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遂公盈为西周中期所铸青铜礼器,其铭文中有“厥(天)贵唯德”、“民好明德”;《尚书 ·酒诰》中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体现了西周( )A、完全摒弃了神权观念 B、延续商朝的治国理念 C、产生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 D、基本形成了原始民主传统
-
2、周灭商后,通过“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以下选项中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理解准确的有( )
①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②促进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③形成了金字塔型等级结构 ④标志着“万邦”时代的到来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
3、中国古代关于三皇的传说众多,名称众说不一: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关于这些神话传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文献中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B、反映中国境内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 C、表明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成熟的文字 D、体现出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生生不息。以下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图中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注与其文化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 一红山文化一其代表器物为蛋壳陶 B、②— 河姆渡文化一出现原始稻作农业 C、③一大汶口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D、④— 良渚文化一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初的制度创新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
6、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其结构严谨,这一现象(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表明纺织业空前发达 D、社会风尚根本性变革
-
7、有学者指出,朱熹不仅将《家礼》中传统婚姻“六礼”简化为纳彩、纳币、亲迎“三礼”,“以从简便”,而且还指出贫富老疾的客观差异并不构成施行家礼的阻碍。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简化传统宗教信仰礼仪 B、重构儒家传统礼教体系 C、维护理学封建正统地位 D、扩大礼教在基层的影响
-
8、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镜、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A、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B、商品交易突破地点限制 C、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D、汴京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
9、元朝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据此可知,元朝(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B、地方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C、重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 D、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10、北宋前期官、职分离,官称一般为虚衔,而职才是握有实权的官。但在特殊时期,有职也绝非有职务,而是授之以“差遣”,才算有具体的职务。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A、抑制武将势力 B、扩大官吏来源 C、加强君主专制 D、完善中央官制
-
11、南朝时期,出身士族的陆修静改革道教,主张兼融儒释,强化斋戒,以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以求“家国太平”,重新振兴道教。陆修静还被宋文帝请入宫中讲道,太后对他执门徒之礼。这反映了当时( )A、道教成为统治思想 B、思想的交融与发展 C、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D、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
12、《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由此可判断,唐朝推行两税法( )A、有效缓解了贫民的赋税负担 B、冲击了门阀士族的特权地位 C、推动了社会关系平等化发展 D、有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目的
-
13、唐太宗时,君主对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特加名义。如杜淹以吏部尚书、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大臣也多以“专典机密”“参掌机密”之类的名义参加会议,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种做法( )A、推动了决策民主化 B、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弱化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14、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王导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改变了西晋时田租与户调合一、九品混通的征收办法,而根据民户占有土地的多少来收取田租,使占有土地多的士族和地主多纳租税。这一改革客观上( )A、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B、促进了东晋实现了统一 C、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 D、打破了门阀士族的统治
-
15、西汉时西域的大量植物随着商业交流而遍布中国的土地,如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四大作物,还有胡麻、胡葱、黄瓜等;印度和罗马的马戏和戏法也从西域传入中国。这说明( )A、东西方文明开始直接联系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 C、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融 D、西汉与罗马文化同源一体
-
16、西汉时期新增的郡级行政单位呈现出由中原向南、北、西扩张的趋势,中原地区新增各郡的管辖范围较小,非中原地区所设新郡的管辖范围较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西汉时期( )A、地方行政区划设置随意 B、非中原地区战略地位显著 C、中原发展程度高于周边 D、统治疆域开始扩展到南方
-
17、湖南地区在周朝属于楚国。下表是周朝《楚国国君世系表)》(部分),据此可知,周朝( )
楚熊绎①、楚熊艾……楚熊渠……楚武王②……楚庄王③……楚宣王、楚威王、楚怀王……
【注:①周成王封其为诸侯,子爵,地五十里,都于丹阳;②前704年,自立为武王;③春秋五霸之一,曾问鼎中原)
A、父死子继的继位模式 B、传统政治的失序 C、大封异姓王巩固统治 D、贵族政治的确立 -
18、周代初期,人们特别重视兄弟情感,《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兄弟情感的政治伦理咏唱诗,《尚书》中也有诸多周王以诏策劝勉兄弟间要“友”“和”“合”的记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血缘宗法政治体系的形成 B、消除分封失衡产生的矛盾 C、鉴于前代兄弟不睦的教训 D、维护王权独尊地位的需要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在长期选官、治官、治国的实践探索中,因时制宜,传承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选官、治官思想,制定一系列选官、治官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摘编自展龙《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与国家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