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孝文帝出行图》(如图)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帝为中心,前拥后簇,神情泰然。画面中所有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这幅图(  )
    A、历史久远难以考辨 B、艺术加工不可采信 C、全面展现社会风貌 D、反映北魏改革趋势
  • 2、《后汉书》记载刘秀发布过一系列相关诏令,如建武二年诏曰:“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态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建武六年:“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这有利于(  )
    A、强化儒家伦理 B、打击豪强地主 C、实现吏治清明 D、抑制土地兼并
  • 3、《汉书》卷六载:“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材料体现的措施(  )
    A、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基础 B、引发王位更迭战乱不断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根源于治国方略的调整
  • 4、文帝时有诏曰:“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陆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悯(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班固•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与匈奴结和亲……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这能够用来佐证汉朝(  )
    A、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意识形态顺应现实需要 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宗法观念在逐步地淡化
  • 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这表明(  )
    A、秦朝治国模式较为落后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D、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 6、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三年,“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地方割据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意在巩固国家统一 D、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 7、据记载,秦汉时期各级官僚机构配有大量掾、令史、书佐等管理文书,也很看重官僚的文化素质,如“文无害”,以及汉简中常见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之类要求。对国家文书不熟悉,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吏。这体现出当时(  )
    A、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要求 B、地方行政效率亟需提高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缓和 D、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 8、春秋以前人们主要是以贝为货币的物物交换。到春秋时,金属货币开始在流通中崭露头角,到了战国,出现了以铜、金币为主的全国性金属货币流通,如燕、齐的刀币,韩、赵的布币,楚国的铜贝等。春秋以来货币的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区域经济交流密切 C、商人地位的提高 D、货币形制有待统一
  • 9、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君主实现高度集权 C、神权色彩浓厚 D、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录是一本书的缩影,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阅读《中华文化史》的第七章部分目录,回答下列问题。

    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节次(节选)标题子目(节选)
    第二节从儒学复兴到理学构建

    (一)岑寂后的复兴

    (二)两宋理学

    第四节文人天地

    (一)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宋词

    (二) 品味高雅的宋画

    第六节科技之光

    (一)社会温床

    (二)绚烂之花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 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③》

    (1)、 根据目录中的“标题”,宋朝在哪些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谁? 在“文人天地”的“宋词”或“宋画”中任选一个方面写出两个具有不同风格的派别。 
    (3)、 “科技之光”的具体成就有哪些?对后世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科技灿烂辉煌的原因。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治理关乎民生

    材料一 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加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材料二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 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 12、金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的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视“忠臣犹孝子”,忠孝合一。这表明金( )
    A、奉行以法立国 B、倡导封建专制 C、受汉文化影响 D、推行民族自治
  • 13、下表是中国古代大事年表(局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时间

    事件

    916年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60年

    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1038年

    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传统农耕社会瓦解 C、变法改革成为潮流 D、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 14、《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这一官制体现( )
    A、行政区划的混乱 B、等级分化的严重 C、统治危机的加深 D、因俗而治的特点
  • 15、下列有关宋朝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纸币开始出现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自然经济解体
  • 16、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 有行国……比之汉、唐, 最为强盛。 ”在这一压力下, 宋神宗( )
    A、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 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D、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 17、“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它”指的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 1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成就斐然。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专职画家提出了“以形写神”的主张,所画人物相栩如生,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图1—图4所示绘画作品中具备以上特点的是( )

    A、《洛神赋图》 (摹本) B、《清明上河图》 (局部) C、《芙蓉锦鸡图》 D、《契丹人引马图》(壁画)
  • 19、南朝刘宋时期, “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 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 )
    A、北方经济严重依赖南方 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 D、分裂割据的局面已经结束
  • 20、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的是( )

    ①改用汉姓 ②分科取士 ③迁都洛阳 ④改说汉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上一页 1227 1228 1229 1230 12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