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都是由小国而走向统一的大国,最后成为广土众民的帝国。而希腊城邦因为地理条件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各城邦公民关心自己国家的独立,在城邦制度巩固之后,各城邦相互独立,相互牵制,每一个城邦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主权体。这样的城邦有利于发挥小地区的积极性和适应性,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尽管城邦具有主权上的独立和政制上的差别,但是,古希腊人也自认为同属一个民族,都称自己是“希腊人”。在希腊城邦的小国寡民局面下,奴隶制经济一般也是小规模的,不存在东方那种宫廷的大奴隶主,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与环地中海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徐爱国《西方法律思想史》

    材料二  11世纪开始兴起的欧洲中世纪城市,有着与古典城市极其不同的特质。古典城市大多只是人文地理意义上的人口聚居地,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则不一样,它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城市共同体是典型的公社制度。它是地缘共同体,成员多系移民,血缘关系退而为次。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纸契约: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亦即市民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市民们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并得到城市的保护。中世纪城市作为一种共同体,构成欧洲政治结构中的一种主体单位,代表本城及市民利益,并非上级政治权力的代表,对下(市民)负责而不对上(领主)负责。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1世纪以后兴起的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2、在中非双方共同倡议下,中非合作论坛于2000年正式成立。此后,中非民间论坛、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等中非合作论坛分论坛陆续成立。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B、西方国家已经放弃对非洲渗透 C、中非命运共同体日益紧密 D、非洲经济发展取决于中国援助
  • 3、近年来,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不断发展,这对多边、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有学者认为,要警惕世界回到“城邦时代”。这反映出(    )
    A、世界市场出现瓦解趋势 B、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 C、全球经济衰退迹象明显 D、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
  • 4、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独立国家数量不断增多。在1943年至1984年间,有94个亚非殖民地脱离宗主国赢得独立,这些国家大约拥有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991年和1992年,苏联被15个继承国、南斯拉夫被5个继承国、捷克斯洛伐克被2个继承国所取代。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独立自主运动的影响 C、二战及战后冷战影响 D、帝国主义势力的衰落
  • 5、下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根据图表可知这一时期(    )

    苏联和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单位:亿美元)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6834

    9778

    10568

    11641

    12973

    13987

    15057

    16781

    3290

    5160

    5620

    5960

    6750

    7750

    8660

    9370

    A、美国社会运动进入高潮 B、美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 C、苏联体制的弊端开始暴露 D、美苏之间的经济实力存在差距
  • 6、 下图所示组织的建立表明(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A、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际协调 B、经济大危机已来临 C、政治同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D、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 7、20世纪70年代,苏联逐渐增加对西欧重工业机器设备的进口数量。以1975年为例,与全球进口数量相比,从西欧进口的汽车生产设备占比达69%,矿产设备占40%,化工设备占44%,各种钢管占60%,黑色金属占48%,卡车占46%。此举(   )
    A、说明苏联和西欧意识形态冲突消失 B、适应了苏联经济快速发展需要 C、反映出欧盟对苏联出口管控的放松 D、带有一定的国际政治斗争色彩
  • 8、如表是1910-1937年英、美、俄(苏联)德等国家的经济数据表(单位:百万吨)。据此推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国家是(   )

