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据上述材料可知,周初分封对象不包括
    A、同姓亲族 B、先代贵族 C、功臣谋士 D、犬戎首领
  • 2、商王武丁统治时期,频繁用兵。对被征服的方国,武丁或将其部族迁于他地,或就地安抚,予以册命,使之成为商王朝外服。此外,武丁还通过与外服联姻、让外服参加祭祀等方式,密切外服与商王朝的关系。武丁的这些举措
    A、造成了“外重内轻”的统治格局 B、体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原则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巩固和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
  • 3、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由此可知(     )
    A、对史实的认识可以因人而异 B、历史研究需综合多种史料记载 C、史前史研究仅能靠考古发掘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倒退
  • 4、江西拾年山文化遗址中的二期和三期文化中的墓葬主要是无圹和有圹,无圹穴墓在马家浜、草鞋山松泽、薛家岗和良诸文化中都有发现,而有圹穴小型墓或圹穴经火烧烤的习俗在广东珠江支流的北江石峡、西江封开地区同样见有(如下图)。这表明(     )

    A、上古时期江西是南方文化的中心 B、华夏认同理念已经彤成 C、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各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城文化、故宫文化和京剧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闪亮名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据非常重要位置,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长城历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走出去向海外和世界传播,可以显著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故宫文化则在体现传统主流文化的同时,更带有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瑰宝。京剧承担着传播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人的优秀文化,做到推陈出新,共同丰富当代世界文化的内涵。

    ——摘编自任凤珍、钱越《长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价值——基于长城经济文化带的思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所列中外文化交流项目的共同历史价值,列举至少一项位于河北省的其他中外文化交流项目,并说明其除中外文化交流外的现实价值。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里治”,上有乡、保,下有什、伍,链入国家控制体系,统治者借助严密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以及选任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实现对“里”的掌控。国家权力没有成建制地直接嵌入,而是构建一个以里长为核心的基层控制网络。“里”成了社会大网中关键的节点,形成“每县若干里,每里若干甲,每甲若干村,如身之使臂”的节节而制的状态,以图实现“保长甲长之所统,地近而人寡,其耳目无不照,善恶无所匿,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意即,保长甲长统辖领域位置相近且人数较少,他们便能洞察一切,善恶之事都能尽收眼底,从而报于州县。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统治者越依靠自上而下的编网,渗透和控制基层社会,攫取社会资源。

    ——摘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建设中的基层治理体制变迁

    阶段

    时间

    治理目标

    治理主体

    治理策略

    治理结构

    社会重构

    1949~1957年

    社会秩序

    政治、行政与社会

    动员式

    分散多元

    社会改造

    1958~1978年

    社会汲取

    政治与社会

    单位制

    政治一元

    社会培育

    1979~1999年

    社会反哺

    行政与社会

    项目制

    政社二元

    社会治理

    2000~2019年

    社会发展

    政治、市场、行政与社会

    绩效制

    一核多元

    ——摘编自挂云帆《中国社会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基层治理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取得进步的主要因素。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大体上从11世纪城市兴起到15世纪。第二阶段,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兴起,通常称之为商业资本主义时代,是为产业革命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的时期。第三阶段是产业革命,工业社会最终形成。关键性的是15~18世纪这个阶段。资本主义是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但达到这一定水平相对说来是比较容易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即为明证。但难的是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发展体制,出现一个开放世界市场及能支撑这个世界市场的体制。不可能设想零星的资本主义萌芽能自行开辟世界市场,也不可能设想没有世界市场的资本主义。西欧中世纪后期某种原始形式的发展机制开始出现,地理大发现是这一体制初步形成的基本表现。

    ——摘编自王加丰《对资本主义起源的一些看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安抚向位之初议,归一处于永顺,归四处于酉阳,岂无故而为此。因此议出而永顺始有反唇。何以一 立盟书称各照古界管业而遂贴然无譁[哗]乎?此四处之古界者若以归酉而帖然,则永顺何以反唇?若以归永 而帖然,则酉阳岂甘尽弃。总之,土司田地,其本来得于何处,惟土司各自知之,必不尽吐于汉官也。若 必以汉法绳之,则反激而多事。故明剖之不服,而模稜[棱]于古界二字,反为心服。非真模稜已也。古界 二字汉官视为模稜,而在土司之自为根底,则不啻若苍素。但仍其古界之无言,即以夷治夷之道也。

    以不分明之地而各称古界,是即夷人之所谓分明者耳。夷人以自私自利为恒情,但于自私自利之中而 各有均得,则私而反以为公,此所以终为夷俗,而终不可以汉法绳之者也。此古界之言,向位所以解两家 之结者,岂非必夷官乃能调夷俗者乎?

    ——摘自《处理永顺酉阳土司争地仇杀案残稿》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制度,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明清政府管理民族事务的措施,并进行评价。
  • 9、起初,罗马帝国统治使大多数地方制度保留下来。但跨越旧管辖边界的商业区更加重要,管理这种事务的新法律制度便应运而生。罗马行政官员还带头使这些法律原则精细化,以便这些法律原则能够适用于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材料所述变化(     )
    A、推动了罗马公民法的完善 B、说明自然法理念已普及 C、使罗马司法程序有所调整 D、根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10、下面近现代著名版画家李少言所作的两幅木刻画,形象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扫荡”遭到惨败的场景。这两幅木刻画(     )

