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据《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各地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近300处,远远超过自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代水利工程数量的总和。这反映了
    A、农业经济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土地制度改变 D、资本主义萌芽
  • 2、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联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下列举措最能体现以上思想的是(     )
    A、求贤若渴,虚怀纳谏 B、文德治国,尊孔崇儒 C、休养生息,不夺农时 D、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 3、秦、隋两朝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其中包括(     )

    ①都结束长期分裂完成统一   ②都因暴政而短命速亡

    ③都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工程   ④都奖励军功重视武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政令己出,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
    A、取代了皇权政治 B、标志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C、确保了政权稳固 D、是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
  • 5、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

    A、三国鼎立 B、刘裕建宋 C、东晋建立 D、隋朝代周
  • 6、《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上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下列事件不能在《汉书》中查到的是(     )
    A、黄老之学 B、罢黜百家 C、蔡伦造纸 D、设立刺史
  • 7、西汉初年,统治者“惩亡秦孤立之败”而采取的措施是(     )
    A、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 B、汉景帝实行削藩 C、汉高祖分封异姓诸侯王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 8、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反秦 D、楚汉战争
  • 9、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  ) 

    A、 B、 C、 D、
  • 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A、诸侯 B、卿大夫 C、 D、商人
  • 11、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     )

    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

    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④分封制宗法制有利于实现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2、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李冰主持的某项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芍陂
  • 13、历史地理学家将地名比作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历史上地名的变化往往与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关。以下古今地名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长安—西安 B、临安—杭州 C、镐京——洛阳 D、建康——南京
  • 14、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B、这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多样性,需辩证分析史料 C、《史记》中关于启的继位比《战国策》的相关记载更准确 D、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
  • 15、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     )
    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 B、种植玉米和南瓜 C、制作精美的蛋壳陶 D、建有祭坛与神庙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孙中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民族,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即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平均地权,即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财富重新分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目录中提取一条信息,简述它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并结合《民报》创刊的历史背景加以评析。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上最早以银行命名的经营货币存贷、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是1508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这个银行是在原有的货币经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发放高利贷进行剥削作为主要业务,但因其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大多数工商企业难以得到支持,客观上要求建立新的银行为其扩大再生产服务。

    世界上最早成立的中央银行,是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是1694年根据国王特准法设立的私人股份银行,由于它独享货币发行特权,也被资本主义国家称之为近代中央银行的鼻祖。此后,各国群起效仿,纷纷建立规模巨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摘编自《温州金融》

    材料二   为了摆脱国外银行的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设立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新式银行,它标志着中国近代银行信用事业的创始。但直至1911年,实际设立的银行不过十余家,以钱庄、票号、钱铺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在晚清金融体系中仍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尤其是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后,近代中国沿海城市中陷于困境的工商业企业日益增多,现实中大量的破产事件需要破产法规的颁布与施行。同时,作为风险极易传导的银行业,其破产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1935年,中国通商银行因滥发银行券发生挤兑风潮,后来为四大家族所控制。

    ——摘编自任森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银行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通商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启示。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乱之后,为恢复生产,人们大都强调要“休养生息”增加人口。如在战火连绵的春秋时期,孔子就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强调必须增加人口。南北朝时期的周朗也说:“凡为国……不患土地之不广,而患民之不育。”而安史之乱后,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初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为加快人口的增长,以增强国力,封建统治者也制定了一些鼓励人口繁衍的政策。如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勾践就下令其国百姓,“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不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而对生男生女及多胎者均有奖赏,“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乳母);生二人,公与之汽(粮)”。结果被打败的越国人口迅速增加,国势复振,最终战胜了吴国。

    ——摘编自吴洁生《试论中国古代人口增减与王朝兴衰关系及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生育政策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生育政策的价值。
  • 19、撒切尔夫人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效率”。据此可知,西方文官制度(     )
    A、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B、有利于维护政治运行的稳定 C、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D、确保了英国政府的工作效率
  • 20、以下数轴是关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相关史实。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①处事件的影响(     )

    A、削弱了英国宗教势力 B、法国基本实现国家统一 C、引发了法国大革命 D、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