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海商法是调整海上运输、船舶管理等法律关系的依据。17-18世纪,海商法由共同普遍适用的国际性特别法开始转变为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国内法,西欧国家纷纷掀起海商法的立法高潮(见下表)。这反映出该时期西欧国家( )

    时间

    国家

    法律名称

    时间

    国家

    法律名称

    1681年

    法国

    《欧洲海事法典》

    1737年

    西班牙

    《毕尔鄂法令》

    1721年

    荷兰

    《鹿特丹海上法》

    1786年

    威尼斯

    《商业海运法典》      

    A、海外殖民扩张异常激烈 B、海权意识普遍提高 C、采取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D、海上贸易逐渐兴盛
  • 2、在中古后期的英格兰,伪造特许状的现象日益加剧,修道院、大学和城市都是伪造的主体。国王在权衡得失后接纳了已有的伪造特许状,并通过建立政府档案体系、完善相关司法制度等措施遏制了伪造特许状的行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格兰( )
    A、王权强化得到一定认可 B、教会垄断文化技术资源 C、大学创造力受到了限制 D、城市摆脱国王谋求自治
  •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普遍流行的说法:正如人们谈论风向时,只有北风和南风,其他方向的风都是这两种方向的风的转变,政体亦是只有两类,即民主制和寡头制。在同时期阿提卡演说家的言论中,民主制和寡头制也往往被视为黑白分明、相互对立的政体。这反映了当时( )
    A、民主制度普遍受欢迎 B、公民政治走向衰落 C、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D、城邦政体形式单一
  • 4、1950年7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主张国营商业机构在乡村建立据点,“以免一有风吹草动货币便从乡村卷回城市”。于是,国营商业机构在各地纷纷设立农副土特产公司,恢复购销路线;中央还组织私商下乡收购土产。上述举措 ( )
    A、推动了人民币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B、发挥了乡村市场的主导作用 C、结束了全国物价连续暴涨的局面 D、促进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 5、《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一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 )
    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 6、王维被认为是文人正画的鼻祖,而苏轼提倡的“墨戏”“墨趣”“书趣”“士人画”,则被认为是文人画的滥觞。到了北宋末期,米芾、米友仁父子的横点山水画被视作文人画山水最早的典型。由此可以推知( )
    A、文人画流派应起源于宋代 B、唐宋士人以绘画为趣味追求 C、米芾是真正的文人画始祖 D、山水、书法与文人画相关联
  • 7、唐代,在同城的各个市内,经营同类商品的店铺集中在同一街区里,这种街区叫作“行”,宋代时,城市内外河畔桥头交通方便之处或街道广场之上都有各种“行”的设置。外地客商把货运到各“行”的所在地,由牙人或行内的巨商作价,然后把货分散到各零售店铺出售。据此可知,宋代( )
    A、商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 B、政府对商品交换管理较严格 C、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D、商业组织形式有所创新发展
  • 8、有学者对西汉晚期东海郡100余位地方长吏升职情况进行考证,发现其中因功迁者70人,由举秀才迁者3人,以察廉而迁者15 人,以孝廉迁者1人,以捕群盗尤异迁者10人,以举方正迁者2人,由军吏十岁补迁者2人,以诏书迁者5人。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政府行政效率较低 B、诸侯有官吏任免权 C、察举制为选官主要途径 D、官员考核方式多样
  • 9、下面是宋国国君世系表。据此可知,周朝( )

    宋微子① 宋戴公 宋襄公       宋辟公 宋剔成君②      宋康王

    (注:①宋微子,商王帝乙长子,②约前355年,小宗戴氏成为国君。)

    A、分封实现了地方长治久安 B、传统政治的失序 C、分封异姓王巩固贵族政治 D、沿袭嫡长子继承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7世纪的英国急剧变化,司法体系在新旧交替中发展。英国大致存在几种不同类型法庭:一是构成在早期司法之主体的普通法(建立在习惯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法庭;二是以“良心”和“衡平”为原则的衡平法法庭;三是传统封建法庭;四是教会法庭。每种法庭都有不同的司法管辖权以及各自相应的组织结构。普通法庭和衡平法法庭是当时英国政府所倚重的主要司法统治工具。各种法庭司法管辖权的重叠交叉为普通民众解决纠纷、维护利益、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在面临诉讼时的选择变得多样化。

    ——摘编自陈娟《近代转型时期英国基层司法机构探析》

    材料二   在清朝前期,州县主要受理笞杖刑以下的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徒刑以上较重的刑事案件则归省与中央司法机关管辖。通过对242个真实判例的研究发现,清代现州、县的基层司法官员主要依靠“礼(儒家伦理)、情(案情、常理)”来断案,体现了古代基层司法的价值追求。从判牍来看,州、县官员推崇民间调解,如果能够在民间调解可以解决的案件,他们就不主张再进行诉讼。对于已诉讼的案件,也会在审理中进行调解。基层官员注重在司法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教育作用,实现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曾任布政使的于成龙认为,司法官判案时一定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不能完全拘于的法律条文,提到了“实质正义高于形式正义”等问题。这些司法价值追求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因素,反映了统治阶层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

    ——摘编自王新霞、任海涛《清代基层司法的价值追求及启示——以清代州县判牍为材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基层司法体系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基层司法的价值追求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从秦朝开始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解胜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

    材料二   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美国政治创举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美国政治制度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 1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表1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表1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4世纪,法国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

    法国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B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C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美国政体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D

    1875年,法国通过新宪法,规定了总统与国会的权力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A、A B、B C、C D、D
  • 13、 图1是1964年创作的宣传画,图中两位纺织女工在研究生产。该作品旨在(  )

    A、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B、表明妇女是工业建设主力 C、倡导勤劳奋斗的社会风尚 D、确立轻工业经济主体地位
  • 14、“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 15、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 “在理论上,法律总体现着其创造者的世界观,每一种世界观都包含着社会和经济趋向,它取决于事实上规定权力及凭借这—权力立法的阶级的实际意图”。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体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B、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C、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 16、《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十七条规定:“团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缔结契约的权利,只要他们不把它用来破坏任何涉及社会秩序的法令。”该规定(  )
    A、维护了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 B、注重协调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 C、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成文法 D、旨在促进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 17、清代顺治前期,清廷将大部分书院改为义学,“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顺治后期,一些旧有书院被重新修葺加以利用,也设立了一些新书院。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清初书院的重建反映了(  )
    A、政府重视社会伦理秩序的建设 B、满汉民族矛盾渐趋消亡 C、清朝统治合法性得到百姓认同 D、经济繁荣促进教育发展
  • 18、汉武帝时董仲舒创造性地提出:“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魏晋南北朝时的《北齐律》以“三纲”为立法准则,创制“重罪十”,将违背儒家礼义的10种不忠不孝、悖逆人伦的行为规定为不可饶恕的犯罪。这表明(  )
    A、律令儒家化的趋势日益凸显 B、儒学正统思想地位愈发稳固 C、律令审判旨在维护家庭伦理 D、儒家礼治地位高于法律教化
  • 19、商朝迷信鬼神、“上帝”,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创造了“德治”“敬天保民”等概念,并将商朝的“上帝”代入其中,以“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来解释西周代商的原因。这表明周朝(  )
    A、具有一定人本主义色彩 B、采用儒家思想治国理政 C、彻底摆脱神权思想束缚 D、为推行分封制寻找依据
  • 20、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但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喜怒,至于社会共和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官吏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上述史料可用于实证(  )
    A、清末新政的宪政改革 B、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弊端 D、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上一页 1317 1318 1319 1320 13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