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是贵霜国王阎膏珍在位时铸造的金币,金币上湿婆右手持三叉戟,左手持瓶,搭着的普皮被吸收,而兽皮则是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身份标识。在贵霜帝国的犍陀罗艺术中,赫拉克勒斯成为了佛陀座下的金刚手菩萨。这些现象说明贵霜帝国(     )

    A、遏制了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 B、构建了中西方文明交流桥梁 C、成为了希腊化世界的重要部分 D、受到了希腊英雄文化的影响
  • 2、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以知识取代运气,以人竞选取代人人抽签,选举城邦公职人员”。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
    A、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城邦竞争能力 B、普及教育提升公民道德 C、改革民主程序规避直接民主弊端 D、削弱领袖权威防止专制
  •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 D、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 4、辽世宗在位时,设置北南二枢密院同掌国政,“弭兵轻赋,专意于农”。元文宗在位时,尊孔重儒,立奎章阁学士院,命编《经世大典》。这些做法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C、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 5、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地方长官,但不许土酋自置职名,凡土酋自置的名号,宋朝一律不予承认,须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这一措施(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 C、基本稳定了宋代的政权环境 D、推动了宋朝疆域的巩固与拓展
  • 6、后梁太祖朱温早年参加黄巢起义,投降唐朝后以汴州为据点逐渐扩大势力,后废唐自立建后梁;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获封陇西郡王的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后其子灭后梁建后唐;地方上抵抗起义军的地主土豪武装,后建立南方十国。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农民起义深刻影响唐末五代政局 B、藩镇割据导致了唐朝的土崩瓦解 C、唐末战乱推动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宋朝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农民起义
  • 7、《封氏闻见记》载:公元709年,长安大明宫的梨园内正在举行一场大唐皇家与吐蕃使团的马球友谊对抗赛。观众们的一阵阵呐喊助威声与场边的击鼓奏乐声相互交织,赛场上气氛热烈。据此可知,唐代马球运动(     )
    A、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 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政权长治久安
  • 8、北齐编修的《魏书》,明确将鲜卑族源纳入炎黄谱系,称东晋掌权士族和南朝君主及宗室为“岛夷”。南朝梁的《宋书》,则称在北方建立政权的胡人为“索(北方少数民族的发辫)虏”。南北方此举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明“夷夏之辨” B、构建政权合法性 C、承续华夏正统 D、阐发大一统思想
  • 9、与《史记•天官书》相比,东汉《汉书•天文志》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了各星名称、方位外,还记载了诸如秦二世“残骨肉、戮将相”,汉高祖、汉文帝驾崩,汉武帝废陈皇后,窦太后去世等重大政治事件,星象预警也更为详细。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主流思想影响加深 B、观测技术有所进步 C、政治局势不断恶化 D、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 10、云梦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金布律》详细规定了布帛的规格长八尺宽二尺五寸,钱十一当一布,此外还有损坏官物如何赔偿等内容;《仓律》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明确规定。这说明秦代(     )
    A、法律体系得以建立 B、官营经济得到了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
  • 11、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并不多见。到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编户、纳税形式,农业家庭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加强。这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       )
    A、诸侯争霸和变法运动兴起的推动 B、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结构变动 C、统治者对人口和土地控制的加强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 12、殷人尊神,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而周人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商周认识的变化说明(     )
    A、开始出现早期民主思想 B、对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C、逐渐形成敬天保民的思想 D、国家治理借助神权与战争
  • 13、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晋南、江汉、海岱、环嵩山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均有阔脸、臣形目和蒜头鼻等主体特征。这反映了当时(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 C、已经出现公共权力 D、早期国家进一步发展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 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作为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流派.湖湘文化源起于楚文化生成于南宋时期.历经千百年中华儒、释道文化的涵濡揉合,它在湖南地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中涌动与发酵,形成了广博宏富的内涵以及独具风采的特质与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湖湘文化的思想与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不断发展 但作为其精髓的“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经世致用”的治世抱负 “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却一直是其突出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积淀为植根于湖湘、蕴藏巨大进步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既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文化基因的构成,也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力量。“特定的人群可以创造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可熏染孕育出特定的人物。”当外来侵略导致封建社会进程中断,中国被卷入血与火交织的后发现代化浪潮中时,湖湘文化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不仅造就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南现象”,同时也为湘商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千载对逢的历史机遇。

    ——摘自杨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与湘商发展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湖湘文化内涵及近代湖南人探索的相关史实,以“文化与现代化”主题,自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1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19世纪初英国巡回法庭所审判罪犯人数。

