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倡导人们为了获得自我确证,最好的手段就是孜孜不倦地进行职业劳动”“只有履行入世的义务,也即投入个人的终身职务才能荣耀上帝”。韦伯旨在说明( )A、宗教改革各派别主张完全一致 B、新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C、传统宗教伦理观念被完全否定 D、新教仍然坚持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
2、在希腊神话中,雅典娜成为雅典守护神的传说和女神与波塞冬之间的比赛有关。她为争夺雅典的保护权,与海神波塞冬争斗,最终经雅典人裁决为胜利者。城邦由此以女神的名字命名,女神被视为城邦的保护神,雅典卫城成为女神的圣所。这( )A、促使城邦共同体意识得到了强化 B、导致希腊城邦之间战争不断 C、表明古希腊文化深受基督教影响 D、推动雅典城邦成为希腊霸主
-
3、2024年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郑重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活动(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
4、广为传唱的《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兴盛,新中国在民族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1946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B、1995年颁布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C、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 D、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5、下面三幅图画是20世纪50年代杨家埠的木版年画。这些年画( )A、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B、贯彻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口号 C、歌颂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反映了新社会人民的精神风貌
-
6、国民党统治中国22年,其中训政时期19年。训政,在国民党的政治制度中起着主导、支配的作用,规定了当时统治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形态。下列关于训政时期的各项表述,正确的有( )A、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并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B、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制正式设立 C、国家五项治权托付于南京临时政府总揽执行 D、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不久即被镇压下去
-
7、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湖南溆浦县知县率当地邑绅建立起当地第一所高等小学堂,但乡间百姓对于学堂都以“洋学”视之,还是希望科举不停,以求取功名光宗耀祖。这折射出( )A、百姓希望重新恢复科举考试 B、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 C、近代中国选官制度艰难转型 D、中国新式教育开始起步
-
8、1876年2月,日朝《江华条约》签订后,朝鲜仍按期向清朝遣使朝贡,并对带有“皇”“贡”等字样的日本国书拒不接受。1882年,朝鲜向清朝提出“变通旧制”的两点请求:一是在两国间建立新的商务关系;二是派遣使者进驻北京。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朝朝贡体系受到挑战 B、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动摇 C、朝贡外交已成必然趋势 D、中朝两国外交矛盾尖锐
-
9、下图是清朝李来章《圣谕图像衍义》中的乡约仪式图。对图中乡约仪式的解读正确的是( )A、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B、表明儒学伦理开始与法律合流 C、理学开始在基层得到普及 D、体现了法律与教化结合的特点
-
10、如表所示为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统计。这一情况( )
时间
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
1368—1398
8
建文年间
1399—1402
1
永乐年间
1403—1424
16
宣德年间
1426—1435
17
正统年间
1436—1449
48
景泰年间
1450—1456
12
天顺年间
1457—1464
7
成化年间
1465—1487
32
弘治年间
1488—1505
14
A、说明地权转移较为频繁 B、扩大了政府税收来源 C、使自耕农经济趋于瓦解 D、推动了民众生活改善 -
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云:任何一项制度之成立与推行,决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和同时其他几项制度相配合,它必然会受其他某几项制度之牵动和影响。下列选项与钱穆观点相吻合的是( )A、《大明律》与《吕氏乡约》 B、以吏为师与科举取士 C、一条鞭法与户籍永停编审 D、均田制度与租庸调制
-
12、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据此可知( )A、北方民族完成了封建化转型 B、鲜卑族失去了对政权的控制 C、南方经济文化水平超越了北方 D、南北方具备了统一的文化基础
-
13、汉代谏议随皇帝左右,谏诤和讽议皇帝言行,隶属宰相。唐代谏官分台、谏两种,台即御史台,台谏是御史台对百官的监督,已成为天子的耳目。到宋代置谏院,掌规谏朝政得失,谏官的任免不再由宰相决定,此时台、谏官均由皇帝亲擢。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治理的完善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缺失 D、选官制度的变迁
-
14、《郭店楚简》的《唐虞之道》篇中记载:“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据此可知唐虞之道(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B、蕴含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D、使国家开始成为帝王的私产
-
15、民族主义以本民族的利益为诉求,强调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它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复杂且多变。
欧洲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历程
1500年前后
欧洲民族主义兴起:英法等民族国家形成,王权加强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发展:欧洲各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1870年至1914年
欧洲民族主义呈现高潮: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盛行,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20世纪30年代
欧洲民族主义再度狂热:德意等国法西斯猖獗,在民族复仇情绪和种族主义的煽动下,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1945-2004
欧洲民族主义新的融合:二战后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显示出欧洲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共同发展中开始了某种新的融合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等
根据材料,围绕“民族主义与国家发展”的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西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6、白银和黄金因其独特的性质,长期被作为货币使用。自全球联系建立后,白银和黄金成为了世界货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中国对白银需求的增长,葡萄牙人便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所得的绝大部分白银又流入中国内地。自1571年西班牙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时期
演变
1870—1914年间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结算。
1929—1945年期间
金本位制无法维持,出现了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
1945—1973年间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6年至今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强特别提款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白银流入中国的两条主要路线。结合所学指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明朝货币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历程,并指出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
17、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稳固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甚至把任意离开户口所在地视为一种犯罪而加以惩处。……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各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
——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三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
——杜放《美国流动人口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政府户籍制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二战后美国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户籍制度的认识。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揉、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大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了北魏的“婚律”,规定“婚姻以礼、门当户对”;北魏还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还规定“礼为法本”,意味着行法必须遵循礼制别尊卑、辩上下之旨,对不同身份的犯罪者异其罪责,即追究刑事责任时,刑罚之适用和刑罚之轻重,根据当事人身份之不同,采取不同的标准。
——摘编自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法律沿革的角度评价孝文帝法制方面的改革。
-
19、某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家心目之中的历史乃是(或者至少应该是)一幅历史构图,而这幅图画最后是由历史学家的思维和想象所构造出来的。历史事件之作为事实,其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别,但是历史学家作为对史实的理解和阐释则有高下之别,它是以史家本人思想与感受能力的水平为转移的。因此,对历史学的形成(即根据史料形成为一幅历史构图)而言,更具有决定因素乃是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感受力,而非史料的积累。”该史学家意在强调( )A、历史事实由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感受力决定 B、历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研究中至关重要 C、历史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史料的运用 D、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是史学家的唯一使命
-
20、如图所示是一幅题为“欧洲福利制度光环褪色”的漫画。该漫画意在说明欧洲国家的“高福利”制度( )A、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 B、是引发债务危机的主因 C、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