    A、突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威力 B、体现了井冈山道路的正确性 C、凸显了敌后战场的巨大作用 D、彰显了民主革命转型的成果
  • 11、晚清爱国诗人张维屏有诗论及魏源:“气壮群推魏无忌,心孤谁识贾长沙?……太息绕朝谋不用,为君一读一长嗟!”张维屏将魏源比作贾谊,慨叹其谋略不为朝廷所用。晚清士人汪士铎称赞魏源:“《海国》问俗,《圣武》谈兵。苗徭在目,滇黔是程。郁此时栋,所受难盈。”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魏源(     )
    A、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B、抨击了清政府的倒行逆施 C、对西方列强的挑战予以回应 D、尚未摆脱封建纲常的束缚
  • 12、宋代,时人曾说:“彼市百物者,皆非不饥之人,固将粮食费以取百物之直,则百物亦不得不甚贵。今欲百物贱,则当平谷直,谷直平,则民费省矣。”这说明宋代(     )
    A、注重稳定市场粮食价格 B、农村消费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C、农业产量得到迅速提高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
  • 13、唐代传奇《枕中记》中,描绘了主角卢生通过五种不同的形式走上仕途:通过科举及第登上仕途;通过到边塞建立军功扬名立万,获得显赫政治地位;通过与贵族显达联姻而走进封建统治集团;通过诗文干谒权贵得以被举荐;通过隐逸生活,以退为进,以求受征诏为朝廷所用。这折射出唐代(     )
    A、文学创作深受宗教观念影响 B、主流文学体裁发生变化 C、读书人追求入仕的价值理念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 14、下图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洪楼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拜谒宾宴图》,这是一幅祠堂画像石刻,其中有人禀告、有人陈说、有人请求等,主人以酒宴待客。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

    A、阶层之间流动的情形 B、社会的礼仪风尚状况 C、贵族等级分化的场景 D、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 15、某学者认为,甲骨卜辞所见商代诸侯,大部分是对“斥候”之类外派官员独立一方的既成事实予以承认的结果。而西周时期的大分封,则基于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是为控制新征服的广大地区而采取的一项战略部署。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周时期的大分封(     )
    A、降低了诸侯的政治地位 B、使中央集权得以完善 C、缓和了贵族内部的矛盾 D、有利于强化地方治理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组的观念得到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华夏认同”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17、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对植物进行驯化时因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农作物,这些作物随着各地人们的交流而传播,地理大发现后农作物出现了全球传播的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考古发现和农业遗址考察来看,最早的花生考古发现来自秘鲁。16世纪伊始,葡萄牙人从新大陆的巴西把花生引入非洲的甘比亚和塞内加尔。尔后,随着殖民地和贸易口岸的建立,1522年传播到非洲东海岸。北美洲栽种的花生被认为是从非洲引入,英法争夺北美洲殖民地时期从非洲引种花生,当时花生仅作为黑人奴隶的粮食。16世纪初花生传入欧洲,首先在西班牙种植,再传播到其他地方。亚洲的花生由西班牙、葡萄牙人引入。至18世纪末花生在东南亚广泛种植,在当地栽培作物中的重要性仅次于水稻,是农民食用、灯用等主要油料,花生饼是种植甘蔗的主要肥料。

    ——陈明《一花一落一世界:花生何时“落”入中国?》

    材料二   欧洲人是在16世纪开始获知茶叶的,但最初向欧洲介绍茶叶的并不是那些初到中国沿海的葡萄牙人,而是一位名叫拉木学的意大利学者。而最早将茶叶输入欧洲的则是荷兰人,时间大约在1610年。茶叶引入荷兰后,饮茶随之而起。荷兰是欧洲最早开始出现饮茶之风的国家。到了17世纪中期,饮茶在荷兰已经比较流行了。17世纪中期,茶叶已通过各种途径输入英国……1657年,英国伦敦的一家咖啡店打出的招牌说中国茶叶“有益健康,老少咸宜”,并且列出了茶叶的10多项功效,包括提神明目,健肝养胃,益肾利尿,增强记忆,促进消化,治疗头痛,预防疟疾,等等。18世纪前期,茶叶已由奢侈品转变为大众饮品,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饮茶成了英国人的日常习惯,英国因此而成为“饮茶王国”。

    ——周莉萍《茶叶的全球传播》

    (1)根据材料,任选一种作物在地图上绘制其传播的路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全球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作物全球传播的影响。

  • 18、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取得巨大成就。

    材料一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给其派驻中国南方代表的指令》部分内容如下:

    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是一个革命组织,它保持着辛亥革命的性质并努力创建一个独立的中华民国。

    三、为完成这些任务,共产党人应该在国民党内和工会内把拥护共产党的人组织成一些小组。靠这些小组形成一支大军去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思想,建立中华民国和组织反对中外剥削者的阶级斗争的思想。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习近平《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出台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哪些史实可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19、农耕经济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曾经发展出高度成熟的农业文明,并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同后来的历代王朝一样,不满于税收的减少,因此力图保持独立的小农的数量.政府提倡兴修水利,提高产量,限制豪强的土地占有面积。当收成不好时,政府不仅减税,也提供救济。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

    年代

    城市人口

    (千人)

    总人口

    (千人)

    城市人口比重

    汉公元2

    唐745

    南宋1200左右

    清1820

    10430

    10900

    15900

    24200

    59600

    52900

    71000

    353000

    17.5%

    20.8%

    22.4%

    6.9%

    ——赵冈、陈中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发展变化趋势,试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分析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原因。
  • 20、以下两图分别为1940年与1975年的非洲地图,这一变化(     )

    注:无划线区域为独立国家

    A、标志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造成局部战争与地区动荡 D、削弱了美国对非洲的控制
上一页 206 207 208 209 2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