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遂溪一中2018届高三上册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必修三册 选修一)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如皋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 2017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4月统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
1、军机处设立之初军机大臣并无助手,随着事务增多,军机大臣开始配备得力助手(称为军机章京,官秩七品)帮忙处理文书。如表为军机章京所获荣耀,这反映了清代( )
清代军机章京所获荣耀
获得时间
依照礼制对应官秩
挂朝珠
雍正年间
五品以上
戴全红帽罩
乾隆三十五年
三品以上
穿貂褂
乾隆三十七年
三品以上
A、军机处内部实现了分权与制衡 B、军机处逐渐成为专制皇权隐患 C、中枢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D、权力机构设计兼顾集权与效率 -
2、“直诉”是古代吏民自下而上沟通诉求的一种特殊方式。秦代“直诉”文书由御史长官代理审核,汉代内廷的尚书逐步替代外朝御史,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B、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C、原始民主遗风的复苏 D、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
3、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院权力过大的教训,将枢密院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统兵之权,而不能发兵。兵部仍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留存,但权力有所削弱。这表明,宋代( )A、官员任免随意性强 B、建立严密规范的监察体系 C、武将政治地位低下 D、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危险
-
4、下图是小桂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某--时期政治体制示意图。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民心所向是其建立的源动力 B、该体制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C、儒家大--统思想被成功实践 D、郡是直属于三公的地方行政机构 -
5、“博士”一词战国时就已出现,至秦朝,“博士”指原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招揽各国士人,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由此可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 )A、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 B、体现了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民主色彩 C、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 D、适应了秦朝初年的实际政治需要
-
6、《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事请殹,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材料说明秦朝( )A、君主专制强化 B、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C、中央集权渐弱 D、中央行政制度变化复杂
-
7、考究中国古代的疆域,有好几种方法:其(一)是把古人所说“服”的里数和封建的国数来计算。服之里数,封建国数,九州疆域,疆域四至,帝都所在,实力所至(帝都、真封建),声教所及赢缩。中国通史里指出夏朝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那么商朝通过何种方式使国家治理不断的完善( )A、分封制 B、君主专制 C、郡县制 D、内外服
-
8、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对待国家大事也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如果在位的人没有能力,国人就有权力将他赶下台。这说明商周时期( )A、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 B、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C、社会舆论决定着君主的决策 D、君主没有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战争
国际法历程
1618—164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VS天主教同盟
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793—1815年,法国VS反法同盟
1815年维也纳体系
1914—1918年,三国同盟VS三国协约
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订、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1923年,鲁尔危机
1928年《非战公约》
1939—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VS法西斯同盟
1945年《联合国宪章》
材料二
传统国际法将战争看作是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手段。进入20世纪,这种传统观念逐步被否定。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巴黎《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但国际法依然不断地受着挑战与考验。
——摘编自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等
结合材料一国际法的发展历程,以历史短文的形式证明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0、一百年的风雨兼程,一百年的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通过公私合营,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一五”计划完成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了1/3。1955年8月,工资制代替供给制。1956年,职工工资有了大幅度提高。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费用大幅度提高。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为中国建立社会正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结合上述材料,用唯物史观的原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改革和经济改革两者之间的关系。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1 《国民之真相》(发表于20世纪初)漫画2 《愿人人以此自绳》(1916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民国初年民主共和制发展的相关史实对上述漫画进行解读。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2023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分目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
上述教材目录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官员选拔管理、法律教化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有何内在关系,请以古代某个王朝为例进行阐述。(要求:内在联系的阐述要基于史实。)
-
13、17世纪40年代的中英两国均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革命的结果迥然不同。这种迥然不同的结果影响了两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指的是( )A、中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中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中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中西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和变化
-
14、基督教会为了进一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在11世纪提出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谓“七圣事”,包括洗礼、忏悔、婚姻、生产、终付、圣职和坚仰。这反映了基督教会( )A、保存了古典文化 B、主导了基层治理 C、强化了服务意识 D、承担了教化功能
-
15、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西方国家在文官的选用、职责、晋升和退休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其特点包括( )
①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②严格保持中立,规避政治 ③根据功绩和资历得到晋升
④无过错可任职到退休 ⑤可以担任政务次官或秘书等职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
16、百年战争时期,英国的城市和商人为国王提供了大量的贷款支持国王的战争,国王也给予他们不少的利益,如免征关卡税、摊位税等市场特权,授予城市自治特许状节等。在王权与教权对抗的过程中,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国王有力的支持者。这说明,中世纪后期的英国( )A、解决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B、国王与城市相互支持 C、统治者支持民主化的进程 D、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
17、在古希腊的雅典,根据传统,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 )
A、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B、民主范围的狭隘性 C、主权在民 D、公民大会符合民众利益 -
18、出现下图曲线变化的主要主体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与立法机构的努力 B、“依法治国”方略的推动 C、改革开放的需要 D、法治自身需要完善 -
19、1963年,上海组织机关干部下厂、下乡参加劳动,转变作风。下图为同年6月,南汇县300多名机关干部下乡参加三夏劳动。该时期采用这一举措的原因是( )
A、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推动干部的理论学习的需要 C、借鉴苏联的课堂讨论法的经验 D、有利于干部实践水平的提高 -
20、1944年版画《村选大会》(下图)描绘了当时的村选场景。此美术作品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共人民民主政权的尝试 B、中共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C、基层民主建设的早期探索 D、农业合作社成立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