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下列关于文化遗存②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的黑陶②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③大致处于部落向国家的过渡时期④尚未产生社会贫富分化现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简史》的目录节选。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第二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意义

    第三章 ……(A)

    第四章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七章 ……(B)

    第八章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并简述其意义。
    (2)、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在A、B中任选其一,编写一个章节标题,并说明理由。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图所示为12世纪时宋代印制纸钞的凸版(10枚铜钱的图画下面的文字:“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

    材料二 纸币在宋代的使用是有几个先决条件:首先,宋代经济的繁荣使许多行业的产品生产对铜和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其次,纸币的印刷技术已经很成熟,使得货币可以印制得很精良,而且在纸币上能印制出面值较大的数字。最后,关注货币制度的宋代学者很清楚货币具有支付和交换的功能,他们知道货币不是按照自己本身的价值,而是根据金或者银的价值来确定自身价值的。如叶适(1150-1223)所说:“然钱货或至神之物,无留藏急需之道,惟通融流转,方见其功用。”据他的看法,货币的功能就是使商品便捷地流通,而纸币相比硬币,能更好地履行这个功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德]迪特·库恩著,李文峰译《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纸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纸币在宋朝出现并使用的原因。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的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的,在这一集体领导体制下,至少有皇帝、中央政府和朝廷监督的代表三方共同构成一个集体权力机构……且这种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是哪个时期的政治制度,说明这些政治制度本质上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政府组织的特点,并分析这一设计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所示政府构架出现的直接原因。
  • 5、花花绿绿的票证曾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岁月的风尘和沧桑。下面的票证从左图(粮票)到下图(股票)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A、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B、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C、体制改革由农村试点转向城市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 6、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他们印发了30万份《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传单写到:“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反映了( )
    A、港、澳门的回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B、台湾民众要求打破两岸隔绝的状态 C、“九二共识”引起了台湾民众的共鸣 D、“一国两制”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追求
  • 7、下图是1978-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8、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外交关系继续存在”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 9、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篇文献(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B、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C、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D、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最终覆灭
  • 10、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 11、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的资料。最符合他们研究主题的是( )
    A、救亡图存的探索 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C、思想解放的潮流 D、清政府统治的崩溃
  • 12、历史学家戴逸论述道,“汉唐宋明均以关内富庶之区为立足点,北筑长城,抵拒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而康熙不同……不以长城为内外之界,而是平定青海,安抚西域,驻兵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哈密一带。”对康熙皇帝上述作为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B、为清兵南下统一中原扫清道路 C、放弃长城使北方地区战事频繁 D、大规模用兵导致清朝财力衰竭
  • 13、 明朝嘉靖年间,政府征发永顺、保靖、酉阳等土司(即西南少数民族统治区首领)家族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明末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与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的“征贼”“平叛”战争。冉氏土司将治下的重庆酉阳李溪官坝、铜鼓潭等称为“忠孝坝”,土司衙署称“忠孝堂”“忠义堂”。这反映出当时( )
    A、汉族与其他民族间的隔阂消除 B、儒家伦理治国思想的确立 C、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 D、朝廷注重提高土司的地位
  • 14、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加剧了人地矛盾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科技进步 D、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
  • 15、 北宋时期,妇女离婚改嫁时有所见,尚没有被世人视为丢人现眼、有辱家门的羞耻之事,比如范仲淹的母亲就曾因为家贫而改嫁,范仲淹本人还主动将守寡的儿媳妇续嫁与学生王淘为妻,并在《田约》中同意资助其再嫁的费用。王安石的儿媳妇也是对“从二夫并不忌讳的”。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B、社会风气的相对开放 C、传统伦理观念的强化 D、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
  • 16、 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赋税制度。该税制( )

    A、以均田制为基础 B、分夏秋两季征税 C、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 D、以货币地租形式为主
  • 17、 西汉南阳郡守召信臣劝民农桑,为政勤勉;东汉杜诗担任该郡功曹时,事事替百姓做主,全郡百姓粮食丰足。百姓称誉“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
    A、重农抑商百姓富足 B、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史学研究繁荣发展
  • 18、胡适先生在谈到某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时说:“政治忠诚的迅速改变(如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引起了封建等级结构的崩溃,这一时期到处充满了批评精神,以致现存的社会政治态度以及传统的真理和道德标准都受到无情的批评和攻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社会阶层流动滞慢 B、诸子学说精彩纷呈 C、中央集权制度崩溃 D、官府垄断学校教育
  • 19、考古学家在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发现的12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随葬品中有象征军权的玉石钺,而从随葬的钺的数量、材质、体量可明显看出身份等级的差异。大中型墓葬中有大量陶器及较多玉器出土。经测定,其年代距今6000年至4000年左右。据此可知,岗上遗址属于( )
    A、新石器时代 B、旧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时期 D、封建社会时期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流派

    流派

    完成时间

    作者

    作品

    主人公信息

    浪漫主义

    1819年

    (英)雪莱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

    1832年

    (英)拜伦

    《唐璜》

    贵族叛逆者

    1874年

    (法)雨果

    《九三年》

    深得民心的叛军头子、青年贵族、革命者

    批判现实主义

    1830年

    (法)司汤达

    《红与黑》

    上进与虚伪并存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850年

    (法)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一系列资产发迹者

    1859年

    (英)狄更斯

    《双城记》

    同情人民的医生

    1912年

    (法)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多夫》

    桀骜不驯的青年人

    1900年

    (美)德莱赛

    《嘉莉妹妹》

    试图改变命运的女孩

    现代主义

    1915年

    (奥)卡夫卡

    《变形计》

    变身甲虫的年轻人

    1953年

    (爱)贝克特

    《等待戈多》

    始终未出场

    1961年

    (美)约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荒诞社会的受害者

    以“文学与时代”为主题,参考表中的信息,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上一页 1232 1233 1234 1235 12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