    年份

    项目

    国家

    1910年

    原油产量

    11.3

    0.1

    27.9

    ____

    钢产量

    3.3

    13.1

    26.5

    6.5

    1937年

    原油产量

    28.5

    0.5

    172.9

    ____

    钢产量

    17.7

    19.8

    51.4

    13.2

    A、俄、德、美、英 B、英、俄、美、德 C、德、俄、英、美 D、英、德、美、俄
  • 9、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政府为建立新世界秩序提出的纲要,广泛地宣传集中于这一时期取得的巨大工业成就——建立在沼泽之上的城市、水力发电工程以及庞大的大坝和发电厂、莫斯科地下管道体系。1928—1938年这十年中的新生儿取了诸如小五年(女孩)和计划(男孩)这样的名字,这反映出(   )
    A、对苏联工业成就最大的肯定 B、计划一词成为三十年代热词 C、苏联社会对五年计划的热情 D、五年计划改善了民众的生活
  • 10、19世纪30年代,有位英国学者说:“我们必须努力培养一个可以帮助我们和我们统治之下的几千万人沟通的等级,这个等级的人虽然拥有印度人的血液和肤色,却有着英国人的品味、观点、道德和思想。”由此可知,该学者的主张意在(   )
    A、提升印度国民文化素养 B、完善印度的种姓制度 C、强化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D、缓和英印两国的关系
  • 11、有学者指出,19世纪初的英国,所谓的竞选活动更像个表演,即使有竞选活动的选区,投票大多是公开性的,选民投票的自主性很低,再加上贿选、雇佣打手等手段,使得所谓的竞选毫不民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天赋人权精神逐渐丧失殆尽 B、民主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 C、无产阶级处于政治无权地位 D、政局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 12、“在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数理世界里,充满着井然有序的理性规律和法则。万有引力定律是它们的一个象征。在引力定律的支配下,行星无一例外地做椭圆运动,人类可以准确地预言它们在任何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这给当时的知识界以深刻的印象。他们相信,不仅在物质世界有这样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由此(     )
    A、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B、文艺复兴运动发展 C、启蒙运动蓬勃发展 D、宗教改革拉开序幕
  • 13、17世纪初,美洲的西班牙殖民者格劳·蒙法尔孔在给国王的信中说,“从西班牙送到美洲新西班牙的货物比菲律宾的货物更贵。如果商品分别从两地进入而没有限制,那么消费者会倾向于从菲律宾人那里购物,而不是从西班牙人那里购买商品。”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价格革命的加速 B、三角贸易的推进 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开展
  • 14、格劳秀斯在著作《论海上自由》(1609年出版)中,驳斥了葡萄牙人以他们曾最早横渡印度洋为理由而拥有印度洋的主权,论证了“海洋自由”的原则,抨击葡萄牙对从欧洲到东方的海上贸易路线的垄断。格劳秀斯的主张(    )
    A、体现工业资产阶级需求 B、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C、挑战了传统的海洋理论 D、使近代国际法得以发展
  • 15、16世纪早期,廷巴克图大规模地复制书籍,复制书籍末尾的标签不仅注明书籍的题目和作者,而且包括手稿复制的时间和抄写本书的书记的姓名,有时甚至还有校对者和工人的全名。这反映出廷巴克图(    )
    A、成为西非地区的文化中心 B、图书复制向专业化发展 C、积极参与传播伊斯兰教 D、因学术交流而兴起和繁荣
  • 16、西欧中世纪中后期,新颖独特的“城镇”文学开始成型,商人和工匠开始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方言文学。这些作品大多充满活力、纯朴幽默且篇幅短小,主要内容是对陈规旧习的嘲讽。“城镇”文学的出现(   )
    A、为近代自然科学所推动 B、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 17、某部古代法典规定,高等种姓男子可娶低等种姓女子为妻,这被视为“顺婚”;反之,则为“逆婚”。最为法律所不容的是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之间的婚姻,其后代称为“旃陀罗”,属于不可接触的“贱民”。该法典诞生于(    )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巴比伦 D、古罗马
  • 18、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简表

    时间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

    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1953—1956年

    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9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末

    至60年代初

    尼泊尔、柬埔寨、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

    60年代初,又有加纳、老挝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至1976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增加到111个。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外交”为主题,就材料整体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初期,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权的教士。《圣经》成为学校唯一的教科书。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此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的强悍军人。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行会学校、商人子弟学校出现了。这类学校注重本族语言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来这类学校合并成城市学校,并逐渐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摘编自马世力、陈光裕《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材料二   1869年,中美《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需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在容闳等人的促推下,清政府开始举办幼童留美计划。1872~1875年,120名学生赴美留学,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肆业局”进行管理。学生在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和土 木工程等的同时,由随行出国的汉文教习“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19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排华浪潮,加之清廷惧怕学生“西化”,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提前撤回,仅两人大学毕业。

    20世纪初,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庚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并用于开设学堂、兴办教育,得到美国总统与国会的认同。1909年,游美学务处成立,负责考选学生,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华学堂。1909~1929年,庚款留美学生共计1289人,学习美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其中87.3%获得学士以上学位。

    ——摘编自胡中波《中美关系视野下的中美教育交流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留美教育发展的特点。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从一个地区和另一地区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因为美洲种植为供应欧洲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产品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运到欧洲。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它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世界市场的扩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阅读下列三幅相关的示意图。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1500年以前到18世纪末世界贸易呈现的变化。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幅示意图为其命名并说明理由。
上一页 237 238 239 240 2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