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对秦国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史称“商鞅变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向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变。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集中体现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材料三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国家机器,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必然性。(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
2、郑和下西洋期间,在海外众多地方设立了“官厂”。郑和在马六甲构建的官厂主要用于囤放粮食与货物。此外,郑和成功消灭了海盗陈祖义的侵扰,促使马六甲一跃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B、加强了与海外联系 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旨在拓展对外贸易
-
3、明朝正德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深得皇帝信任,出任内阁首辅。在皇帝长期疏于朝政的情况下,他总揽朝政,成功稳定了局势。然而,新帝朱厚熜登基后,便着手清除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集团,杨廷和很快失去了昔日的权势。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朝内阁( )A、制度化过程遭到了严重破坏 B、掌握着国家的最高行政权 C、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秘书机构 D、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
-
4、乾道五年至七年(1169—1171年),朱熹数次上书建宁府知府,请求大力推动社仓建设并制定规则:社仓贷谷给农民,收20%利息,小饥减半,大饥免息。丰年有人借贷开两仓留一仓,饥馑之年开第三仓,赈贷深山穷谷中的耕田百姓。朱熹此举(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隐含了“存天理”的思想 C、践行了理学格物致知理念 D、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情怀
-
5、在元代,私人经商得到政府支持,甚至官僚贵族也可以从事商业活动。元代政府专门设立了行泉府司,组织商船队开展海外贸易活动。外贸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如泉州港的市舶税收一度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比超过十分之一。这反映出元代( )A、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C、商业发展氛围良好 D、财政收入结构合理
-
6、元代行省官员负责管理本省的军事设施,如城池、关隘、要塞等的修缮和守卫,在战时负责制定作战计划、指挥战斗,协调本省及周边地区的军事力量。此外,行省官员对一些地方重大事务可以自行决策并付诸实施,而对于一些中下级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也有较大的自主权。这说明元代行省(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助长了地方势力 C、实现了高度自治 D、军政大权较集中
-
7、金朝建国以来,四十余年内一直使用宋、辽货币,自身并未铸造铜钱。直至正隆三年(1158年),海陵王完颜亮开始铸造正隆元宝(图1)铜钱。此后,金朝各代相继铸造大定、泰和、贞元等年号的铜钱。在这些铜钱中,大定通宝(图2)的铸造量尤其庞大,年铸造量约达14万贯。金朝自铸铜钱源于(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经济政策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完善 D、重商主义的盛行 -
8、王安石提出:“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对此评价道:“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不取于民,将焉取之?”而现代有学者则认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这一点值得关注”。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历史评价的差异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B、司马光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 C、财税制度改革是王安石变法核心内容 D、阶级属性决定历史解释客观性
-
9、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一些玄学家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玄学的出现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统治阶层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社会动荡下士人的消极避世 D、儒道佛思想开始融合发展
-
10、唐朝政事堂作为宰相们议事的场所,最初设置于门下省,之后迁至中书省。在开元十一年(723年)更名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长官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职务相当于宰相。据此可推知,政事堂的设立( )A、导致了冗官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完善了监察体制 D、弱化了君主权力
-
11、南北朝时期,北朝将南朝贬称为“岛夷”,南朝则称北朝为“索虏”,双方皆以中国正统自居,欲消灭对方以实现全国统一。然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众多汉人政权纷纷承认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甚至甘愿称臣纳贡。这一变化反映出( )A、民族交融的进一步深化 B、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C、南方经济实力超越北方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
12、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露田40亩,女子授露田20亩,露田用于种植谷物,不得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用于种植桑、枣、榆树等经济作物。桑田为世业田,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由此可知,均田制的施行(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 C、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D、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
13、东晋时期,国家权力的分配主要以门第高低为依据,一些重要职位被特定家族世代长期把持。例如,庾亮、庾冰曾分别掌控荆、扬二州,王导、王敦兄弟更是把控朝廷军权。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A、士族势力的强大 B、科举制度的缺失 C、政治局势的混乱 D、武将权力的膨胀
-
14、东汉时期,文人五言诗创作日益增多,并且汲取了乐府民歌的元素。五言诗不但有独立成篇的作品形式,还会附在赋的结尾处,并作为赋的一部分保存下来。这反映出汉代( )A、文学审美标准发生巨大变化 B、赋在文学领域影响力逐渐削弱 C、文学发展具有交融性的特点 D、文学创作受到严格的文体限制
-
15、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政府“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朝此举旨在( )A、扩大商业贸易范围 B、推动民族交融 C、强化对边疆的经略 D、削弱地方势力
-
16、西周时期,周公旦在日常政治和社会活动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与仪式,并且为之配备了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需践行不同的礼仪,具体情况如表所示。这说明西周时期( )
等级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人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
A、音乐成为贵族生活的核心内容 B、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秩序 C、统治者喜好决定社会活动走向 D、统治阶级推动了艺术发展 -
17、牛河梁遗址坐落于辽宁省朝阳市,是红山文化晚期的突出代表。该遗址涵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建筑遗迹,并且出土了众多石器、玉器、彩陶以及塑像等。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的复杂化形态 B、阶级社会开始形成 C、农业生产高度发达 D、宗教信仰体系成熟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熊猫外交”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首次“熊猫外交”是在1957年,平平是第一只作为国家礼物送出的大熊猫,去了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国将两头麝香牛赠送给中国,中国则将大熊猫玲玲和欣欣回赠给美国,由此引发了美国的“熊猫热”。据统计,到1982年,我国先后将23只大熊猫分别赠送给苏联、朝鲜、美国等9个国家。此后,由于担心数量非常有限的大熊猫种群日益减少,以传统赠送方式进行的“熊猫外交”有所转型,主要通过“巡展与商业性”的租借方式开展“熊猫外交”。1996年至2023年,中国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18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先后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大熊猫研究。大熊猫带着“和平”和“友谊”的寓意,拉近了海外公众和中国之间的距离,给中国形象添加了“温情”“友好”的一面。
——摘编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开展“熊猫外交”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变化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熊猫外交”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项目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军功授爵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
隋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
宋
二府三司制
集中军、政、财;通判、设转运使
科举制
元
中书省
行省制度
明
废丞相、设内阁
八股取士
清
南书房、军机处
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中期的国内市场上,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大明宝钞由于不能兑现且无限量发行,使之“积之市肆,过者不顾”,同时铜矿开采存在诸多问题,使铜价昂贵,流通领域逐渐放弃铜钱的使用,出现多种交易媒介。而白银以其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等天然属性,成为民间大宗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16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开始把对黄金的狂热转移到白银身上,世界银矿得到大量发现和开采。由于中国手工业的先进,使以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遍及全世界,作为支付手段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明代银矿资源比较匮乏且分布分散,开采量是相当有限的。1567年,中国开放了“海禁”和“银禁”,选择以海外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明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的一条鞭法改革,将赋役全部折成白银征收,标志着国家正式承认白银的合法地位。但是,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导致明后期白银短缺,明政府陷入财政资源极度不足的境地。
——摘编自董倩董琴《明代国家货币体系研究》
材料二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法币改革。规定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截至11月3日止流通之总额为限,不得增发,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并将流通总额之法定准备金,连同已印未发之新钞及已发收回之旧钞,悉数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保管。法币是一种“无限法偿”的货币,每次支付的数量没有限制,对方不得拒绝接受。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当时确定法币与英镑联系在一起,为了稳定法币对外的汇价,确定其汇率为法币1元等于英镑1.25先令,三大银行可无限制买卖外汇。
——摘编自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主要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我国建国初期的货币政策。