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名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归绥(归顺、平定)改名为呼和浩特(青色之城),迪化(开导、教化)改名为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这一现象说明新中国(  )
    A、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B、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C、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 D、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
  • 2、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令禁止各级党委以党代政,以言代法,逐步理顺了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与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这些举措(  )
    A、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动性 B、有利于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C、扩大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 D、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
  • 3、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务员制度经历了1984年《干部管理条例》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直至2008年国家公务员局的正式成立,实现了从初期的摸索阶段到目前的科学化、专业化阶段。这反映了我国(  )
    A、公务员管理体系已十分健全 B、公务员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 C、国家机关廉政建设成绩显著 D、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
  • 4、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同理想。2021年2月25日,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反映出(  )
    A、人类的理想 B、国际的合作 C、科技的进步 D、制度的优势
  • 5、毛泽东在某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报告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关系),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下列党和国家的方针,不是在此背景下确定的是(  )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 C、“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6、1938年,边区政府向各分区和县区乡政府发出训令,改边区议会为边区参议会。至此,边区议会正式改为边区参议会,并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边区以下各级议会也相应改为参议会。这些规定(  )
    A、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 B、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最终形成 C、深入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体现了中共对民主政体的探索
  • 7、洋务运动和新政是清政府进行的两次改革。下面对两次改革的共同点评述正确的是(  )

    ①发生在列强侵华战争之后

    ②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④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 8、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
    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9、如表是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这表明宋朝时期(  )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三年(997年)

    2321

    1238

    65:35

    天禧五年(1021年)

    2762

    2936

    48:52

    熙宁十年(1077年)

    2162

    4911

    31:69

    A、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纸币成为宋代流通货币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从事农业人口大幅减少
  • 10、明朝以前,小额铜钱是古代中国主要的流通货币,重量、形制长期较为稳定,流通时间近两千年。明中叶以后,白银逐渐成为流通货币,政府向外来贸易的船只征收关税均以白银计价。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明中叶后我国银产量大规模增加 B、商品经济发展吸引大量外来白银 C、反映商品经济开始取代农耕经济 D、政府发行铜币弥补白银产量不足
  • 11、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如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12、《韩非子•显学》中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秦汉以后又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C、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13、“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这段话描述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 14、《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串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别头试”的出现(  )
    A、丰富了科举考试内容 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 C、限制了官宦子弟特权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
  • 15、秦朝创立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
    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三省六部制
  • 16、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  )
    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加。“他们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当时英国文官体制不仅存在种种弊端,而且继续膨胀。1830年,边沁发表了题为《用最小的费用发挥官吏的最大能力》的论文集,在抨击政府管理低效、腐败的基础上提出用考试任用的方法录用职员;并在《宪法典》一文中,对官吏的任用、薪俸都作了详细论证。全面整顿、改革文官制度已势在必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9世纪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

    时间

    标志性事件

    1853年

    《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四项原则:(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时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

    1855年

    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

    1870年

    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

    ——据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整理
    材料三  
    1.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2.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影响。
  • 18、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英国政府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可知,这场改革( )
    A、不利于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 B、顺应了工业革命后改革官制需求 C、奠定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 D、促进了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 19、下图所示是发生在近代美国的一起政治事件。该事件主要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官员选用制度存在着严重问题 B、政党政治加剧了南北冲突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 D、政府腐败降低了行政效率
  • 20、“权力通常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古希腊、古罗马为限制贵族的专横,尝试的途径是(   )
    A、建立平民限制贵族特权制度 B、召开公民大会取代元老院特权 C、以陶片放逐法打击政治寡头 D、以万民法取代不成文法公民法
上一页 1212 1213 1214 1215 12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