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演变历程,如表所述。
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00年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文化呈现多元化。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文明核心,并向周边辐射
夏商周时期
中华文化初创期和奠基时期。文化认同初步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秦汉时期
文化大一统趋势明显。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多
隋唐时期
中华文化以宏博和辉煌著称。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突出
宋辽西夏金至元明清时期
中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新的文化不断出现,先是中学西传,后出现西学东渐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围绕“中华文化的演变”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有原因分析、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厚重的“历史符号”,为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988-1995年,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共39件,根据其中一些有明确信息可考的印本得知,其刻印地主要位于元大都和杭州等地,而且大都是元代后半期之物。这批印本以佛经为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另外北区还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如莫高窟北区第51窟出土一件褐地龟背纹妆花(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一个品种)纱残片,经学者鉴定为元代织物。
——摘编自刘拉毛卓玛、杨富学《元代印本在莫高窟的发现及其重要性》
材料二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敦煌吐鲁番学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学者以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包罗宏富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之中,奋勇直追、发愤图强,经过40年的努力,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旧有状况,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崭新局面。敦煌吐鲁番学得以不断赓续发展,成为源于中国且实至名归的国际显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5日第00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究元代敦煌历史可以采用的史料。(2)、总结材料一反映的元代后期敦煌的历史事实。 -
3、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其中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一种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以及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玛雅人发明了“玛雅历”;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并且制定了精确的历法;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这几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都处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16世纪时,西班牙帝国灭亡玛雅文明的传承者阿兹特克帝国,摧毁了阿兹特克文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明的主要贡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湮灭的可能原因。 -
5、如表所示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咨询机构的相关情况。这最能体现( )
名称
成立时间及地点
职责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1948年成立于日内瓦
是《世界遗产公约》在自然遗产事务方面的特别合作伙伴,旨在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久利用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1959年成立于罗马
通过培训、信息、调查研究、技术合作及舆论宣传等方式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针对遗产地的具体问题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供技术性建议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1965年成立于华沙
借助于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为保护建筑物、古镇、文化景观、考古遗址等各类型的文化遗产完善标准,改进技术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1978年成立于斯德哥尔摩
通过对记录和保护产业遗产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信息交流,推动产业遗产保护的国家合作
A、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担当 B、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初步形成 C、科技进步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 D、世界各国探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
6、2015年,学者在上海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馆藏公文纸印本《后汉书》与《魏书》的纸背发现明朝洪武初年小黄册原件共计635叶。小黄册原件文献反映了黄册里甲制度的确立起点,揭示了明代乡村组织“图”的来源。这说明( )A、图书馆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之一 B、了解历代赋役制度和基层治理有赖正史 C、新史料的发现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D、应高度重视挖掘馆藏古籍中的纸背文书
-
7、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图书馆及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如表依次对应的载体为( )
序号
功能
①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②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领域的知识
③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④
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A、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教育、印刷书 B、博物馆、图书馆、印刷书、学校教育 C、图书馆、学校教育、印刷书、博物馆 D、学校教育、博物馆、图书馆、印刷书 -
8、1942年建立的“美国之音”在二战后成为美国政府向苏联民众宣传的主要工具,不仅推广美国生活方式,更宣扬“自由世界”原则。从1949年开始,“美国之音”在乌克兰、立陶宛等地用当地语言广播。由此可见,“美国之音”( )A、建立初衷服务于美国冷战战略 B、主导了“自由世界”宣传工作 C、推动了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发展 D、逐渐发展成为一柄“冷战利器”
-
9、法国律师热尔比耶在1789年评论道:“是谁激起了这一场疯狂的骚动?是一群小职员,是一些不知名的作家,还有常常上顿不接下顿的蹩脚文人,他们游走于俱乐部和咖啡馆,煽动大众的情绪。”热尔比耶的评论( )A、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 B、批判了革命目标的简单化 C、肯定了人民群众的自发性 D、提供了审视启蒙的新视角
-
10、如图是16世纪《特拉斯卡拉画布》,描述了阿兹特克帝国被征服的过程。特拉斯卡拉印第安人与阿兹特克帝国有仇,遂帮西班牙人打败后者。当地本土画家以此画纪念此事。据此画推测恰当的是( )A、西班牙人靠热兵器的优势获胜 B、印第安人间的内讧是战败要因 C、阿兹特克人在人数上处于劣势 D、此战之后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
11、有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9年前后提出二进制数学方法,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读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这促使他将二进制的论文送交巴黎科学院要求公开发表。由此可见( )A、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 B、《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C、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 D、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主导作用
-
12、明清之际,天文、地理、数学等西方科学技术先后传入中国,产生了中学与西学之争。有学者提出“西学中源”论,认为西方的天文、数学等知识,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逐渐成为清朝前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流思想。“西学中源”论( )A、有利于理性比较中西文化 B、推动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C、为西学的传播扫除了障碍 D、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1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新加坡调整移民政策,帮助有技术专长的移民获得永久居留权和新加坡国籍;向雇用外国技术工人的公司和企业提供政府补助金;帮助外国技术工人解决短期住房需要;等等。这一调整旨在( )A、推动新加坡经济持续发展 B、提高新加坡在世界的美誉度 C、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 D、吸引国外人才来新加坡工作
-
14、拉丁美洲往往被称为种族大熔炉。据美洲开发银行2015年数据显示,拉加地区人口中35%为白人,29%为印欧混血,24%为非裔,11%为原住民,而原住民是最贫穷的种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拉美地区位置闭塞 B、欧洲的殖民统治 C、拉美国家制度落后 D、全球航路的开辟
-
15、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如图所示。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
16、有日本学者认为,“(幕府统治时期)实行礼教文化政治的目的是,按照儒教的政治理想教化人民,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反映了( )A、日本对儒教全盘吸收 B、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中日文化的深度关联 D、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
-
17、14世纪英格兰圣方济各会修士威廉·奥卡姆提出了奥卡姆剃刀原理,他指出在可以使用少数几个概念解决问题时,没有必要创造更多概念,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以此来批驳中世纪经院哲学复杂的神学体系。奥卡姆的思想主张( )A、是人文精神在神学中的体现 B、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C、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D、动摇了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
18、古代西亚地区的楔形文字主要书写在黏土制成的泥板上,书写工具通常是用芦苇制成的,有时也用木材、骨棒或者其他材料。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古代西亚地区( )A、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形态 B、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C、楔形文字使用时间短暂 D、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
19、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些现象( )A、表明中国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B、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推动了区域间文化融合统一 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图表为20世纪上半叶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简表(部分),从图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列出信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