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材料描述之赋役制度的基础是(     )
    A、均田制 B、租调制 C、两税法 D、三省制
  •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材料反映的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墨子
  • 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近代社会演进的趋向。此时的趋向主要表现为(     )
    A、发展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 B、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C、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 D、出现自由雇佣劳动关系
  • 4、雍正元年(1723年),川陕总督年羹尧在奏折中写道:“臣等请嗣后凡有紧要事情,先具奏稿密呈睿览……既经圣虑,自有乾断……而军务大事可避免错误矣。”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

    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②利于紧急机密之事的高效处置

    ③仅是为边疆的军务需要而设   ④利于皇帝更加直接地获取信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5、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置华盖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而此时的大学士仅“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这说明,明朝内阁的性质为(     )
    A、决策机构 B、监察机构 C、秘书机构 D、文教机构
  • 6、元朝不仅版图辽阔,且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设置,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上述制度指的是(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内阁制 D、三公九卿制
  • 7、有学者提出,“持续约四个世纪的“燕云十六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唐、五代、北宋、辽、金诸政权时期政治格局的发展。”北宋曾两次向契丹政权发起夺回燕云的北伐,均告失败,进而加重了自身的财政危机。下述协议内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宋每年给西夏钱物,称“岁赐” B、宋每年给辽一笔钱物,称“岁币” C、宋每年向金缴纳钱物,称“岁贡” D、宋金在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 8、欧阳修《归田录》有载: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尝与知州争权”、“与长吏同签文书者”。这一官职在下述北宋的行政结构示意图中位于(     )

    A、 B、 C、 D、
  • 9、《唐摭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唐太宗时始建进士科 B、进士考录易引发党争 C、进士科深受学子推崇 D、一举中进士并非难事
  • 10、关于某一时期,史书中诸如“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颇多。这一时期,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大量外迁。材料所述的历史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五代十国
  • 11、概念学习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一位同学在笔记本中梳理并解读了以下概念:推恩令、中朝、刺史、铸币权、盐铁官营、尊崇儒术。据此推断,该同学学习的内容可能是(     )
    A、中央集权 B、春秋争霸 C、华夏认同 D、变法改革
  • 12、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制度的结构图,这一制度设计意在(     )

    A、实现分权制衡 B、降低行政效率 C、杜绝决策失误 D、防止地方割据
  • 13、公元前221年作为一个重要历史坐标,聚焦了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关键节点。此节点为(     )
    A、商鞅变法图强 B、秦统一六国 C、儒学立为正统 D、曹丕称帝建魏
  • 14、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据此可知,此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变化是(     )
    A、文化繁荣 B、私学衰微 C、国家统一 D、民族融合
  • 15、如图是某一历史时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在该现象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 B、世袭制产生 C、青铜文化灿烂 D、阶级关系出现变化
  • 16、《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关于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制度出现在商朝的政治体制中 B、该制度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该制度削弱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D、该制度与宗法制相互补充
  • 17、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农业文明,阶级分化明显,是华夏文明较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脉路”的直接证据。下述文化与红山文化属于同时期的是(     )
    A、河姆渡文化 B、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大汶口文化
  •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为何一面有历代的积贫积弱之讥,另一面却又达成了精神气质、思想文化上旷古烁今的成就?回望300年王朝浮沉,大宋承唐末乱世立国。如表所示是《宋朝简史》的目录:

    第一章

    赵宋国家的建立与集权统治

    第二章

    北宋政局的演变

    第三章

    南宋政局与宋金的关系

    第四章

    宋代社会结构的新格局

    第五章

    宋代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

    第六章

    宋代的城市、商业与手工业

    第七章

    宋人的社会生活

    第八章

    宋代的文化发展

    第九章

    技术进步与创造发明

    第十章

    蒙古的兴起与南宋的灭亡

    ——摘自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朝简史》中任意选取某一章节,补充一个副标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标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彼时,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社会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唐太宗大胆起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官职,下令在长安重新修缮国子监,随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了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等地区的人士前来唐朝学习交流。

    ——摘编自乾莹《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针,并以隋朝灭亡的两个反面例子论证唐太宗相关治国方针的重要性。
    (2)、请用唐太宗制度建设的一项成果来说明材料二所描绘的“贞观之治”局面。(要求:说明所选制度,论述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平城之战让汉高祖刘邦见识到匈奴军事力量的强大,因此他采纳娄敬的建议,决定与匈奴和亲,开放关市,并每年送给匈奴大批丝绵酒食等物。即便如此,匈奴仍时有南下,骚扰汉朝边境。汉文帝时期,贾谊等人对朝廷的和亲政策极为不满,认为这是一种“倒县(悬)之势”。贾谊强烈呼吁要维护汉朝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消除匈奴对汉朝造成的威胁。

    ——摘编自樊文礼、史秀莲《汉代儒家的民族观——以贾谊、董仲舒、何休为中心》

    材料二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德至厚也。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公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摘编自晁错《削藩策》

    (1)、根据材料,指出汉初面临的政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说明汉初在经济、思想领域面临的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解决汉初上述问题的举措。
上一页 183 184 185 186 18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