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下列“特殊印记”代表的历史阶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隶书、中朝、西域都护府、《神农本草经》

    理学、柳词、三衙分权、四监司

    雕版印刷、曲辕犁、禅宗、藩镇

    刀形币、何尊、田氏代齐、铸刑书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 2、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出现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下列考古发现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洞穴壁画中出现放牧情景 B、村落遗址里出土谷物残余 C、居住遗址中存在打制石器 D、高级墓葬保留蛋壳黑陶杯
  • 3、某文件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联合的殖民地是而且有权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取消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该文件发表于(     )
    A、“光荣革命”时期 B、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C、法国大革命时期 D、美国内战时期
  • 4、15世纪,一位意大利学者在《人类尊严演讲》中提到:“他(人类)有权利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任何人”“你们(人类)都是天使,都是至高无上的神明的后裔”。这反映了该学者(     )
    A、强调人的地位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 5、下图描绘了18世纪美洲秘鲁印第安人被迫在矿山作业的场面。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种植园制的盛行 B、奴隶贸易的兴盛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掠夺的疯狂
  • 6、公元前6世纪,罗马规定拥有1.1万阿司以上财产的本邦公民才能应召出征、履行军事义务;到了公元前1世纪,参军入伍的财产标准变为4000阿司,如遇危机时刻,甚至会降低至1500阿司。这一变化(     )
    A、消除了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 B、扩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C、削弱了罗马军团的战斗能力 D、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
  • 7、自1953年起,我国开展了三次增产节约运动,在大规模发动群众的基础上,采取实行经济核算和财务监督,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措施。这三次运动(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增强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加速了土地改革的进程 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8、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提出:“(北方)已经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人民的统治,并且根本上解决了土地问题。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这次会议(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提出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9、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江湖通达,然后田野丰登。田野丰登,然后仓廪盈溢。仓廪盈溢,然后府库充足,盗贼可息,词讼可简,教化可兴,礼乐可作,上下各安其分,神人各正其所。”据此可知,顾炎武强调(     )
    A、弘扬道德,格物致知 B、富足百姓,化民成俗 C、经世致用,培养人才 D、体察民情,崇德尚贤
  • 10、唐中后期,针对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韩愈此说意在(     )
    A、反对三教合流 B、恢复先王法制 C、积累国家财富 D、维护儒家纲常
  • 11、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的用意是(     )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D、打破夷夏之辨的思想壁垒
  • 12、柳宗元曾著《封建论》,其中说:“周之失,失在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前后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宗法制和分封制 B、分封制和郡县制 C、郡县制和行省制 D、皇帝制和世袭制
  • 13、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王城洛阳城墙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赵国邯郸城墙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最长约4800米;郑、韩两国故都新郑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礼崩乐坏 B、华夏认同 C、诸侯混战 D、皇权旁落
  • 14、学者在论及中国某一文化遗址时指出,“它是中国邦国时代‘满天星斗’中的一颗,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这一文化遗址位于如图中的(     )

    A、 B、 C、 D、
  • 15、世界联系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帝国沟通了哪些古代文明?
    (2)、结合材料二说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 16、文明的传承与互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中古时代王权的振兴是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3、14世纪英、法国王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强化中央政权的。

    ——摘编自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

    材料二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并分析其对西欧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 18、宗教改革时期,新教认为只有文字才能让信徒得到救赎,而视觉图像会导致偶像崇拜,会影响信徒与上帝的直接交流,一些新教地区的艺术家被迫转向世俗艺术创作。而天主教会则大力支持宗教艺术创作,通过富丽堂皇的装饰和建筑来吸引那些在信仰上犹豫不决的人。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
    A、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B、革新了绘画表现手法 C、促进了艺术多元发展 D、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 19、拜占庭帝国规定,只要承认并且效忠于帝国君主、信奉东正教、生活在帝国领土上向君主纳税以表示对君主归属的人,都是拜占庭公民。凡拜占庭帝国公民都有资格进入上流社会、出入宫廷。这一规定(     )
    A、拓展了疆域范围 B、促进了文化交融 C、实现了社会平等 D、改变了经济结构
  • 20、下列关于日本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神道是日本本土宗教

    ②武士道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的产物

    ③在汉字影响下,日本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④中国儒学、佛教等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