒家学说在南朝占主导地位 B、士人调和多元思想分歧的努力 C、南朝士族推崇道家养生之术 D、佛教经典已取代本土文化传统
  • 9、下图是西汉的“中国大宁”禽兽铭文铜镜,上有内容:“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纲”。一般认为这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待,学术界也认为此时中国人已有一个相当明确的国家概念。以下史实中,不能推动这一观念发展的有(     )

    A、尊崇儒术政策推行 B、13个州刺史的设立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 10、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全文共有63条,其中第2条规定,国王直接封臣的后裔享有所封土地的继承权,国王只能按照规定的数额向他们征收继承税。该文件签署后,贵族重申了对约翰王的效忠。这一事件(     )
    A、标志着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 B、使国王的权力大大加强 C、反映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D、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
  • 11、观察下图,图中的传播路线应属于(     )

    A、腓尼基字母 B、铁器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 12、古埃及法老为应对尼罗河泛滥导致的地界模糊问题,建立了严格的土地清查制度,定期普查土地、人口和牲畜并登记造册。新王国时期《韦伯纸草》记载,土地登记簿需记录占有者姓名、位置及面积,非法侵占者须限期归还土地,底比斯城附近土地最迟3日内交还。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显示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B、确保古埃及的统一和安定 C、维持国家全体居民的生计 D、保证国家的基本税收来源
  • 13、施展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将“草原的视野与武力、中原的精神与财富整合为一体”,为后世“将中原的普遍理想外化为一个庄严恢宏、灿烂夺目的普遍帝国奠定基础”。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五代十国
  • 14、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导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下列举措旨在系统性解决该问题的是(     )
    A、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汉文帝实施“众建诸侯” D、汉景帝采取“削藩入郡”
  • 15、浙江仙居下汤遗址,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聚落。遗址内发掘出房屋建筑遗址、器物坑、陶窑、墓葬等,其中3座是高等级墓葬,其随葬陶器数量也比其他墓葬多。这说明(     )
    A、该地可能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B、古城先民已完全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 16、民国前期为北洋军阀统治,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世凯称帝虽然失败了,但不仅它所代表的旧社会基础没有受到触动,就是作为他统治支柱的北洋势力也没有受到多少触动,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袁世凯称帝前由于他的控制力,至少在表面上还能维持一个“统一”的局面,在他死后,北洋派里再也找不出一个像他那样能统驭全体的人。袁世凯取得权力凭借的是武力,他的部下纷纷仿效,拥兵自重。袁世凯死后,内部的派系纷争立刻上升到突出的地位。内部矛盾又夹杂着列强的利益,1917年,各派因是否对德宣战争论不休,经过一系列波折,北洋政府终于在8月对德奥宣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12年至1928年,这16年的历史,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具有它独具的特点,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有它展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但也不全是黑暗一片。也有新的积极因素,为未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北洋时期的最大特点,并指出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中任选一个方面,写一篇小论文,论证“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不全是黑暗一片。也有新的积极因素”。(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 17、新航路开辟后,欧美的发展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一批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兴起,并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伦敦作为英国首都,历来受政府重视,16世纪以来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英国国内市场网络,并在此与国际贸易体系连接,控制了英国进出口贸易的80%以上。伦敦在1500-1750年间膨胀性发展,人口从5万人增至65万人。阿姆斯特丹是西欧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也是荷兰政府所在地,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驱动着世界总吨位一半以上的航海商船。新航路开辟后,里斯本迅速成为西欧至印度洋航路贸易体系的中心,是东方产品输入欧洲的主要口岸,每年从里斯本转运至西欧各地的香料多达7000吨,1700年人口发展到近20万人。

    ——摘编自刘景华《欧洲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1700-1780年间到达美洲的英国移民中就有70%来自于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与此同时,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移民从顶峰时的35万降至不足10万。北美独立战争前夕,只有不到20%的男性移民被称为“劳工”,而69%则是“技师”和服务性行业人员。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英格兰或苏格兰城市贫民移居海外,对他们而言,“移居海外不再是绝望中的逃避,而是追逐中的机遇”。前往美洲的自由移民,与17世纪的契约工人不同,从事商业和贸易的男性很明显占多数。尤其是1763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来自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英国移民来到殖民地,从事商业活动或是在军队和当地政府中谋职。

    ——摘编自张亚东《试论18世纪英国的海外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新兴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18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18、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人类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外交守正创新,砥砺奋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营造有利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一是元首外交精彩纷呈,铸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丰碑。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为构建人类美好未来注入新动力。三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四是金砖机制实现历史性扩员,凝聚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新力量。

    当今国际社会最大的担忧,是人类会不会走向分裂、世界会不会发生新的冷战。习近平主席给出中国答案:“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我们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坚决反对地缘政治的小圈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始终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巩固扩大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王毅部长在2023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涵盖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其思想底色,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全面解放,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文化基因,“和”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之道,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生命之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性发展。对世界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和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是其现实基础,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警示世界人们要抛弃旧的零和博弈思维,探索建立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卢黎歌、吴凯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时代意义与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并阐述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
  • 19、法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律的“儒家化”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它肇端于汉朝。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春秋》之经义和儒家伦理道德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根据其它的儒家经典断狱,故史家又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之风盛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这实际上是汉代儒家依凭皇权的力量在法制领域进行的一场扭转乾坤的变革,当然这反过来也巩固了皇权的地位。魏明帝设律博士,诏令陈群、刘邵、韩逊等着手制定《新律》。史载“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较东汉末年以来“律令紊乱,科比冗杂”的汉律,显得“文约而例通”。晋代的“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则更趋向于深入具体层面,惠及普通百姓。这一观念被后继的北朝所延续,“引经注律、引经决狱”之风绵延不绝。

    ——摘编自曾宪义、赵晓耕《中国法律史》

    材料二   法国民法典的诞生是一个历史、思想文化与社会交融的结果。1804年法国民法典制定前,法国的法律大约以罗亚尔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略有不同,但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随着法国的统一与强大,统一的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发展。支配法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人文主义,正如维亚克尔所言,理性法与启蒙运动的结盟,首先在中欧与南欧的专制国家里,在法国革命事件之后,更在西欧促成现代法典化的巨流。大革命以春雷般的怒吼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呈现出启蒙思想家们所鼓吹的美好社会图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社会奉行契约自由、工商自由和法律至上。法国民法典虽然不是欧洲第一部成文民法典,但是作为有史以来最完美与进步的法典,它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或为其它国家直接采用,或为其它国家立法所借鉴。

    ——高鸿钧、李红海《新编外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试对魏晋时期的律令儒家化从背景、量刑原则和目的三方面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述法国民法典诞生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法国民法典诞生的意义。
  • 20、吕思勉先生在其著作中写道:“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该段论述旨在阐明(     )
    A、历史研究的责任在于如实记载史事 B、天下事各有其理,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掌握包含众事之理,则应付事实游刃有余 D、求学不能不顾事实,也需因事见理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