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福建土楼的结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对这种建筑布局产生影响的古代制度是( )
A、宗法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2、下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据表可知古代中国( )
A、手工生产技术世界领先 B、玉文化影响广泛 C、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色 D、原始宗教的发达 -
3、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著作
核心词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自由”“平等”
卢梭
《社会契约论》
“民主共和国”“人民主权”
康德
《纯粹理性的批判》
“人非工具”
材料二:有人以为列宁主义中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以为列宁主义的出发,点是关于农民及其作用和比重的问题。这是完全不对的。列宁主义中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并不是农民问题,而是无产阶级专政、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等问题。农民问题,即无产阶级在为政权而斗争中的同盟者问题,是一个派生的问题。
——摘自《论列宁主义基础》
(1)、 根据材料一,提炼上述人物思想的精神内核。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些思想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列宁对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的贡献,并从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角度,分析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世界意义。 -
4、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一个大国的皇储的地位固然显要,但怎么会由于一个人的死亡就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性的大战呢?这说明大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和长远的历史渊源。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材料二: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大萧条的另一个影响是使始终存在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各国的自卫措施都采取了诸如较高的关税、更严格的进口限额、结算协定、货币管制条例和双边贸易协定之类的形式。这些措施必然会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的具体体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些措施”分别在经济政治上的表现。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名片”——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起开始发行,揭开了中国印钞造币崭新的一页。以下为纸币图案简表:
正面
背面
主币:
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
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1)、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套人民币图案设计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样设计的意义。 -
6、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跪射武士俑(左图)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二号坑,被视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唯一未经人工修复的秦俑,是弓弩手形象的生动写照,可作为研究军事史、政治史的史料,帮助我们了解秦始皇实现统一霸业的历史。

材料二: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法家思想的核心概括地讲,就是“重刑”。泰统一以后,更加笃信法家学说,开始将法家思想推向极端,现实矛盾的激化使秦王朝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
——摘编自刘仲一《法家思想与秦朝的速亡》
(1)、 如需对材料一中跪射武士俑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加以印证,可以参考哪部古代典籍?跪射武士俑还有哪些方面的史料价值?请举例说明。(2)、请列举一位法家代表人物。你认为秦朝在治理国家时选择哪一学派的统治理论最合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
7、1940年9月16日,美国《兵役登记法》正式生效,规定对年龄从21至35岁的男性公民进行登记,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做法表明美国( )A、彻底放弃孤立主义 B、开始调整中立政策 C、全面卷入世界大战 D、着手应对战争威胁
-
8、钱乘旦认为:“通过内战和光荣革命,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王权专制……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材料中“扩散”是指( )A、英国国王被迫放弃了其行政权力 B、贵族与国王共享立法权力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分享国家权力 D、人民获得了参政议政机会
-
9、中世纪、由于天主教会实施高压政策,英国众多群众体育项目消失殆尽。1537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立了射箭组织“乔治兄弟会”,定期召集成员进行训练和比赛,之后这一项目在民间得以广泛开展。这反映了英国( )A、人文体育精神的萌发 B、民族体育文化的复苏 C、全民体育目标的确立 D、竞技体育运动的勃兴
-
10、毛泽东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战略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此次军事行动( )A、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C、标志着解放战争开始了战略反攻 D、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
11、著名作家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一书中描述这样一个事件:“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该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南昌起义后进攻广州受挫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
12、李鸿章曾阐述兴办某一近代企业的意图:“派员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来年江、浙漕粮,已备官船造成雇领张本”,事实上该企业兴办后也达到了预期,“就中国洋面运中国官粮,外人断不敢欺侮……海运费大减而运极速。”关于该企业的兴办,分析正确的是( )A、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响应了消政府“广为制造”的谕令 C、背景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体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
13、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的下落 C、扩大中外文化交流 D、“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
14、北宋初年,某地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如下图),代替铜钱流通。成都16户富商为了印造发行并经营铜钱与交子的兑换业务而开设交子铺。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

“交子”
A、东京 B、四川 C、临安 D、大都 -
15、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算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
16、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右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黑陶双耳杯(酒器)A、炎黄二帝热衷于发明创造 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C、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 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
概况
中世纪
受宗教观念影响,人们对黑夜的看法比较负面。欧洲城市普遍实行宵禁,行会
禁止工匠开夜工。
16世纪
贵族们逐渐开始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化装舞会是贵族最有参与感的活动, 但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
17世纪
17 世纪中后期,尼德兰有42%的人口生活在61个人口规模超过2500人的城市里。这时,英国开始流行夜里喝咖啡,巴黎、阿姆斯特丹、柏林、伦敦和维也纳大都开始用公共经费提供公共照明。
18世纪
城市里的夜间娱乐和社交活动开始流行,一些曾属于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英国的餐厅、小酒馆常常可以通宵开放,俱乐部在英国也很快流行开来,且长盛不衰。巴黎的夜晚,咖啡屋、啤酒馆、酒店数量也很多,娱乐、赌 博、演戏、跳舞等活动样样都有。“夜季”这个本来专指夜晚时光的用词,逐渐地从日常用语中消失了。
19世纪
一些行业的劳动时间向夜间延伸,尤其是那些采用了机器生产的行业。劳资双方经过长期斗争,最终确立8小时工作制。采用8小时工作制的行业和企业,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把整个夜晚都纳入劳动时间,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汽灯很快普及,商家们开始用灯饰来制作广告,展示商品。当时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灯火辉煌,橱窗里的商品在灯光映衬下显得美轮美奂。1870 年前后,英格兰的剧院差不多有200家,音乐厅的数量也迅猛增长。
——据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欧洲的黑夜史”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本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的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的“生死状。”

材料二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
——摘自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
(1)、说明材料一对研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实行的原因。(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 -
20、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他主张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在粮食税的基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据此可知,列宁旨在( )A、密切城乡关系 B、重建市场经济 C、巩固苏俄政权 D、维护小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