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鸿雁传书”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
    A、苏武牧羊 B、文姬归汉 C、昭君出塞 D、张骞凿空
  • 2、秦灭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该文字称(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 3、下图所示为战国时期主要流行的货币式样。这可以反映当时(       )

       

    A、政治格局的发展状况 B、区域之间商品交换活跃 C、秦国经济的优势明显 D、诸侯争相开展变法运动
  • 4、“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向哪里的道路(     )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 5、《左传·宣公三年》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这表明(       )
    A、周王与诸侯关系非常友好 B、分封制受到了挑战 C、周朝的君主专制面临危机 D、宗法制已逐渐瓦解
  • 6、如果你对商朝的历史感兴趣,想印证甲骨文所反映的商王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应参考下列哪部史书(     )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 7、读图阅史,把握时空。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选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B、②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C、③处居民最早种植小麦,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④处居民的大多数居住形式为穴居,饲养了猪和狗
  • 8、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
    A、黑龙江流域 B、海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初年实行的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税收制度,但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孤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两税指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原来“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摘自陆赞《翰苑集》卷二十二《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三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摘自《白居易集》卷二《重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宗的改革引发了赋税制度怎样的变革?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德宗的改革实施后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秦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
  • 11、唐中期有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用于军事,到宋朝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朝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发明“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上述材料重点说明宋朝科技(     )
    A、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B、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C、全面发展领先世界 D、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 12、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程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据此可知,其表达的意图是(     )
    A、彻底否定隋唐科举考试 B、利用程朱理学巩固统治 C、迎合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D、更加重视儒学的世俗化
  • 13、北宋学者石介针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评论道:“国家之禁(管制),疏密不得其中(合适)矣……盐铁酒茗皆有禁,布帛丝枭(麻)皆有禁……男去耒耜(古代农具)则不禁,女去织纸(纺织)则不禁。”据此可推知(     )
    A、学者认可国家经济管理工作 B、北宋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C、宋政府对社会控制适当放松 D、社会经济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 14、据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的《登科录》记载,这一年录取的进士一共是601人。有学者进行过统计,三分之一的进士有官僚背景,另外三分之二没有官僚背景。这表明当时(     )
    A、门第观念已经消失 B、社会阶层流动增加 C、教育普及程度很高 D、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 15、在北宋朝廷的税收中,盐、茶、银、铜等工商禁榷(国家专卖的制度)非农业税收入占很大的比重。除了传统的作坊和商业行铺增多,宋朝服务型行业的发展更令人注意,诸如茶坊、瓦子、浴堂等的数量不在少数。这表明当时(     )
    A、赋税负担沉重 B、商品经济发展 C、市场管理严格 D、农业经济衰退
  • 16、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如图可知,大运河(     )

    A、决定了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 B、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C、连接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 D、取代了海上交通的枢纽作用
  • 17、《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
    A、延续唐朝的羁縻制 B、边疆民众赋役比内地更沉重 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 18、元朝构建了大规模的驿道网络,沿途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食宿服务,设置急递铺,确保政府公文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传递至各地。元朝构建驿道网络的目的是(     )
    A、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建立系统的交通邮驿体系 C、提升行政效率以巩固统一局面 D、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
  • 19、《金史》称赞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号称‘小尧舜’”据此可知,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的原因有(     )
    A、在地方治理中总结经验 B、靠强大军事力量镇压起义 C、任用酷吏管理地方治安 D、限制臣下进谏以巩固皇权
  • 20、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下诏在各地修建孔庙,此后辽朝境内的“华夷”都共同尊孔子为“大圣人”;西夏开国君主元昊把《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翻译为西夏文。辽和西夏的这些做法(     )
    A、结束了辽、西夏与宋的并立局面 B、造成了不同民族地区的矛盾激化 C、推动边疆地区儒学内容的世俗化 D、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上一页 193 194 195 196 1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