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从甲骨文卜辞来看,商朝的“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商都以外之地和商王以外之贵族的臣不能称之为“王臣”。而西周时期“王臣”的内涵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延伸,逐渐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的局面。这一转变说明西周( )A、王室对地方政治统治的强化 B、血缘关系和贵族等级制的解体 C、王室对地方垂直管理的确立 D、“家国一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
2、与商代相比,西周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变,但两朝也有共通之处。下列选项中,属于两朝共通之处的是( )A、金属工具广泛使用 B、国家治理模式 C、血缘氏族影响巨大 D、王位传承方式
-
3、《国语》记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材料所述“同志”的基础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政治同盟 D、联姻关系
-
4、相传,商的祖先名契,其母与同伴在水边洗浴,偶然见到一只燕子蛋,便取来吃掉,由此怀孕生契;周的祖先名弃,其母在野外偶然踩踏他人的足迹,因而怀孕生弃。两人之父均不详。上述传说主要反映( )A、部落发展经过了母系氏族阶段 B、封建帝王自我神化王权 C、宗法制以母系的血缘来定亲疏 D、图腾崇拜始于商周时期
-
5、在中国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或外族入侵,便有世居于中原北方的名门望族和百姓向南方迁徙,其中尤以西晋末年、唐末和北宋末年三次南迁的规模最大,又被称作“衣冠南渡”。第二次“衣冠南渡”源于(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武周篡唐 D、靖康之变
-
6、吐蕃是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松赞干布继位后,积极推进与唐朝的广泛交往。为此他( )A、迎娶文成公主 B、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C、接受唐朝管辖 D、与唐联手平定后突厥汗国
-
7、有诗人作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该诗描绘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8、隋唐时期,地处江淮之地的扬州,以“十万人家”“十里长街”著称,其富庶程度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A、其地处运河枢纽之地 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大批北民流亡南下
-
9、有学者评述,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分裂时代。在这个时代,既有对峙,也有合作;既有战争,也有和平;既有民族大分裂,也有民族大融合。其思想活跃程度甚至可以和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相媲美。这一时代是( )A、秦汉 B、南北朝 C、隋唐 D、五代十国
-
10、观察下图。图中所示现象( )
A、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B、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C、维持了原有的民族布局 D、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出现 -
11、汉武帝时期,常年的对外战争导致国家财政匮乏。此外,商人阶层势力逐渐壮大,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为此,汉武帝( )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推行均输平准 ④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2、边疆问题,尤其是匈奴的不断入侵,在西汉文景时期已为大患。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开始筹划对策。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汉武帝针对匈奴所采取的是( )A、派遣大将出击匈奴 B、设立河西四郡 C、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D、设置西域都护府
-
13、《史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针对这一困境,汉初统治集团主张( )A、“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D、“刺史班宣,周行郡国”
-
14、秦始皇时期,某官职“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曾被派往调查“焚书坑儒”前咸阳诸生的言论,以及追查陨石铭文“始皇帝死而地分”事件等。该官职最有可能是( )A、太尉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尚书令
-
15、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久不来朝,有意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得知后,对周平王产生怨恨。为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周平王与郑庄公决定交换人质以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姬狐被送往郑国,而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则被留在周王室。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周郑交质”。这一事件反映了( )A、诸侯纷争不断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加强 D、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被完全打破
-
16、下表为西周礼乐制度的相关规定。该表直接反映了(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人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
A、等级秩序的稳定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宗法制度的确立 D、君主专制的形成 -
17、下图为商朝政权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 )A、商朝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B、商王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商朝国家机构较为完善 D、商王脱离了神权的束缚
-
18、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老时,将其位禅让给舜。后来,禹因治水有功,接受了舜的禅让。对于材料中“禅让”的理解,正确的是( )A、推举和考察是其重要依据 B、血缘关系成为主要纽带 C、实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D、在一家一姓中世代相传
-
19、新石器时代晚期,同一墓地中往往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大墓往往有棺椁,随葬品多达百件,而小墓不但没有任何葬具,且绝大部分也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 )A、早期国家的形成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母系社会的瓦解 D、民主政治的实行
-
20、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这五千年里,中国文化出现了三座伟大的高峰,分别是春秋战国、大唐盛世、赵宋之世。可以说,这三个时代是中国文化最灿烂辉煌的时代。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发展为主题写一则短文,标题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