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汉成帝时期,匡衡、王商、张禹、薛宜、翟方进和孔光先后为相,其中除王商以外戚、薛宜以治能进相外,其余皆为儒者。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道家无为主张的湮没 B、察举选官制度的推行 C、儒学独尊局面的影响 D、太学教育规模的扩大
  • 2、国民大革命运动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不包括
    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工农群众的支持 C、苏联的帮助 D、英美等国的支持
  • 3、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A、总统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责任内阁制
  • 4、国际石油价格变化

    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示意图

    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的生产销售受西方控制,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水平。1960年,以西亚产油国为主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围绕着石油定价权不断与西方石油资本进行斗争。到70年代初,西亚产油国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联合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西亚产油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

    80年代初,两伊战争爆发使伊朗与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量锐减。80年代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欧佩克单方面决定,转向由欧佩克、石油需求和西方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1990-1991年海湾战争时,国际油价曾出现短期大的涨落。90年代后期,亚洲一些国家经济萧条,石油需求减少。21世纪初,世界经济强劲增长拉动需求。

    ——摘编自汪莉丽《世界石油价格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等

    (1)、依据材料,概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的历程。
    (2)、阅读材料,归纳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结合史实对其进行说明。
  • 5、区域国别研究

    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代表作有葡萄牙航海家皮列士的《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英国旅行作家哈克卢伊特的《英吉利民族的主要航海、航行、贸易和发现》、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的《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他们收集的东方地理和人文资料,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

    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为美国的决策提供参考,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其区域研究。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世界区域研究专委会”等一批学术团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中国的研究植根于研究地的社会文化,依靠合作机制,让当地学者为自己发声,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性”知识。同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朱晓中《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变化。

  • 6、晚清铁路建设

                               晚清铁路建设示意图

    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晚清铁路建设折射出鲜明的时代风貌”进行论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论述全面,逻辑清晰。

  • 7、礼仪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国家礼仪,政府对各种礼仪的内容都有统一要求,抑制了仪法多元各行其是的现象,《史记》记载西汉初年朝廷上“群臣饮酒争功”,刘邦命叔孙通制订了朝拜礼仪,后来进行岁首大典时,“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敬酒)”,刘邦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在中国影响下,古代东亚地区事实上也形成了一个“礼文化圈”。

    ——摘编自胡新生《礼制的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礼制印记》等

    材料二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等国要求按条约规定及国际惯例,派使节觐见清帝呈递国书,但此后十几年清廷一直阻止使节觐见。1873年,外国驻华公使向清廷发出照会,要求觐见同治帝。随后围绕礼仪问题几经交涉,最终商定公使以鞠躬礼觐见。以下是描述觐见的两则笔记: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国家礼仪的作用。
    (2)、材料二两则笔记记述的场景是否可信?请说明理由。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讲史小说的特点是以记叙历史故事、描写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往往以前代正史、野史、民间故事传说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讲史小说比起史书来有更多发挥,且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

    材料二

    《三国演义》相关回目

    涉及历史事件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赤壁之战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关羽兵败被杀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曹操去世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魏蜀吴建立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材料三   关羽本为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进入宋代以后,他不仅受到国家祭祀,宋徽宗还赐以“义勇武安王”的神号,作为保佑宋代军事行动的武神崇拜。关羽的故乡解州(今山西运城)是重要的盐产地,元明清时期来此的商人都会拜访关帝庙以祈求旅途安全、生意兴隆。在元代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中,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明朝万历年间发生蒙古王公和西南土司的叛乱,平叛期间皇帝敕封关羽为“关圣帝君”。清朝乾隆帝对《三国志》中关羽“壮(勇猛)缪(名实不符)侯”的谥号不满,下令“关帝之谥,改为忠义”,在全国遍立关帝庙。

