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周兴兵灭商时多次发誓,并特别强调商王罪在失“德”,推翻商封是“共行天罚”。这体现了周人( )A、重建道德,再造秩序的决心 B、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观念 C、崇拜神灵,敬畏上天的意识 D、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
-
2、夏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由于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传说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以下原因中正确的是( )A、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 B、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 C、该遗址非常明确地证明了夏的存在 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第二手材料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日常读物与国家统治
宋代统治者提出“以文化成天下”,这得到宋代士绅的积极响应,他们常常通过蒙学读物和家训读物等日常读物的传播,把上层人士的诸如等级伦理、社会道德等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
蒙学读物是日常读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蒙学读物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基层民众接受教育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力度和广度。
家训读物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儒学的社会化过程。宋代的家训读物,几乎篇篇都要提及到“孝悌忠信,敦宗睦族”,因为在封建制度下,“家”与“国”联系紧密,密不可分。既然如此,调整两方面关系的道德规范“孝”和“忠”也就没有了本质差别。“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所以,比起国家严厉的行政命令,家训中这种亲情的感化和委婉说教,显得更有说服力,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王有英《宋代日常读物与社会教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日常读物繁盛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认识。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反对不教而刑,主张“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在民本理念下,“不能使民无讼,莫若劝民息讼”。西周时要求“惟察惟法”,防止官吏在司法活动中枉法裁判。法家则提出“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周礼·秋官》有“三赦之法”,即对年少体弱的人、七八十岁的老人及智力有障碍的人采取宽宥政策。秦汉以后建立了一系列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原则和法律制度。《唐律疏议》的相关规定发展得更加成熟。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条件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几部重要法律。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
——摘编自许安标《新中国70年立法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2)、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19世纪后期德国与20世纪后期中国加强立法的侧重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非常重视公务员的“专业化”和“知识化”。1945年戴高乐政府着手创办了“国立行政学校”,专门培养新型高级文官。1979年“国立行政学校”创立34年后,在政府掌握行政实权的高级文官中,将近一半是该校的毕业生。以下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英国文官制度的直接影响 B、法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C、法国社会民主运动的推动 D、行政工作日益复杂化
-
6、1215年,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A、议会至上的治国理念 B、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C、限制王权的法治精神 D、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
-
7、古罗马法中的裁判官告示——《乌尔比安告示》中“关于辱骂”有如下记载:“对于任何违背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背善良风俗的侮辱,我将授予对抗他的诉权。”这一法律记载( )A、反映了习惯与法律的对立 B、说明了对公民人格权的重视 C、体现了对法律程序的重视 D、突显了社会秩序混乱的状态
-
8、下图为《红色钢城·百年印记》云展厅展示的人物简介图片。由此可见,当时( )

王崇伦,1953年在机修总厂工作期间,先后8次改进工具,创造了“万能工具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决了车间设备不平衡的问题。按1953年定额计算,他一年完成了很多年的工作量,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A、崇尚劳动的时代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国民经济恢复成就显著 -
9、1908—1911年,清政府先后公布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对后者的合理解释是( )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11月《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涉;宣战、媾和、缔约“由君上亲裁”……
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皇帝对内使用军队“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议决不得缔结……
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 B、拉拢立宪派的政治欺骗 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 D、清末“新政”改革的继续 -
10、元朝时,巴蜀故地汉中越过秦岭被纳入陕西省管辖范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更加明显。这反映出行省制的实施(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B、促进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 C、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
11、近期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发现封泥共500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这表明汉代( )A、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 B、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官僚行政制度体系完善
-
12、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吏有五普,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由此可知,当时( )A、选官走向法律化和制度化 B、继承了为政以德文化传统 C、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 D、官员注重官德的自我省察
-
13、据《左传》记载:如果宗子身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长立,年钧择贤,义钧则卜”,是春秋中期流行的一种补充的继承办法。这反映出,当时A、制度发展以巩固宗族 B、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C、墨家尚贤主张的传播 D、贵族间不断发生内乱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部落群体社会中,唐尧、虞舜虽然还没有建立国家形式,但却有权发表个人意见,帝位在和谐协商中通过禅让被传给贤者,他们的行为在尊重仁和礼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了原始民主的倾向,五帝在精神方面的贡献特别突出了远古的民主特点。在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黄帝、尧、舜的记载和叙述,尧舜时期最大的文明特征就是在仁与礼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民主化倾向的帝位禅让制。尧舜从仁与礼出发,自然地流露出民主作风。他们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把帝位传给贤人,这体现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浓厚的民主化倾向。
——摘编自罗志野《帝位禅让: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民主倾向》
材料二 根据最新的历史学研究成果,可以把5000年间连续发展的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内在演化轨迹,概括为“五帝”时代的邦国联盟、夏商周之际的王制国家、秦汉以降的帝制国家三个阶段。夏朝开创的王制国家,为后世商周王朝所认同并沿袭,其核心体制机制在于夏商周三代以天下共主的身份,构建起王国与诸邦(诸侯国)两级国家政权互依并存的政治格局。夏代上承五帝,其九州、五服、四海与商代的内服、外服,以及周代王畿内外各种居民的政治与文化认同,是三代王朝在近2 000 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维系天下共主政治地位的深层机制。各地邦国与诸部对于三代王朝政治上、文化上的普遍认同,也是古代“中国”最终走向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内在原因。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夏商周确立“中国”的最初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社会后期“浓厚的民主化倾向”的重要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之际中国早期国家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因素。 -
15、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的经济基础 B、胡汉民族融合促成了大唐气象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定型 D、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
1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主张“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这一主张( )A、利于推动北方的民族交融 B、标志着鲜卑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C、导致了北魏政权走向灭亡 D、消除了鲜卑贵族与汉族的矛盾
-
17、东晋在永嘉南渡后,不仅通过王导、谢安等稳定统治,对江南等地进行开发,还将中原文明传播到南方各地,对北方众多政权采取强硬态度,只在他们废弃帝号、主动称臣时才允许其归附;还通过丧服等辨识门第和血缘亲疏。这些现象源于(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18、汉初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汉惠帝责怪曹参每日饮酒无所事事,曹参认为汉惠帝比不上汉高祖,自己也不如萧何贤良,故而要“萧规曹随”,汉惠帝也只有尊重丞相曹参的执政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奉行“与民休息”政策 B、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丞相权力严重削弱
-
19、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夏、商、周国家政权为“中国”,包括夏、商、周国家政权控制的各族人;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为“中国”,但后来也包括楚国,并出现秦国以“中国”自居的现象;称秦汉为“中国”则包括秦汉国家政权管辖的各族人。《史记》中的“中国”一词反映了( )A、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 B、汉朝大一统观念的加强 C、中央集权的形成历程 D、司马迁志在成一家之言
-
20、战国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秦统一后的“移风易俗”主要针对的是东方六国。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这反映出( )A、移风易俗实现了秦朝文化上的大一统 B、六国的反抗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C、法家思想是秦国统一六国的理论指导 D、区域文化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