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指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地理环境就是存在,是物质,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从本质上和总体上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我(葛剑雄)认为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决定或不决定两种。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人类的早期,也即人类基本上还只能被动地适应现成的地理环境的时候,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因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逐渐减弱。

    ——摘编自葛剑雄《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 2、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简要概括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

    材料三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材料二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的认识有何变化?依据材料说明变化的理由。
    (2)、材料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实际上怎样夺权?导致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从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本·赫勒顿在他的《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中吸取益处。”……阿拉伯帝国时期,各种不同民族的文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阿拉伯地区是地中海各国与远东交通的枢纽,它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西贸易的变化。

    ——摘编自张志忠《“百年翻译运动”及其贡献》等

    材料二  新大陆的廉价白银主要通过两条海上航线被输送到欧洲,一条是通过古巴的哈瓦那港,横穿大西洋运往欧洲的海上航线,安特卫普等新兴港口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另外一条是通过墨西哥在太平洋一侧的港口阿卡普尔科运往亚洲的海上航线,大量廉价的白银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物产。新大陆的白银将三个世界连接到了一起。……欧洲的贸易量大幅增加,贸易网络在大西洋上不断扩展,经济中心从中欧和南欧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促进文明深入交流与融合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大陆的白银将三个世界连接到一起”的理解。
  • 5、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以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有增无减。而美国一些学者坦言,美国财阀集团正在不断制造美国白人的生存和文化焦虑,动辄夸大移民问题、塑造外部“敌人”。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B、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 C、多元文化的湮灭 D、全球人口迁移面临新的挑战
  • 6、1945年,联合国共有51个创始国,多为欧美国家;至1960年,增至100个会员国,其变化如下表。这一变化(    )

    时间

    新加入国家

    1946~1950年

    阿富汗、泰国、巴基斯担,也门,以色列,印尼、缅甸、冰岛、瑞典

    1955年

    柬埔寨、斯里兰卡、老挝、尼泊尔、利比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奥地利、芬兰、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

    1956~1958年

    日本、马来西亚、摩洛哥、苏丹、突尼斯、加纳、几内亚

    1960年

    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布)、刚果(金)、贝宁、加蓬、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索马里、多哥、布基纳法索、塞浦路斯

    A、得益于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 B、表明发展中国家主导地位的增强 C、反映出国际政治新秩序逐渐完善 D、致使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7、赫鲁晓夫上台后,许多集体农庄“人们的劳动态度完全变了样,以前生产队长必须一个个的劝人们到田间或者谷场区劳动,而现在则操另一种心:怎样想出一些工作来好让人们有活干”。这一现象(   )
    A、体现“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B、得益于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 C、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 D、是对农业集体化的根本调整
  • 8、1955年,日本政府出台第一个长期发展经济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又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重点是充实社会资本,改善公共设施,社会保险也“从救贫转向扶贫”,同时把人才培养纳入国家计划。这主要反映出日本(   )
    A、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实现经济自主 B、试图建设福利国家 C、战后科技革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D、重视发挥国家职能
  •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在亚洲加强了“国际共产主义威胁论”的舆论宣传。从60年代起,该宣传的范围扩展到了55个国家,宣传语言也从原来的只有英语到增加了西语和葡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对美国的这一改变,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世界格局向单极化方向发展 B、美苏两国在欧洲的争夺日益剧烈 C、中国崛起威胁美国霸权地位 D、社会主义在亚非拉的影响力扩大
  • 10、二战期间,宣传海报被誉为“墙上的武器”。如图所示,美国政府以“This man is your friend.He fights for freedom”的主题发行了系列海报,宣传海报“This is the enemy”获国家战时海报设计大赛优胜奖。美国海报宣传(   )

    A、旨在巩固霸权 B、注重舆论引导 C、进行经济渗透 D、谋划战后秩序
  • 11、列宁认为十月革命是在“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斗争,而“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在此,列宁旨在强调(   )
    A、十月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俄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 C、革命是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俄国开创现代化新模式
  • 12、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大量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出在拉丁美洲(    )
    A、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 13、下表示意17~18世纪亚非拉地区较大规模的反殖民斗争。这些斗争(    )

    时间

    国家

    斗争

    17世纪中叶

    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18世纪下半叶

    印度

    迈索尔战争

    18世纪末

    南非

    卡弗尔战争

    18世纪末

    秘鲁

    图帕克·阿马鲁起义

    A、体现了反殖民侵略的勇气 B、凸显了民族民主意识 C、改变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D、导致殖民体系的崩溃
  • 14、1893年,恩格斯曾在文章中写道:“如果法国——可能如此——发出(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但斗争的结局将决定于受社会主义影响最深、理论最深入群众的德国;但只要英国还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那么即便法国和德国都不能保证最终赢得胜利。”由此可知,恩格斯强调(   )
    A、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的重要性 B、无产阶级的解放应是国际性的 C、英国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
  • 15、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者,对此,英国史学家表示:“保护,尽管在早些阶段是必要的,现在对于工业界来说却是个烦人的累赘。”英国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   )
    A、容易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 B、亟须推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C、保护本国贸易的重商主义盛行 D、对工人阶级的保护阻碍了发展
  • 16、法国某部著作记录了以下重大事件:三级会议召开,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掌权,《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颁布,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吉伦特派统治,瓦尔密大捷,共和国的建立,处死路易十六。这些事件表明法国大革命(   )
    A、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B、历经曲折才实现政体的巨变 C、鼓舞了亚非拉美地区人民 D、照搬了英国光荣革命的形式
  • 17、15世纪晚期,荷马、亚里士多德等手抄本时代的文字在威尼斯第一次被印刷出来,在印刷史上首次使用的逗号、句号和分号使阅读更加流畅。除此以外,乐谱、地图、带有解剖图解的医学书籍、世俗趣味的方言读物,都在这里大规模印刷出版。到16世纪初期,威尼斯已经成为欧洲出版业的中心。据此可知(   )
    A、雕版印刷深刻影响欧洲思想解放进程 B、印刷业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为时代追求 D、技术革新是文艺复兴的发生前提
  • 18、17世纪初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一些用品,如纺织布、铁壶、铁斧、鱼钩、锄头和枪支等,很快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印第安人对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和铜制品尤其喜欢,将这些东西用在他们的宗教仪式和庆典中。这反映出当时(   )
    A、欧洲文化带来了美洲社会转型 B、物品交流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C、三角贸易改变美洲的社会生活 D、欧洲与美洲文化互相影响吸收
  • 19、日本《养老律令》规定:废除皇室的屯仓,将贵族的田庄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确立身份制度,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良民和贱民两大等级;一般良民(农民)授予口分田,6岁以上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6年一班,死后归公;按户分给均等的宅地和园地。这些规定(   )
    A、强化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B、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C、推动了日本近代化转型 D、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发展
  • 20、古代阿拉伯学者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例如,他们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并且利用历书制作了准确的天文表。此外,他们还翻译和注释了古希腊天文学著作,并将其传入西方世界。这说明古代阿拉伯(   )
    A、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B、融会贯通多种文明 C、推动了欧洲天文学领域革命 D、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上一页 233 234 235 236 2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