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中女性就业人数已经占工人总数的40﹣50%,而发展中国家只有20%,伊斯兰国家仅为10%,甚至更少。据此,正确的结论是(  )
    A、发达国家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平等地位 B、性别平等程度与工业化进程相关 C、宗教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 D、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高于伊斯兰国家
  • 2、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其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D、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 3、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4﹣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动荡变迁中的思想解放 B、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 D、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 4、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还能(  )
    A、征税 B、废止法律 C、参与行政 D、自主组织常备军
  • 5、印加政府把一些新征服的“不可靠”的部落强制性地迁往内地,同时,把“忠诚”的部落迁移到上述部落的故乡。这一做法(  )
    A、降低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B、实现了人口有序流动 C、利于维护帝国统治秩序 D、体现了殖民掠夺色彩
  • 6、“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13世纪颁布)。上述材料说明(  )
    A、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B、英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C、以法律的形式对王权予以限制 D、英国进入了议会君主制时期
  • 7、世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些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为此,我们应该(  )
    A、注重防范化解风险 B、坚持利益优先原则 C、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D、树立合作共赢意识
  • 8、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的文官制度相比,一个显著特征是不搞政治中立。这一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国际地位 B、中国的政治体制 C、中国的经济实力 D、中国的国家性质
  • 9、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 10、清代官方文书记载:雍正年间,江苏某地查出隐漏田亩十六万亩,官方追回六万亩;广东一向没有土地调查资料,「田亩之欺隐颇多,富户之悭吝更甚」;台湾一般现象则是「种百亩之地,不过报数亩之田」,官方之所以会有这些记载,最可能的原因是(  )
    A、鼓励农业生产 B、关心粮食供应 C、重视政府税收 D、促进边地开垦
  • 11、这座古城位于盆地的南端,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具有2700多年历史。古城模仿灵龟形状而建,城墙为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池有6座城门,东西各二,南北各一。这座“古城”(  )
    A、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 B、是著名商帮徽商的发源地 C、“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D、曾出现“三千烟灶九千丁”的繁盛景象
  • 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哪一个政治制度能体现这一特点(  )
    A、元朝行省 B、北宋通判制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 13、《宋史•选举志一》记教:“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串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别头试”的出现(  )
    A、丰富了科举考试内容 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 C、限制了官宦子弟特权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
  • 14、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  )
    A、统一趋势逐渐增强 B、中央集权日趋瓦解 C、贵族政治业已崩塌 D、宗法原则受到冲击
  • 15、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作为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河姆渡遗址具有浓郁的鱼米之乡地域特色。下列关于河姆渡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

    ②居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③出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④从事原始农业,生活逐渐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6、 思想的演变是时代发展的写照,进步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摇摆反复,不仅朝代之间政治、经济政策迥异,即使是在同一朝代,政治经济政策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秦末农民起义冲垮了秦的残暴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汉初年,文景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但对诸侯王的纵容,使王国势力凌驾朝廷,对商贾豪民骄横不法等问题态度暧昧,对铸币权时弛时收,使得“民多奸铸”的问题严重。汉武帝即位后,欲图振作。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人和私学之间“互动关系”。结合所学,写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根据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汉时期治国思想演变脉络,并列举汉武帝针对材料中文景时期的问题所采取的举措。
  • 17、 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政局上虽交织着统一与分裂、稳定与动荡,但封建经济仍得到持续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汉、唐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两项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至唐朝中国人口变迁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促进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 18、 制度变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其并未延续分封制,而采用了郡县制。这是由于秦始皇吸取了西周的教训。随着世代更迭,分封制之下的亲缘关系会逐渐淡化,若王室衰微,诸侯国就会割据一方。故秦始皇需加强对其他六国旧地的管控。此外商鞅变法也推动了郡县制的推行。总之,郡县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其推行便如同水到渠成。

    ——摘编自袁娜等《秦汉至晋分封制与郡县制演变动因》

    材料二 北魏前期,鲜卑拓跋部虽然在军事上是胜利的征服者,但在文明程度上却是个后进者,北魏政权继续采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已经难以维持其统治,必须改弦更张······伴随着拓跋部的逐步封建化,一部分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他们对本民族落后的东西不再固守和留恋,其要求改革的愿望比较强烈······北魏同南朝的力量对比已趋均衡,来自北方柔然的干扰也大为减少,为北魏统治者致力于内部的改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在太和年间,北魏朝廷中形成了以李冲等代表人物为核心的汉族士大夫智囊团,其中的许多人参与了孝文帝改革的全过程。

    ——摘编自景有泉《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采用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秦始皇在经济与文化领域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简述这场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
  • 19、 阅读下列史料,得出的结论最恰当的是( )

     

    史料

    结论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商鞅变法限制贵族特权,实现富国强兵

    B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C

    隋氏……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赠赉勋庸,并出丰厚

    隋朝经济强盛,粮食和物资的积储充足

    D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阶级矛盾尖锐,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

    A、A B、B C、C D、D
  • 20、 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 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 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 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
上一页 1230 1231 1232 1233 12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