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柳宗元曾著《封建论》,其中说:“周之失,失在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前后两个“制”分别是指( )A、宗法制和分封制 B、分封制和郡县制 C、郡县制和行省制 D、皇帝制和世袭制
-
2、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王城洛阳城墙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赵国邯郸城墙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最长约4800米;郑、韩两国故都新郑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礼崩乐坏 B、华夏认同 C、诸侯混战 D、皇权旁落
-
3、学者在论及中国某一文化遗址时指出,“它是中国邦国时代‘满天星斗’中的一颗,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这一文化遗址位于如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4、世界联系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帝国沟通了哪些古代文明?(2)、结合材料二说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
5、文明的传承与互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中古时代王权的振兴是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3、14世纪英、法国王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强化中央政权的。
——摘编自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
材料二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并分析其对西欧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
7、宗教改革时期,新教认为只有文字才能让信徒得到救赎,而视觉图像会导致偶像崇拜,会影响信徒与上帝的直接交流,一些新教地区的艺术家被迫转向世俗艺术创作。而天主教会则大力支持宗教艺术创作,通过富丽堂皇的装饰和建筑来吸引那些在信仰上犹豫不决的人。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B、革新了绘画表现手法 C、促进了艺术多元发展 D、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
8、拜占庭帝国规定,只要承认并且效忠于帝国君主、信奉东正教、生活在帝国领土上向君主纳税以表示对君主归属的人,都是拜占庭公民。凡拜占庭帝国公民都有资格进入上流社会、出入宫廷。这一规定( )A、拓展了疆域范围 B、促进了文化交融 C、实现了社会平等 D、改变了经济结构
-
9、下列关于日本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神道是日本本土宗教
②武士道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的产物
③在汉字影响下,日本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④中国儒学、佛教等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有学者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前2世纪,希腊人凭借其积极的商贸活动使地中海水域内的各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他们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希腊人的文化传统也对地中海区域、欧洲等地区带来了深远影响”。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以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地区扩大影响 ②苏格拉底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③神话和戏剧等启迪了西方文学的创作 ④希腊字母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唯一源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英语印刷品的生产和广泛传播使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而且印刷书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使得书写英语迅速固定化,并催生了阅读群体的出现。这一状况A、使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 B、是宗教改革广泛发展的结果 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D、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
12、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A、男女权利逐渐平等 B、罗马法注重形式,缺乏变通 C、法官们依据实际,灵活运用法律 D、罗马法保护妇女的利益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15世纪中叶以前属于陆地的历史,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属于海洋的历史,而空域的历史刚刚经过一个世纪。
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谨以此誓于国民。”正是在他宣读这份誓词的那一刻,就职宣誓制度开始走进近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首次将宣誓写入宪法文本。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宣誓令》,要求文武官员及其他依国家法令执行职务之人,须宣誓后始得任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等
材料二 1215年,英王约翰宣誓遵守《大宪章》,这一行为被视作近世宣誓制度的渊源。英国宗教改革中,宣誓成为一种民族国家政治象征的仪式化操作。1673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宣誓法》要求文武公职人员一律宣誓,并表示遵守国教仪式,这意味着只有国教徒才可以担任公职。此法公布后,海军大臣詹姆士因是天主教徒而被迫辞职。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和英国就职宣誓制度的不同。(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就职宣誓制度蕴含的进步因素。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耀,河北雄县人,1925年出生,13岁参加革命,历经大小100余场战斗。以下是他在革命时期所写日记的摘编:
编号
日记内容(摘编)
①
早饭后上课,先上政治训练课:由指导员来讲国内时局形势、政策、八路军的性质和任务等;再上军事课:投弹、射击等。下午两节课:文化课和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更是阳光灿烂:俱乐部、写墙报、教唱歌等。晚上全连集合点名,指导员讲评一天的好坏等。
②
的的确确,这一次是我改造思想的绝好机会,深入农村搞土改;昨天的批评,为我的反省准备了条件。
③
今天是礼拜日,是时事学习的日子,我学昨天发来的文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该讲话全面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二十三年的历史经验)。
④
干吧!今后六个月将是从战争进入和平的六个月。在这个过渡期间,必须准确把握住方向,认清当前的时局,不为任何情况所摇撼,不为耀眼的光线所迷惑。既不要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消极等待,也不要悲观失望,怠工动摇。
(1)、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推断日记②③④的写作时间顺序,并阐述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长期受到保护。《礼记·王制》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秦汉律法中已有保护耕牛的明确规定。龙岗秦简中有处罚“杀伤牛马”的法律条文,张家山汉简《田律》将杀牛与伤人行为并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禁止屠牛政策继续推行。北魏孝文帝曾下诏禁杀牛马,南朝谢谖“位司徒右长史,坐杀牛废黜”。重罚之外也有特例,如《三国志》载:“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陈)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唐宋以后,禁止屠牛的相关规定更为细致。唐宣宗曾下令三年内不得杀牛,需用牛祭祀时则以其他牲畜代替。《大明律》规定:“若盗马牛而杀者,杖一百、徒三年。”清前中期,政府对屠牛者多充军发配至边疆,同时规定“其(牛)残、老、病死者,勿论”。尽管历代对屠牛惩罚相当严厉,但非法屠牛现象一直存在。
——摘编自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影响。 -
17、苏联时期的某次改革提出:放松集体农庄对庄员的各种限制;在提高畜产品、马铃薯和蔬菜的征购及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改进收购制度,使其转到合同制的轨道上来;改善拖拉机站的工作等。下列措施属于这次改革的是( )A、推行粮食税制度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恢复商品的交换 D、开展大规模垦荒
-
18、20世纪20年代,柏林的餐馆里曾流行这样一个笑话:有名工人从婴儿车工厂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给自己的孩子攒辆婴儿车,等把零件组装好一看,居然攒出了一挺机关枪。这一笑话的流行能反映当时德国( )A、与协约国开展军备竞赛 B、工业标准化程度高 C、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 D、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19、19世纪初的英国,每逢秋收,手织工们就储备起大量的粮食、奶酪和煤等,足够用到来年春季。19世纪30年代,手织工们家中的摆设逐年变坏,大人小孩衣着越来越差,许多人的生活已成问题。该变化表明( )A、产业转型影响了财富分配 B、纺织行业逐步走向衰落 C、资本大量集中于中间阶层 D、垄断组织加剧贫富分化
-
20、 关于启蒙运动的起源,数学家达朗贝尔将这一运动的鼻祖确定为提出“归纳法”的培根,还有学者将该运动的起点定在笛卡尔发表《方法论》的1637年,或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1687年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启蒙运动推动理性思维方式形成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C、数学原理与启蒙思想的内涵一致 D、启蒙运动以科学理论为研究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