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说道:“工事竞于刻镂(指奢侈品工艺),女事繁于文章(指服饰上的色彩纹样及图案),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该言论主要在强调(     )
    A、对富国强兵的追求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手工业应注重实用性 D、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 2、商周时期的君臣关系,迥异于专制时代主奴关系。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这说明该时期(     )
    A、民众参政意识较高 B、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专制制度趋于完善 D、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 3、陶寺遗址有两重城垣,在外城东南发现墓葬1000多座,其中大型墓只有9座,中型墓约80座,其余为墓穴小且无葬具的小型墓。大型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种类及数量都在中国史前时代位于前列,规模最大的墓葬面积约20平方米,随葬品超过百件,有漆柄玉钺、漆木长弓,成捆的箭、玉器,以及成套的陶器等。这说明(     )
    A、公共权力的产生 B、社会分工的日益成熟 C、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D、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 4、“该文化遗址普遍发现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的堆积,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同时出土有用水牛、鹿的肩胛骨制成的农具——骨耜。骨针、骨锥的出土,说明当时人已经能穿上比较像样的衣服了”。据此可知,该遗址位于(     )

    A、 B、 C、 D、
  •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明确提出“精贡举”的主张,要求改革“专以辞赋取士”的科举制。他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范仲淹的改革之方是让地方“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然后“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摘编自范立舟《论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期间的思想倾向》

    材料二   在王安石看来,国家兴学办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用合一的人才,为学为文要有补于世。他主张文武并举,反对“文武异道”,主张既要做到通晓“朝廷礼乐刑政之事”,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崇尚朝廷实用的礼法、乐教、刑罚、政令,反对“重章句轻涵义”的“无补之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王安石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校)。”王安石还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有符合各方面所需人才的稳定来源,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的培养就应以学校为主,而不能以科举为主。

    ——摘编自朱虹、龙溪虎《千年回眸王安石(四)——举才济世创办新学》

    (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王安石科举改革思想的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王安石人才培养“不能以科举为主”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评选标准变迁

    相关文献表述

    资料来源

    先进生产者除了掌握先进技术,或生产质优量多的产品,或“在节约方面有优良成绩”的工人,也包括组织者、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商业工作者

    1956年全国总工会《关于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通知》(该会议的前身为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召开全国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通知》

    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型、智能型职工逐渐成为新时期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劳动模范身上更加体现出与时俱进、勇攀高峰、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时代特点和要求

    2015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会劳动模范工作实用手册》

    ——据刘畅《从耐劳到创新:中国劳模的变迁》等整理

    结合材料,围绕“劳模精神与时代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起,欧洲陷入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动荡。

    1531年到1555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与德意志东北部等地的诸侯们发生拉锯战,直到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签署才使得德意志地区的局势相对缓和。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其惨绝人寰的程度超过了中世纪的任何一次战争。三十年战争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下简称“和约”)的签署中终结。有不少人认为和约意味着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确立,而德意志的民族历史学家倾向于从帝国“分裂”的角度对其作负面的评价。

    ——摘编自叶盛《现代世纪的开场——纪念宗教改革运动500周年》

    材料二   “教随国定”原则,最早见于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教随国定”相关条款的规定,意味着德国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诸侯(国的君主)信什么,其臣民也就跟着信什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教随国定”成为国际关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项条款,在国家观念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徐坚《权利政治——国际政治的现代性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西欧战争频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近代欧洲国家形态的演变趋势。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一些先进女性或组织女子北伐队直接参加革命战争;或组织女子医疗队参与战场救护工作;或组织女子后援会为革命军队募捐筹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先进女性提出女子应有参政权的要求。1912年3月18日,临时参议院开始讨论女子参政权案审查报告,最后的结果实际上否决了女子参政权请愿案。据统计,在民国初年312个政治性的党会中,专为争取女权者有15个;在35个具有政纲的重要政党中,只有3个政党主张“男女平权”。民国初年舆论普遍认为女子的知识程度不够,不宜参政;也有论者从职业分途等角度认为女子不宜参政。尽管面临巨大压力,女子参政权运动非但没有停息,影响反而在扩大。湖北女界受南京女子参政运动影响,也加入了相关运动之中。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对女子参政权请愿运动采取了压制与打击的态度。此后,进步女性主要转向办女报、兴女学等活动,争取女子参政权的运动渐趋沉寂。

    ——摘编自李细珠《性别冲突与民初政治民主化的限度——以民初女子参政权案为例》

    材料二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有女代表742名,占代表总数的24.9%,是历届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最高的一届,比1954年第一届提高了12.9个百分点。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女委员占委员总数的20.4%,比1949年第一届提高了14.3个百分点。

