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颜回向孔子询问何为“仁”时,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冉雍问“仁”时,孔子答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时,孔子答曰:“仁者,其言也切。”由此可推知,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教育公平 D、学思结合
  • 2、位于湟水中游乐都柳湾遗址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凿、石刀、石镰、石矛、陶纺轮、骨针等等。这些生产工具从侧面反映了(     )

    ①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门类   ②生活在新石器时期

    ③处于父系社会时期          ④阶级分化明显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 3、如图为不同区域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饰。这些文物反映了(     )

    A、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感 B、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C、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创新 D、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发达
  • 4、考古学家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某遗址中发现有宫殿建筑、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据此可知,该遗址(     )
    A、标志着古代礼乐制度的建立 B、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C、是仰韶文化聚落的典型代表 D、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

    材料一   洪武年间,朝廷规定赋税征收及民间交易只能使用宝钞,但是学者研究统计明代前期徽州祁门146张土地买卖契约中使用通货的情况如下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

    洪武年间

    8

    宝钞7,银1

    建文年间

    1

    宝钞

    永乐年间

    16

    宝钞15,布1

    宣德年间

    17

    宝钞4,布11,稻谷2

    正统年间

    48

    布29,稻谷2,银17

    景泰年间

    12

    布2,银10

    天顺年间

    7

    银6,稻谷1

    成化年间

    32

    银22

    弘治年间

    14

    银14

    ——摘自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

    材料二   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户部奏准:“江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各项差役,逐一较量轻重,系力差者,则计其代当工食之费,量为增减;系银差者,则计其扛解交纳之费,加以增耗。通计一岁共用银若干,照依丁粮编派。如有丁无粮者,编为下户,仍纳丁银;有‘丁有粮者,编为中户;及粮多丁少,与丁粮俱多者,编为上户,俱照丁粮并纳,着为定例(此惟限于江南布政司所述之地)”。

    ——明朝王圻《续文献通考·职役考》

    作为历史观察者,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以“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为题写一份简要的观察报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杂律》为惩治滥用职权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如宋朝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授予)监察御史。”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监察六部官员。清雍正年间,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

    ——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我国加强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 7、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对其前四个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阶段①外交成就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阶段②时期我国与英国升格为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C、阶段③时期我国实现同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D、阶段④时期打开外交新局面源于中苏关系正常化
  • 8、1947年,解放区筹建统一银行已经提上了日程,关于统一后银行的名称,董必武经过深思熟虑,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三个名称中选择了后者,并最终获得中央批准。这一名称被选中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后的银行(     )
    A、主要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B、全力解决华北地区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有利于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 D、需要兼顾目前需求及未来全国的需要
  • 9、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

    A、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B、宪政体制的实践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D、社会共识的崩解
  • 10、清末新政时期,各省逐步建立了巡警体制,凭督抚的保奏来选用巡警道警官。当时有人曾指出,“各省垣巡官往往充以知县;府厅、州、县巡官,非任以佐杂,即充以成友。”这可以反映当时(     )
    A、各省的社会治安有所改善 B、近代治安化的成效明显. C、清政府集权体制面临危机 D、近代化历程的曲折艰辛
  • 11、唐肃宗以来,翰林学士用白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用黄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律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一制度设计( )
    A、避免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B、削弱了中书门下的权力 C、形成了中央双轨辅政制 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12、棉花的传入与棉纺织业的发展。

    材料一   《后汉书》记哀牢夷(位于缅甸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

    ……唐初编撰的《梁书》载:“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垆,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

    材料二   元朝的江南地区已盛种棉花,北方陕甘一带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木棉提举司,年征木棉10万匹,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这都反映了棉织业在江南已有普遍的推广。成宗大德时,松江人黄道婆从黎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工具,从此松江有了轧车和弹弓。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织业为副业的有一千余家。所织棉布,已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

    ——摘编自《元史》、《梧溪集》等

    (1)、阅读材料一、描述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 13、

    克盉、克委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1)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①科举制之外,②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府兵制、均田制、③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①②③中任选一种制度,简述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及历史作用。
  • 14、

    国家治理因时而变

    材料一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1)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2)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 15、“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提出该思想的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孔子
  • 16、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

    ①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③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④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图《辽人饮茶图》能够佐证该时期

    A、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B、民族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C、漕运、海运路线畅通无阻 D、社会成员的地位趋于平等
  • 18、“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其实际人数多少不定。这一组织盛行于(     )
    A、辽朝契丹族 B、西夏党项族 C、元朝蒙古族 D、金朝女真族
  • 19、对于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刘挚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其观点认为变法(     )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操之过急加重百姓负担 D、完全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 20、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且商业十分发达。下列关于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提高粮食产量,适应南迁北人的饮食习惯

    B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宋元时期燃料结果发生革命性变化

    C

    港中大海船白艘(大船)船员千人,水手六百,卫兵四百,船为四舱,有三帆至十二帆

    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形成

    D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过百万;元大都是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

    A、A B、B C、C D、D
上一页 195 196 197 198 1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