    年份

    犯人数量

    1805—1809年

    23462

    1810—1814年

    30613

    1815—1819年

    58662

    1820—1824年

    65227

    ——Michael Ignatieff, A Just Measure of Pain,p.154.数据仅限英格兰与威尔士

    材料二   时任内政本臣皮尔在议会下院指出,盗窃犯构成了犯罪阶层的主体。……其二,从地域分布来看。英国工业区或城市郊区的治安形势明显要比乡村地区更为严峻。 因为与乡村相比,城市中的传统礼俗和道德规范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受到更大冲击。其三,19世纪英国诉讼费用的降低、新警察制度的建立、执法效率的提高都会使起诉案件的数量比18世纪有大量增加。

    注:法院判决定罪才能称之为罪犯。

    ——许志强《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成因》

    材料三   (英国)各地监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但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不分原则的混合羁押是 18 世纪英国监狱遭受普遍诟病的突出问题之一(不分罪行轻重、不分性别、不分年龄)。 第二,物资匮乏导致狱犯生存境况堪忧。 第三,缺乏监管使得监狱秩序混乱不堪。因财力所限,许多监狱都缺乏专业的管理者,地方监狱尤其如此。在此种情况下,狱监只好从犯人中选出“监管者”,让罪犯自行管理。第四,环境恶劣、疾病蔓延也是英国监狱的严重积弊之一。

    19 世纪初,英国的刑罚体系遭遇了一场空前危机。 “刑罚危机”促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思考代替传统刑罚的新机制。19 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监狱状况已在整体上大为改观。 首先,新式监狱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有效抑制了流行病的传播。其次,新式监狱不仅受到内政部的统一监督,也享受统一补贴。 狱警开始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来担任,并纳入带薪公务人员行列。再者,犯人的基本食宿条件有了保证。 最后,监狱管理……不再过分强调惩罚,管理中加入了更多的激励、奖励措施,教育感化逐渐成为新的规训手段。

    英国政府何以对监狱改革报以如此高昂的热情,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监狱问题和刑罚危机之外,通过监狱改良来提升国家威望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考量。当时的一位监狱改革者亦道出了这一归旨:纠正罪犯的恶习,使之改邪归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不仅标志着人性的胜利,也标志着一个国家在文明世界中的崛起。

    ——许志强《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监狱改革论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犯罪问题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英国的监狱制度的变迁。 (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16、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象征,伴随时间发展,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的形象和运用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

    时间       

    史料

    介绍

    商朝时期的龙形象主要呈现在青铜器上,商人崇拜神灵,龙是其崇拜的百神、问卜的对象之一,因此青铜器中的龙纹具有狞厉感,神秘而抽象

    汉朝的龙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在汉朝的宫廷文化中,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展示着汉朝的卓越国力和强盛统治

    唐朝的繁荣富强和开放包容使唐朝的龙形象更加富有艺术感和想象力。龙的头部更加夸张,眼睛大而圆,嘴巴张开,牙齿尖锐。龙的身体更加修长,线条流畅、富有动感。龙的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婚礼和丧葬等场合

    现代

    现代中国,人们以“龙的传人”自居,很多领域的发明创造都会以“龙”命名,比如第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为“蛟龙号”

    (1)、题中史料是何种类型? 如果想进一步研究龙文化的演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请说明理由。 (要求:至少补充两份史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龙的变迁与时代发展”的角度,完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题明确,史论结合)
  • 17、国际移民存量是指跨国界流动的人口。如图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     )

    A、国际分工深化与生产的国际化加强 B、国际移民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 C、科技创新加剧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 D、经济全球化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 18、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法》。该法对政府雇员的义务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它要求政府雇员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不得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营私舞弊;不得参加包括政治捐款在内的政治性金钱收受活动。上述立法(     )
    A、标志着西方文官制度产生 B、确立了文官行为准则和从政道德准则 C、体现了政党政治的基本特点 D、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有效结合
  • 19、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就是“不列颠性”观念。 这一观念……格兰人与英格兰人以及其他不列颠地区的人民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观念在1707年联合法案(《联合法案》使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结束了苏格兰独立的政治地位)之后逐渐形成,并在18世纪后半期达到了高潮。“不列颠性”观念(     )
    A、是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出现的表现 B、高潮时期反映英国面临外部挑战和威胁 C、体现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自豪 D、避免了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冲突和分歧
  • 20、1463年,寻找通往东方道路的葡萄牙人抵达利比里亚的蒙罗维亚一带。在这里,葡萄牙人发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胡椒,于是把这里命名为胡椒海岸。从胡椒海岸往东,葡萄牙人相继发现了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和奴隶海岸。这次航行(     )
    A、源于西欧对非洲胡椒等香料的需求 B、促使葡萄牙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具有浓厚的早期殖民色彩 D、推动列强对非洲进行全面殖民入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