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群臣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
    A、社会矛盾尖锐 B、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C、民族交流频繁 D、传统习俗影响深刻
  • 2、春秋战国时,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以民为本 D、严刑峻法
  • 3、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 4、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标准,他希望重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

    戊戌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20世纪前期

    新文化运动

    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主张调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

    材料三:说它是失败了,这同前面所说的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是。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

    ——摘编自雷颐《“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及其背景。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产生的最深远影响。
    (3)、结合所学,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材料三中的“革命”。
  • 5、如图为1978—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对图中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 B、工业化永远是经济增长主动力 C、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世界潮流 D、我国农业生产总量持续地走低
  • 6、如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这里的“某一时期”最可能是指(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A、抗战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过渡时期 D、文革时期
  • 7、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支援了二战各个战场的军事行动 B、罗斯福夸大了中国对二战结局的影响 C、中国抗战为二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D、罗斯福强调了中美加强合作的重要性
  • 8、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四项保证: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在特区内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反映了
    A、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围剿被迫妥协 B、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受挫 C、中国共产党适时修正自己的政策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
  • 9、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下列对长征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①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②铸造了永不磨灭的长征精神

    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军事统治   ④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0、1928年12月29日,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东北易帜_________________。
    A、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标志着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 C、宣告了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彻底破产 D、意味着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 11、“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_________。
    A、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 12、清政府于1912年2月12日发布一则诏书如下:“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予(隆裕皇太后)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对该诏书解读正确的是( )
    A、南昌起义是“民军起事”的序幕 B、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D、南京国民政府实现统一
  • 13、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
    A、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 14、某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柔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15、黄宗羲指出:“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由此可知,黄宗羲( )
    A、反对重农抑商 B、抨击君主专制 C、抵制农业经济 D、否定儒家伦理
  • 16、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嘴角下撇,面带哭相,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赤胆忠心”,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A、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 B、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表现形式单一无变化 D、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
  • 17、下面图示反映了清朝权力中心的变化。这种变化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皇帝逐渐倾向于任人唯亲 B、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C、清王朝议政范围逐渐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更迭
  • 18、梁启超《王安石传》记载:史称公(王安石)尝与司马温公(司马光)廷辩理财。温公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公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中央政府财政困难 C、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
  • 19、如图,元朝开通了直通南北的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是因为( )

    A、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B、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C、南方反元势力强大 D、来自北方的威胁加重
  • 20、隋朝大儒王通,在处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其本质是
    A、弘扬儒学 B、否定儒学正统 C、传播佛教 D、倡导思想多元
上一页 235 236 237 238 2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