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元政府成立专门负责海运的机构——行泉府司,“专掌海运”。据《大元海运记》《元史·食货志》统计,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数量呈阶梯式蹿升,最多时一年可达350万石。途中粮食损耗也由最初的25%下降到1%。这(     )
    A、反映出元朝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B、有利于元朝北方的社会稳定 C、说明元朝南方经济开始超越北方 D、推动了元朝商业的迅速发展
  • 2、辽圣宗时除四大王府之外其它部族的长官都改称节度使,大部族中节度使隶属于各部大王,小部族节度使为各部的最高长官,享有地方军事、民政以及朝贡的职责。中央主要采取较频繁的调动和限制兼统的手段对其进行控制。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B、维系了政权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地方管理的强化 D、推动了契丹文化的发展
  • 3、下表是北宋和南宋时期政府纸币发行量情况(单位:万贯),据此可以推断南宋时期(     )

    北宋

    1023年

    1072年

    1094年

    1098年

    1102年

    交子发行量

    125

    251

    281

    377

    777

    南宋

    1128年

    1168年

    1190-1194年

    1234年

    1255-1258年

    钱引发行量

    377

    4000

    7000

    17000

    26000

    会子发行量


    2000

    8000

    250000

    640000

    A、财政收入有明显的提高 B、白银流入导致货币贬值 C、商品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D、纸币信誉存在崩溃危险
  • 4、程颐曾明言:“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士大夫提出:“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这些主张(     )
    A、有助于国家治理机制的优化 B、表明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 C、使官僚集团对皇权形成制约 D、导致皇帝权威受制于理学思想
  • 5、“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为目的兴起的城市,到了两宋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除去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以外,还可以作为该结论依据的是(     )
    A、集镇出现了专业分工 B、坊市分区制逐步瓦解 C、地域性商人群体兴起 D、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 6、燕乐歌舞大曲是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到了宋代,民间音乐发展,新兴的具有很强叙事性的音乐体裁形式如戏曲、杂剧艺术和说唱音乐等逐渐替代歌舞大曲。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音乐艺术深受儒学影响 B、音乐体现兼收并蓄特征 C、宋代音乐水平高于唐朝 D、审美情趣受时代的影响
  • 7、唐朝科举制下县试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乡试则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会试由礼部主持,殿试一般是皇帝亲自策问。这说明科举制(     )
    A、彰显了学在官府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促进了阶层流动 D、体现了国家意志
  • 8、唐朝前期,土地若因人户逃逸而抛荒,官府通常会保护逃户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严厉禁止他人“盗耕种”。到了宋朝,官府通常会将这些土地暂时代管,出租给农民耕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动 D、朝廷面临严重财政危机
  • 9、唐太宗时期设置政事堂,三省长官在此办公;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其具体的行政机构,将尚书省管辖的六部迁徙到了政事堂。这一调整(     )
    A、造成了官员冗余现象 B、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C、推动了相权再次集中 D、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 10、有学者指出“孝文帝亲政前鲜卑和汉族统治者之间就出现空前融洽的局面”,而太武帝时期,身为朝廷重臣的汉人崔浩却因主持编纂国史时秉笔直书,行文“备而不典”“讪鄙国化”而被族诛。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民族矛盾与交流并存 B、中央权力斗争残酷且激烈 C、史书编撰原则未统一 D、胡汉矛盾引发孝文帝改革
  • 11、汉代士人在忠孝不能两全而发生矛盾时,往往选择先忠后孝;到魏晋南朝时,士人忠君观念逐渐淡化,“忠臣”极少而“孝子”极多,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与这一转变密切相关的是(     )
    A、孝廉成为选官标准 B、国家治理日益完善 C、三教融合儒学发展 D、世族门阀制度形成
  • 12、《史记》中描述江南为“楚越之地⋯⋯饭稻羹鱼”;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江南“皆播麦菽”。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B、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C、饮食结构渐趋改变 D、稻麦轮作技术普及
  • 13、汉代敦煌郡的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邮驿接待机构。“官卒徒御”37人,由啬夫总领其事,还有置丞、置佐以为佐贰,主要负责传递官府公文书信以及军情急报、接待往来各级官员和中外使者等。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B、汉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少数民族侵扰边患危机得到解除 D、汉代开创的邮驿制度方便交流
  • 14、汉武帝设刺史,重点监察地方官吏,尤其是“二千石”即郡守、诸侯国相等地方大吏,如发现其有不法行为,向朝廷“劾奏”,由朝廷裁决处罚。“监者每二岁一更,常十一月奏事,三月还监焉。”这说明汉代刺史(     )
    A、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廉洁 B、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 C、提高了对地方监察的有效性 D、实现了地方机构分权制衡
  • 15、据睡虎地秦简《田律》记载:下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应立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顷数已开垦而末耕种田地顷数;禾稼生长期下雨,也要立即报告降雨量和受益田地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害虫等灾害损伤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顷数。这体现出秦朝(     )
    A、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受损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 D、法治保障了农业的发展
  • 16、下表为先秦时期三家学派的主张。据表可知,这些主张(     )

    书名

    主张

    《论语·学而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德经》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墨子·兼爱上》

    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

    《管子》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A、体现出中华文化崇德尚贤 B、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C、反映了诸子阶级属性相同 D、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
  • 17、2016-2017年,在四川首次大规模发现、辨识出半地穴式房址,这些流行于北方的建筑,在南方发现并不太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推断,这些建筑可能是季节性使用,“冬季风大,这些半地穴式房屋更适应居住”。据此可推知,该遗址时期(     )
    A、存在跨区域文化交流 B、北方建筑技艺高于南方 C、蜀地文明的特色鲜明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 18、距今约9000年前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玉器;距今5500年左右,玉器被赋予“以玉事神”的内涵。夏商周时代,“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观念逐步发展。其后,经儒家文化演绎,“君子比德于玉”的风尚延续发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玉文化得以经久流传。这表明中华文化的(     )
    A、包容性 B、连续性 C、多样性 D、凝聚性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理大发现开启了新旧大陆间大交流。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除看不见的麻风、天花、伤寒等病毒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玉米到马铃薯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摘编自艾弗瑞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日美围绕彼此海军主力舰吨位比例问题争夺甚为激烈。日美双方就此一问题僵持不下。1931年和1934年,日本先后通过旨在扩充海军军备的“第一次补充计划”和“第二次补充计划”。这种疯狂的造舰活动使日本海军实力急剧膨胀。1934年12月和1936年1月,日本先后废除《华盛顿海军协定》并退出“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到1936年末,日本海军总吨位已扩充至美国的68%,而其中新锐舰艇吨位则达到美国的81%,这为日本实施“南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徐传博《军备竞赛与太平洋战争的起源》

    材料二   日本的扩张迅即遭到美国回击,美国开始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和废铁。当时,日本的主要资源大多需从美国进口,因此美国的经济制裁确使军部一时感到不安。但军部的“南进”扩张政策已定,仅此制裁一项无法促其改变。更重要的是,在军部看来,南洋蕴含丰富资源,一旦日本“南进”拿下南洋,即可将南洋资源掠为己有,从而实现资源的“自给自足”,便无需依赖美国的资源供给。可见,美国的制裁并未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此时的日本确已抱定一心“南进”、对美一战的决心。

    ——摘编自徐传博《军备竞赛与太平洋战争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日军备竞赛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日军备竞赛的影响。

上一页 208 209 210 211 2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