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两汉时期史学得到新的发展,著名史学家班固撰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部史学著作是(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 2、汉武帝建立了一套新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召制、选用博士弟子等,这套制度设立的意图是( )
    A、实现统一 B、发展经济 C、巩固统治 D、改革教育
  • 3、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开通大运河 B、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C、颁布“推恩令 ”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 4、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设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填写( )
    A、 B、诸侯 C、卿大夫 D、丞相
  • 5、据记载,秦国有专官负责管理耕牛,进行耕牛肥瘦的评比。对评为上等牛者,则田啬夫、饲养员、牛长受到奖励,反之,则受到惩罚。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推动农业发展 B、加强思想控制 C、抑制土地兼并 D、确立中要集权
  • 6、秦朝建立时自认为水德, “水气胜,故其色尚黑”,所以秦朝的衣服旗帜皆以黑色为尊,并把百姓命名为“黔首”。这表明秦始皇( )
    A、用颜色彰显统一格局 B、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把儒学作为官方学说 D、大力推行郡县制度
  • 7、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是( )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商鞅变法 D、吴起变法
  • 8、先秦时期实行井田制,商鞅变法时曾采取“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措施。此举直接意图是( )
    A、提升官吏素质 B、修造战斗装备 C、鼓励积极垦耕 D、抑制工商行业
  • 9、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意为关爱他人,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该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墨子
  •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突出表现是( )
    A、铁犁牛耕 B、采集渔猎 C、改革变法 D、统一货币
  • 11、春秋战国时期,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礼崩乐坏 B、百家争鸣 C、政治稳定 D、民族融合
  •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偉人韵签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
    A、郡县制影响深远 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专制主义的强大 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 13、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这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经济 B、商朝政治 C、西周文化 D、战国军事
  • 14、图1是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玉龙,图2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蛋壳黑陶杯。在这些文化形成的时代,人们已经使用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并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上述文化形成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 15、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已经形成若干文化体系。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 )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B、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 C、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 D、受外来文明的影响较深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陈独秀的青年观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道路选择难题,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力求破旧立新,并呼吁青年要实现自我变革。

    ◆身心观念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不能承担时代大任,“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力能胜者,体之强者也”。青年必须以“利刃断铁,快刀理麻”之身手,将陈腐朽败思想清除出脑,培养健全思想,以适于今世之争存。

    ◆人生观变革

    近代青年生逢变时,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其人生目标便需要从为官谋利的腐朽思想中脱离出来。“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 “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 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

    ◆成长目标变革

    面对近代中国的“变”,当代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有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摘编自马舒、姜尚汝《近代青年自我变革的三重维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陈独秀青年观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7、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崛起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实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并不只是技术革命。……英国原本是一个森林茂密的国家,但“自伊丽莎白一世登基时木材一直供不应求,木材的短缺在17世纪达到了引起民族危机的程度”,生态危机和旧的、日渐衰竭的能源供给体系已成为瓶颈。……英国之所以能在工业化方面发生“突破”,解决了经济发展面临的“生态困境”,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使用新能源(例如煤和蒸汽),使得许多英国制造部门的规模和产能发生了革命”。

    ——邱建群《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原因之新解》

    材料二 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标志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却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妇女从社会舞台退入家庭小圈子……岁月绵延几千年后,历史对妇女的命运作出了新的安排。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这种新安排的起点。社会化大工业的兴起,呼唤着一支劳动大军,特别是纺织等部门,格外适合妇女劳动;她们有了固定的工资,有了自由支配劳动果实的权利;她们不再孤陋寡闻,社会舞台造就了她们精神上的初步独立。工厂制度使她们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表上受尊敬的、脱离一切实际劳动的文明时代的贵妇人,比起野蛮时代辛苦劳动的妇女来,其社会地位是无比低下的。”

    ——赵晓兰《论英国工业革命对女工的影响》

    材料三 英国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发展的重大影响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打破了城市分布的传统格局,出现了大批新工业城市;工业革命使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大为增强,城市集中了市场和大批的公共配套设施和文化教育等机构;1825年,英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铁路同城市连起来,使交通更便利;到20世纪中期,伦敦成为全国居住人口最多的城市……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迈进城市化门槛的国家,但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陈昭雪《英国城市化过程分析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在“工业化方面发生突破”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英国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产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历史对女性的命运作出了新的安排”有哪些主要表现。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基本完成城市化的时间,并归纳“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发展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18、票证折射“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票证

    1955年发行的粮票              1966年发行的布票

    1979年发行的外汇兑换券    1984年我国首批公开发行的股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的时期,当时每家每户每天都过着凭票购物的生活。那个时候要精打细算精心管理怎样使用一个月内的粮食。因为每人每月好像就是供应三两油,平时的饭菜很少吃到油香味,所以我们每次去买肉时都挑肥的。除了涉及吃饭问题的粮票、油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同样繁多,从布鞋票到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更是一票难求。

    ——退休职工朱秋成2009年回忆

    材料三 1978年以后,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城市居民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家家户户的粮票基本都有所盈余,政府部门开始研究是否应该取消粮票。从1993年4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生活近40年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1994 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文刃《粮票制度的诞生与取消》

    (1)、从史料类型角度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票证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 19、历代王朝把注重基层治理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商鞅还注重对秦国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乘势而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规民约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明成祖朱棣时期一度以国法的形式颁布乡规条例,赋予乡规民约以法律地位。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下,乡约完全沦为国家控制农村基层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乡民自治内涵……历史上的乡规民约表面上源于乡土,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却并无底层农民的实质参与,都是在地方精英(地主士绅)的主持下,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维护封建宗法礼教的伦理纲常为目的所制定。尽管如此,乡规民约的内容仍然以淳朴民风、发展生产、维护治安、稳固秩序为主体,是古代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规范。

    ——周铁涛《村规民约的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中“重功利而轻伦理”的政治措施,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乡规民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封建时代加强基层治理的主要目的。
  • 20、摄像、发布新闻多是新闻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事。数码摄像设备的普及和视频网站的发展为“拍客”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以“原创、关注、分享”为特点的“拍客”文化开始大规模流行。这一新现象折射出 (  )
    A、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B、世界文化趋向于同质化 C、信息技术改变社会生活 D、全球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上一页 1228 1229 1230 1231 12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