    ——摘编自田海《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等

    (1)、提取材料二中信息对材料一中讲史小说的特点加以说明。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关羽崇拜”逐步扩大的历史原因。
  • 9、冷战期间出现了两次美苏对话高潮。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美苏首脑多次互访,签署了《限制地下试验核武器条约》等文件。到80年代,双方首脑、外长、 军方定期会晤,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商定北约和华约削减在欧洲的常规武器,苏联撤出阿富汗,相较于前者,第二次对话高潮的成果是(     )

    ①美苏双方形成均势地位                         ②裁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③形成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④两国关系整体上走向缓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有当代学者评价19世纪末的世界“与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支持该观点的史事有(     )
    A、科技进步推动全球化进程 B、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全球治理机制的形成
  • 11、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提出,允许保留君主制,但君主制要符合他们的要求

    英国资产阶级主张自由放任

    B

    《独立宣言》称“除非那些人民情愿放弃自己在立法机   关中的代表权,但这种权利对他们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而且只有暴君才畏惧这种权利”

    美国倡导议会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C

    普鲁士打败拿破仑后,收复莱茵地区,但当地居民仍坚持实施《法国民法典》而不接受普鲁士的民法典

    德意志民族统一进程开启

    D

    巴黎公社规定,所有公职人员都由普选产生,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凸显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A、A B、B C、C D、D
  • 12、呼罗珊大道(见下图)是指8-10世纪从巴格达去往阿拉伯帝国东部大呼罗珊省的道路,沿线的撒马尔罕建立了帝国第一家造纸厂,“撒马尔罕纸”后来成为西亚和欧洲对汉式绵纸的称呼,木鹿鲁泽等地还出土了长沙窑瓷器。呼罗珊大道的繁荣反映了(     )

    ①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形成       ②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       ④阿拉伯帝国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盗窃、抢掠、高利贷、财产纠纷的条款最多,对债务奴隶 和土地租佃也有不少规定,法典提及十项手工业,多与建筑、武器制造有关。该材料可以佐证此时的古巴比伦王国(     )

    ①社会分化               ②城市衰落                 ③社会稳定                 ④工商业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4、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

    1964年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日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022年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A、上述的阐释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该理论推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C、“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三线建设的成果 D、改革开放推动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 15、1952年创作的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唱道:“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 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这首歌曲(     )
    A、吹响了全国土地改革的号角 B、彰显了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 C、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 D、凸显“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
  • 16、1939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了《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这三大政治口号(     )
    A、推动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D、指导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 17、1914年北洋政府举行了首届县知事试验,考试内容有论文《管仲治齐、孔明治蜀、王 猛治秦异同得失论》、国际条约的理解、地方行政、断案的策问等,共录取619人(多为前清官员),另有保荐免试120人。该县知事试验(     )

    ①有利于保持地方行政的稳定                      ②杜绝地方吏治腐败现象

    ③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④一定程度体现了时代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8、下图是元代刻本《百家姓》的首页,为方便汉族人学习八思巴字而编撰。其中左侧是八思巴字与汉字的对照,右侧是汉文序言。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①八思巴字是由汉字改制而形成     ②体现了元朝对汉族士人的吸纳

    ③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     ④反映了理学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军市,下表是典籍中对军市的相关记述。军市的出现(     )

    典籍

    内容

    《战国策·齐策》

    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

    《商君书》

    令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藏)

    《史记》

    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收入)皆自用飨(奖赏)士

    A、体现了“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B、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直接管理 C、适应了战争需要,遍及边疆地区 D、是导致诸侯割据的主要因素
  • 20、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某地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以及七百多座墓葬所组成的墓葬群(见下表)。此考古发现(     )

    规模

    比重

    随葬品

    墓主人

    大型墓


    1.3%

    一、二百件,包括彩绘陶器、玉器、整猪骨架等,其

    中一座墓有鼍鼓(鳄鱼皮制)、雕刻石磬等礼器

    均为男性

    中型墓

    11.4%

    几十件,包括彩绘陶器、猪下颈骨等

    多为男性

    小型墓

    87.3%

    0~3件


    A、是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 B、印证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 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的特征 D、反映了礼乐制度的成熟和发达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