    ——摘编自富东燕《骄人成就彰显“半边天”参政风采——追寻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进步发展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女性争取参政权运动面临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妇女参政水平提高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女性争取和行使参政权历程的认识。
  • 9、1978年,美国政府进行文官制改革,设立“功绩制保护委员会”,该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为“对抗滥用职权和(对抗)不公正待遇的文员”提供保护;这场改革还强调实行“功绩工资制”。这些举措出台的主要背景是,此前美国(     )
    A、冗官加剧财政负担 B、权力中心不断下移 C、文官系统腐败低效 D、三权分立出现裂痕
  • 10、1923年,有苏共高级干部牵头向中央递交《四十六人声明》,表示苏联正面临工业品因价格高昂而没有销路,食品价格低得让农民破产的局面,呼吁立即采取深思熟虑的、有计划的应对措施。这反映出,当时部分苏共党员(     )
    A、主张通过市场调节经济 B、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对新经济政策存在疑虑 D、对农民的牺牲表示赞许
  • 11、拉美各国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一直试图争取美国的外交承认。1812年,英国再度入侵美国,美国国内有关军事援助拉美国家的提议几近消失;1815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在起义者和西班牙殖民者之间奉行中立政策。这表明,拉美独立运动(     )
    A、援护了美国独立战争 B、面临恶劣的外部环境 C、深受欧洲局势的影响 D、没有得到美国的同情
  • 12、19世纪中期,在普通的英国工厂主眼里,英国人不说本国话而说外国话,是有失体面的。而恩格斯认为,这是导致19世纪后期英国进出口贸易(除对殖民地、对华、对美洲的贸易外),几乎被外国人(大部分是德意志人)所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恩格斯此言揭示了英国(     )
    A、狭隘民族主义的恶果 B、资产阶级的逐利倾向 C、将德国视为竞争对手 D、对外贸易的垄断倾向
  • 13、如表所示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厂法》部分条款的修订概况。据此推知,该法的不断修订意在(     )

    时间

    相关规定

    1833年

    在工厂内劳动的儿童(9—13岁)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

    1844年

    童工入职必须提交上学证明

    1846年

    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是劳动条件之一、童工的年龄下限调整为8岁,工作日的学习时间延长为6个半天或3个整天

    A、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B、强化社会福利制度的落实 C、降低工厂的劳务使用成本 D、提高下层民众的文化素质
  • 14、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封建时代(6—13世纪)的西欧城市与同期的中国城市所进行的比较。表中信息表明,与同期的中国相比,西欧封建社会(     )

    比较项目

    西欧城市

    中国城市

    位置选择

    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管理较为薄弱的封建主领地

    全国或地方行政单位的政治中心

    主要人口构成

    手工业者、商人和少数教会或世俗贵族

    官僚、士族(官僚世家、大地主)及依附于他们的仆役、工匠、商人等

    主要治理方式

    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等方式获得自治权,自主设置管理机构、选举官员

    由中央集权制政府进行管理

    规模

    规模不等,总体较小,直到14世纪也只有数座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大多数工商业中心城市只有2—3万人

    规模呈等级性,总体较大,大型都会人口超过百万,11世纪时,约有150座城市人口超过1万

    数据来源:漆侠《宋代经济史》,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等

    A、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B、工商业活动更加活跃 C、原始民主遗风更浓厚 D、政府受到教会的控制
  • 15、2023年9月,云南省东南部某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进行测产验收。某一品种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186kg,为该基地历年来最高产量。这类示范基地的建设(     )
    A、响应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B、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屏障 C、助力了我国尖端科技发展 D、提升了云南省的经济地位
  • 16、下图所示为某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的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1978—2022年)。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注:圆圈表示物价上涨高峰,方框表示物价跌入低谷

    (图片据吴文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价波动分析及对当前的启示》编绘)

    A、20世纪80年代,物价的涨幅和经济的增长速度始终一致 B、20世纪90年代,物价大起大落说明国内物资仍十分紧缺 C、21世纪初,物价下降主要归功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2013—2022年,物价变动趋缓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17、1957年,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这部法律经过数年的起草、修改,但其命名直到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时还存在争议。据亲历者回忆,“最终还是加了‘管理’两个字,为的是突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这部法律的制定历程(     )
    A、宣传了权力制衡的观念 B、彰显了人大立法的高效 C、践行了民主立法的原则 D、体现了科学立法的追求
  • 18、1931年10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将“在国际力量保障之下,使日本撤兵”作为重要方针。亦有中央委员发言称:“中国如有力量,把日本人打出去就得,还有什么问题?只是现在我们的军队不太好……”这主要缘于,当时(     )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B、国民党仍顽固推行内战政策 C、开展全国抗战缺乏客观条件 D、日本政治诱降分化了国民党
  • 19、1921年6月,有刊物发文质问:“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国民在这彷徨歧路之中,哪一派人是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些质问(     )
    A、透露了共产党人发动革命的缘由 B、表达了对于政党竞争现状的失望 C、控诉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倒行逆施 D、折射出南北政坛分庭抗礼的局面
  • 20、1903年,清政府批准设立三江师范学堂,学堂的行政组织架构与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和自强学堂的模式相近;然而1904年正式颁行的“癸卯学制”对学堂行政组织架构的规定与这些学堂的实际大相径庭。材料有助于解释清末(     )
    A、推广学堂选官的艰巨性 B、反思洋务运动的滞后性 C、全面学习西方的迫切性 D、依法管理教育的虚假性
上一页 181 182 183 184 18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