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学者认为,魏初迁都之后,于革易日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对此学者观点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改革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B、汉化政策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 C、统治者政策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D、民族文化交融势必影响多样性
  • 2、东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如贾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他在晋孝武帝时受朝廷委派,撰成《十八州士族谱》七百多卷。由此可知,修谱旨在(     )
    A、维护门阀特权 B、促进宗族团结 C、保证选官公平 D、吸纳庶族参政
  • 3、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诸葛亮不仅重用拥蜀的南中大姓和有功将领,还派一些汉官担任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的要职。这一做法(     )
    A、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B、使南中割据力量逐渐走向衰亡 C、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D、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蜀汉灭亡
  • 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从田庄的角度出发,记载其从正月到十二月的例行活动,包括耕地、播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等一系列农事安排,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书中不少地方论及农业技术,如稻秧移栽、果树压条繁殖,都属于当时先进的生产经验。据此可知,东汉(     )
    A、践行藏富于民思想 B、重农政策有所放松 C、田庄经济较为发达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 5、汉初几位统治者大力推崇黄老之学,秉持“无为而治”之策。然而,汉武帝在董仲舒的提议下,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说”,转而尊崇儒术。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
    A、维护大一统政治局面的需要 B、黄老之学无法解决社会矛盾 C、儒学家积极宣扬儒学的作用 D、汉武帝个人的学术兴趣偏好
  • 6、西汉时期,刺史的“秩”(官员等级、俸禄)相当于低级县令(“六百石”),却可以监察郡国“秩六百石”以上长吏。但朝廷又规定刺史“以六条问事,非六条所问,即不省”,如干涉郡国正常工作,郡守可以抵制并上诉。这反映出(     )
    A、地方行政效率在逐渐提高 B、国家行政层级日益复杂 C、刺史监察权受到严格规范 D、郡国并行体制逐步瓦解
  • 7、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认为秦国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地理优势 B、老百姓守法 C、政治良好 D、统治者英明
  • 8、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孟子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韩非子则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些思想都(     )
    A、重视以人为本 B、强调自强不息 C、崇尚天人合一 D、关注现实政治
  • 9、西汉刘向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这段评论(     )
    A、指出了春秋争霸的残酷性 B、反映了汉朝文人的道德观 C、与唯物主义观点基本一致 D、没能揭示当时的社会动荡
  • 10、《史记》载:“周武王既克殷,访箕子以商所以亡,而问所以安。箕子曰:‘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周天子强化中央专制统治 B、民本思想与德治观念显现 C、西周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箕子认为国家应实行法治
  • 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和商最大的不同,一是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产生了宗法和丧服之制,并由此产生了分封子弟的制度;二是庙数之制;三是同姓不婚之制。由此可知,西周(     )
    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以宗法血缘维系等级秩序 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王室对地方直接控制
  • 12、周初分封时,将周部族、先代部族、殷遗族众以及众多蛮夷戎狄都划在周政与周制的圈子里,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同时周统治者还做出制度上的规划,如策命赐物、朝聘盟会、爵制和服制等。这种做法使西周初期(     )
    A、加强了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 B、制度保障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C、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已形成 D、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在经历了一个波动期后,隋朝又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中国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而在罗马帝国,西罗马一经解体,就再也没能恢复,在西罗马的废墟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蛮族国家,演变成欧洲林立的小国,导致欧洲中世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暗时代的到来。那么为什么同样的“蛮族”入侵,在中国和西方的结果不同呢?为什么中华帝国在崩溃后总能统一,而西罗马帝国一旦崩溃,就再也不能复建呢?

    ——摘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淹没在宗族体系之中。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以夫妻为核心的两代层结构小家庭。它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在伦理上又是一个充满天伦之乐的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中,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厚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

    ——整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北魏建国之初,由于刚由原始社会脱胎不久,在婚配上尚带有原始的遗风,部族内部通婚现象仍广泛存在。孝文帝即位不久,就诏令禁绝同姓相婚,令下后如仍有犯者,处以绞刑。他认为北魏社会,由于婚嫁越轨,使“贫富相高,贵贱无别”的等级不分明状况愈来愈严重,为此,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等士族与百公伎巧卑姓为婚。除此之外,孝文帝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卢、李、郑、王五姓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5个皇弟娶汉族高门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室女大约有40多人嫁给汉族高门。于是,鲜卑族王室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

    ——改编自薛瑞泽《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前后家庭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秦国统治者推动上述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婚姻改革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良渚古城作为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一环,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钱山漾文化在文化因素上一脉相承。古城的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城(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祭坛墓地和大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俨然是一个政教中心,政权管辖所及的范围除了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外,更是远达今天江苏北部、钱塘江以南的地区。通过考古再现良渚古城,可以发现它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摘自《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材料二   五代十国时期,江浙、川蜀、两湖等南方地区经济得到较大的开发,逐渐显示出南方区域经济的优势。若干以商业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已经形成,因此,东汉以后,长江流域只能建立蜀、吴两国,唐以后却可以成立好几个小国。范仲淹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这些地区开始大量种植水果、花卉和药材等,并且将其大量运往到北方,即使战事紧张,这种商业联系也不曾隔断过。

    ——整编自王丽梅《论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古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影响。
  • 16、《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     )

    ①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②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高度集权

    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④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 17、《宋书》记载江南地区:“自义熙十一年(415)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该区域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

    ①大运河的开通       ②民众负担相对减轻       ③曲辕犁的发明       ④相对稳定的政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8、观察下表。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     )

    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部分)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宋杨

    以恭孝称于乡闾

    不应州郡之命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许晏

    乡人皆称弟克让

    晏等以此并得选举

    A、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B、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C、乡里舆论的支配作用 D、阶层流动的固化趋势
  • 19、2001年,在西安市灞桥区江村东侧,有一座西汉大型墓葬被盗,被称为“江村大墓”。经考古研究,国家文物局宣布此大型墓葬为汉文帝霸陵。下列能够证实墓主人身份的信息中,最关键的是(     )
    A、元代文献记载:“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清代陕西巡抚在凤凰嘴立碑,上书“汉文帝霸陵”;江村大墓距凤凰嘴约2公里。 B、《三辅黄图》记载:“文帝霸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就其水名,因以为陵号。”《水经注》中记载:“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上有四出道以泻水。在长安东南三十里。” C、西汉帝陵实行“同茔异穴”的制度,即皇帝与皇后墓同处一个陵园,但各有墓穴。江村大墓距汉文帝窦皇后陵约800米,两墓四周发现了围墙,构成了一个陵园系统。 D、江村大墓外藏坑、陶窑、陪葬墓等遗址发掘出土陶俑、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金银器等文物上万件。
  • 20、战国中期,各国货币不一,圜钱仅在秦国普遍流行,并从圆形圆孔演变为圆形方孔,取“天圆地方”之意。随着秦军东扩,赵、燕、齐等先后铸行便于携带的圜钱,直至秦朝“半两”圜钱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促成上述现象的因素有(     )

    ①区域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       ②货币的统一具备社会基础

    ③传统宇宙观和战争的影响       ④商品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上一页 209 210 211 212 2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