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表为西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朝贡贸易的情况,据此可知(   )

    接受朝贡的政权

    朝贡时间

    前凉

    东晋咸和三年、东晋咸康二年、惠怀末(张重华时)

    前秦

    东晋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七年或建元十八年、前秦建元十七年

    后凉

    后凉太安二年、吕光麟嘉五年

    西凉

    李暠建初二年

    北凉

    玄始十年

    刘宋

    元嘉五年

    北魏

    太延元年、太延二年、太延三年、太延四年、太延五年

    A、朝贡对象局限于北方各政权 B、中原政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C、政权实力影响西域朝贡热情 D、大一统的国家理念已不复存在
  • 2、敦煌悬泉置汉代遗址出土的泥墙书《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中有:“毋掘巢。谓巢空实皆不得摘也。”“毋杀胎。谓禽兽六畜怀妊有胎者也,尽十二月常禁。”这表明汉代(   )
    A、生态保护法律化 B、食品保障时令化 C、佛教思想中国化 D、律令制度儒家化
  • 3、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石刻的方式宣扬他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据此可知(   )
    A、秦人普遍认可了郡县制 B、关东人与秦人文化统一 C、秦朝创新了宣传的手段 D、秦朝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 4、春秋战国时期,赏赐土地制度日益普遍。如晋平公时大夫赵孟以绛县人筑杞城有功“与之田”;魏国名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悬赏部下能先登秦地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诸侯国君权力不断加强 B、授民授土分封制仍被沿袭 C、商品货币经济普遍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确立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些学者对中国古代史的划分形成如下共识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220年~581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581年~907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960年~1368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衰落(1368年~1840年)。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对上述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中一个时期或四个时期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6、法国是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中法之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材料一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机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茶文化在法国社会铺开后,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19世纪的法国,餐饮场所已广泛供应茶水。现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的法国印象画派大师雷诺阿的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就借用日常生活情趣的主题,展现了社会餐馆中的茶饮场面。

    ——摘编自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和《中国茶与法国酒:杯中文明的交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结合所学,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简析拿破仑“最终他不得不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一句话概括19世纪世界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简析“茶”文化交流的意义。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大西洋两岸人口的转移

    材料二 2004年8月,公安部和外交部联合颁布并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外国人,可以依法申请永久居留。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以上级别职务,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以上职称,同时应连续任职满四年,并且有累计不少于三年良好的纳税记录的外国人可以申请永久居留。符合条件的任职单位当中包括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所属的机构、重点高等学校、执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者重大科研项目的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或者外商投资产品出口企业。符合移民条件人员的配偶及其未满18周岁的未婚子女,符合条件的可以获得永久居留资格。2011年年底,共有4752人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其中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家属1735人。

    ——摘编自2004年《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8世纪大西洋两岸人口迁徙的主要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21世纪外国人在华定居的渠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出台《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的积极作用。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虽“罕言利”,但他不排斥“利”,且表明在“义以为上”的前提下,可追求合理的利益与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主张“以义制利”,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强调“所谓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懂得“以德生利”才是长久之道。在财富分配的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公有制”的原则。在理想国中,国民谁也不能拥有私有财产,统治阶级——哲学家和武士“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能够拥有“金和银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们常有的一切”。柏拉图同时强调精神财富的重要性,物质财富仅是一种下等财富。

    ——摘编自朱晨蕾《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论之比较分析》

    (1)、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财富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据材料比较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观的异同,说明他们的财富观对当今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 9、下表为某一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八批)类型数量及占比。据表中信息推测,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

    古遗址

    古墓葬

    古建筑

    石窟寺及石刻

    总计

    44(27.67%)

    30(18.87%)

    7(4.4%)

    78(49.06%)

    159

    A、先秦 B、秦汉 C、魏晋南北朝 D、明清
  • 10、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传教士在亚非许多地区传教、进行各种“慈善”事业,如医院、孤儿院、救济院等。对新闻、广播、出版方面,美国教会也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信义会在东非建造电台,用数十种语言进行广播。据此可知( )
    A、全球文化的趋同性 B、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C、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D、文化殖民的隐蔽性
  • 11、下图所示三个区域(阴影部分)均系沟通两大洋的“海上生命线”咽喉所在地。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这三个区域的共性在于(    )

    A、拥有产生过本土象形文字的古代文明 B、留下过航海家哥伦布的行迹 C、殖民主义的影响导致多元文化的并存 D、拉丁语在当地的影响力有限
  • 1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
    A、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发明了“浮动园地” C、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 13、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民族迁徙决定东西历史走向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历史发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
  • 14、希腊航海活动中学习到西亚和埃及文化,亚历山大征服亚洲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入亚非,丝绸之路将华夏文明传往异域,同时异域文化、物种也传入华夏,中国与朝、日、越的交流中对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近代列强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工商文明。这表明文明交流(    )
    A、具有单向性,落后文明学习先进文明 B、具有双向性,同等水平文明相互借鉴 C、主观意愿具有随意性,毫无规律可言 D、方式内容具有多样性,是历史的必然
  • 15、下表呈现了蔡元培的主要事迹。这说明他( )

    时间

    活动

    1892年

    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904年

    组织建立光复会

    1912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916年

    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A、用民主科学改造封建思想 B、革命活动受阶级立场制约 C、以教育救国作为毕生追求 D、报国方式受国内时势变化
  • 16、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以儒为核心,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文化结构;中国艺术虽然有不同门类,但书画同源,诗画表里,乐舞一体,乐画相通;中国文化的思维特征是注重直觉体悟,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这体现出中国文化的( )
    A、延续性 B、本土性 C、多元性 D、整体性
  • 17、《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佛陀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孟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
    A、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 B、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C、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 D、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 18、商人认为天命神祇决定现实的一切,他们要做的就是对神灵进行丰厚的献祭。周人则认为天命赐予是有选择的,文王之所以能受天命,主要是勤政节俭、礼贤下士、与民同乐。商周天命观的变化反映出周人( )
    A、摒弃天命权威 B、实施儒家仁政 C、提出隆礼重法 D、重视以人为本
  • 19、目前发掘的良渚古城,内城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大大超出同时代中国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学者推算良渚古城和外围的水利系统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若以每天开采、运输和堆筑1立方米的土石各需1人计,每年出工30万人,整个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由此推测,良渚文化( )
    A、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 B、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 C、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 D、建筑技艺高超领先于世界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在16世纪以来累积了不少白银,何以中国没有本土发展的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中国人数千年来以农为本,富有的人家,即使是晋帮、徽帮的巨商大贾,积累了资金也不投资制造业,而是置田买宅,他们都以土地为最主要的资产,所谓“取之以末,守之以本”……中国民间没有长子继承制,男性子嗣都有分家继承的权利。经过两代的转移,若以一家三个男孩为准,原有的财产已分割为九份,三代之后即是二十七份,积累的土地已成为许多小块。工业革命的诱因也就不存在了。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提取材料中的部分或全部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上一页 192 193 194 195 1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